第三五八章 用心良苦,居心叵测

  朝堂上随后没多久便有御史上书弹劾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和淮阳侯谢逸。弹劾的内容无外乎是三人直接有勾结,对朝廷和君王不忠,背地里意图不轨等等。
  御史游风闻奏事的权利,捕风捉影,哪怕是口出污蔑之语全然不在话下,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谁也不能说什么。
  被弹劾的人员也不能说什么,更不能打击报复,至于皇帝也不能责怪御史,尤其是大唐的御史谏官门时常犯言直谏,魏征之流让李二陛下吹胡子瞪眼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可是能怎么着呢?
  为了当个贤明君主,就必须忍下这口气,当然了也顺便成全了长孙皇后的贤后之名,魏征也因此名声大震,成就一段君明臣贤的千古佳话。
  皇帝尚且如此,大臣们就更不敢造次了,要是被人弹劾,那就得乖乖滴认了,然后听凭朝廷的调查,或自证清白,或论罪处罚。
  本来只是传言,当御史谏官们将这些东西呈报到朝堂之上,那情况完全就变了,事情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齐王李佑的谋反可能有冤情,对于这样的洗地说辞,很多人没有当回事,主要还是关注另外的几个当事人。
  吴王李恪、英国公李绩、淮阳侯谢逸他们该当如何?
  按理说遭到弹劾之后,官员们通常会暂时放下职权,乖乖回家闭门谢客,等待朝廷的调查,以示坦荡。
  这是历来的规矩,但是这次……
  关键是这几个人现在都处在关键位置,且都在进行很重要的事情,平定叛乱这样的事情能说停就停?
  阵前换帅?
  先不说会不会影响军心,派个人前去替换也是需要时间的,能不能来不及,会引起多少麻烦?这些情况都显得极为特殊,何况还牵涉到手握重兵的英国公李绩。并州的数万大军都在他手中,是将士信服,皇帝信赖的柱国大将,岂能因为一句话说换就换?
  并州要是出点事情。后果完全不堪设想,但这不在御史谏官们考虑的范畴之内,他们只需要风闻奏事,将问题跑出来,将难题留给皇帝陛下。
  李世民自然也早早收到了消息。这个谣言是假的,他并不相信。因为通过阴妃和郑观音,他已经明确掌握了李佑谋反的动机,以及相关原因。
  现在说他冤枉?简直就是笑话,说是李恪和谢逸勾结起来,逼迫诱导李佑谋反,这显然也有些太牵强,太过儿戏。
  谢逸是自己派去齐州的,说他与李恪联手谋反自己的儿子,李世民是不信的。谢逸的为人他是知道的。虽然过去受到过李恪的帮助,但谢逸绝对不会糊涂到为了还人情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而且谢逸和李恪之间的关系尚未亲密到那个程度,毫无疑问,诸皇子中与谢逸关系最好的是李治,而非李恪。再者,李二陛下也相信自己的儿子李恪,相信他为人忠厚,不会做出谋害兄弟的事情。
  即便是李恪有什么心思,针对的也不应该是李佑,而是长安的某个皇子才对。所以这不符合常理。尤其是顺道把李绩也牵涉进来,就更显得不同寻常,对方可谓是用心良苦,居心叵测啊!
  回到承庆殿。李世民问同行而来的长孙无忌道:“辅机,你怎么看?”
  “陛下,叛逆欲乱军心,行卑劣之计。”长孙无忌回答的很直接,没有任何的中庸圆滑,显而易见。他是摸透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回答的十分到位。
  李世民沉声道:“叛军过不了东平郡,由此举动不足为奇,朕还没糊涂到那个地步……”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淡淡一笑,送上一句奉承。
  李世民笑了笑,旋即脸色微微一变,问道:“那你以为此事只是叛逆诬陷,还是有人趁机借题发挥?”
  长孙无忌心里顿时咯噔一下,这句可不简单,甚至问的有点诛心。这些御史们风闻奏报的事情肯定是出自叛逆的诬陷不假,长孙无忌很笃定,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爽快承认。
  但皇帝陛下显然不只是这么认为,现在似乎认定有人借题发挥,想要趁乱谋取点什么利益,甚至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是什么人有这样的动机,或者说皇帝陛下在怀疑什么人?以长孙无忌的老谋深算岂能不知?只需要略微动动心思马上就反应过来,再略微想想便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陛下,臣愚钝。”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李世民皱着眉头,什么也没有说,也许长孙无忌的这个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
  长孙无忌也同样以沉默回应,一时间承庆殿里的气氛少不得有些古怪,确实有些古怪。
  “好了,朕也不为难你了。”
  “谢陛下体谅。”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然后问道:“那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请陛下示下。”
  李世民沉声道:“让他们继续闹吧,你在安排几个人弹劾,把这件事继续闹着,朕暂时不做批示。”
  “呃,陛下的意思是……”长孙无忌先是一惊,旋即又大概领会了李二陛下的意思,但出于礼貌还是出声探问。
  “不能让有人些费了这么大的心思却毫无所得,很快便失望吧?与此同时,告诉李绩、李恪和谢逸,朕对他们信任如故,该怎么做他们应当知晓。”
  李世民悠悠道:“朕也想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借题发挥,有意搅混水的,没有朕的允许竟然想要浑水摸鱼,真是不知死活。”
  长孙无忌心里咯噔一下,原来皇帝比喜爱还存了这个心思啊,如此一来,这件事恐怕就……
  此时此刻,他真的有些同情那些借题发挥的人,看得出来,皇帝心里界定的人群范围不小啊!这样天大的事情只能听凭圣裁,已经不是自己一个臣子所能掺和的,即便自己是当朝司空,国舅,都没有这个资格,也不能参与其中。
  “是,陛下圣明。”长孙无忌再次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场有些沉重的谈话。(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