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合理分配
李治听得当即就懵了,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国家打仗还能产生收益的,倒是有许多国家,因为打仗而打得自己灭国,这房玄龄要是活过来,听到韩艺这句话,估计又得倒下,那么些年的仗,敢情都打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李治最初采纳韩艺的建议,心里预算是减少一半的国库支出他就心满意足了,哪里知道还有一百万贯赚。
“你——你说什么?收益?不是支出?”
韩艺肯定的点点头。
李治惊呼道:“这怎么可能?”
韩艺道:“首先,此次打仗的粮草,全都是那些商人以及地主支持的,国库是没有支出一文钱,而在我军打下百济和高句丽之后,臣将他们国库和当地贵族、地主的钱都给没收了,虽然高句丽和百济都乃弹丸之地,但是他们统治者可都是非常有钱的,另外,还有高句丽境内还有三个现成的铜矿,以及一个银矿,一百万贯,还真是臣往少了说。”
不可思议!
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李治不相信,赶紧拿起那份奏章仔细看了起来,如果全都是支出,那当然是越看越头疼,但是赚得话,这心情自然又不一样了。
但是看完之后,李治更觉不可思议,因为韩艺在犒赏三军,以及抚恤金方面,是给出一百万贯的预支,等于就是赚两百万贯,道:“从古至今,打仗都是花钱的,怎么这回。”
韩艺笑道:“古往今来中原也没有哪个朝代能够胜过我朝啊!”
李治听得哈哈一笑,这小子太会说话了。又道:“你具体跟朕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韩艺道:“其实其中道理也非常简单,陛下可有想过,不管是几百年前的匈奴,还是之前的突厥,为什么他们屡屡犯境?”
李治皱了皱眉,似乎明白了一些。
“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钱财和人力。”韩艺道:“可见战争是能够产生利益的,而非是臣首创,区别就在于,突厥、匈奴都是贫穷抢富裕的,而如今。”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不能说抢,这有违中原大国风范。
李治见韩艺这神情,哪里不明白,不禁都乐了。
韩艺尴尬一笑,继续道:“这是灭国之战,这小船也又三斤钉,只不过以前这些钉子都是被将士们给拿走,当然,这臣也不认为是错的,只是臣认为可以规范一些,毕竟我们是礼仪之邦,就算是。”他又停住了,只觉说到利益,很难说得大义凛然,因为这就是掠夺啊!
李治好气好笑道:“你这是成心的吧?”
“不不不,臣实在是读书少,又混迹于市井,有些话还真不知该怎么说。”
“那你直说就是,你这般遮遮掩掩,只会更加难堪,抢又如何,当初高句丽趁着中原大乱,不断向北扩张,今日它应有此报。”
“陛下圣明。”
韩艺抱拳一礼,彻底放松下来,正色道:“而这一回全都是由臣来负责分配财物的,这些都记录在账目,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以前这些账目都是看不到的,陛下还会有惊讶的感觉。其次,以往打仗,这打下来的土地,一般也就是分给当地百姓耕种,这对于国库而言是不会产生任何受益,只是对于国家安全利益,以及国土上面有贡献。
而这一回,我们是将战俘全当做奴隶卖给商人和地主,以及咱们大唐的贵族,而且人数还是非常之多,又将高句丽、百济的贵族统统都迁往中原,将他们拥有的土地卖给商人,这又是一笔钱。另外,当地一些平时看来不值钱的东西,但是整合起来,也可以卖出不少钱来,就好比说,一棵树它不值钱,但是一座山就非常值钱了,因为山林可以种植草药,可以生产木头。高句丽、百济虽乃弹丸之地,而且耕地不多,但是商人制作商品的原料,也不都是全部来源于粮食,需求的是很多方面的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针对商人的需求,是能够卖出一个好价钱的,这一笔笔收入累积起来,就如臣奏章上所写的那般。”
李治听得连连点头,却又更加困惑,“为何如此简单的道理,以前从未有人想到。”
韩艺道:“因为没有朝代如我大唐这般繁荣昌盛,臣不是拍马屁,而是事实。我大唐没有独尊儒术,文化是海纳百川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大唐虽重农但不抑商。汉朝它倒是想卖,可问题是它能够卖给谁呢?人家地主要木头干嘛?要牧场干嘛?自己身边的木头足够盖一间宅院,那就行了,中原土地肥沃,犯得着去辽东那贫瘠之地耕种么?咱们中原的地主,是最不愿意离开自己你那一亩三分地的。但是商人不同,商人本就是流通的,待在家里的肯定都会赔的血本无归,而且商人是需要木头来制作商品的,越多越好,商人拿着耕地,不种粮食也能够种其它的。汉朝只能将打下来的土地封赏给将军、郡王,但这只会导致什么王,什么候,什么大将军犯上作乱。
但是我大唐的政策,是将财富交予商人管理,将军队交给将军,将行政交给官府,大家各司其职,都是做自己最为擅长之事,将军没有粮食,没有财富,他没法作乱,官府没有财富,又没有军队,他也做不了乱,而商人的话,虽然商人掌握着财富,但他们无权无势,而且是一群商人,而非一个商人,商人之间又有竞争,这还需要官府有效平衡,而且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得卖到中原来,高句丽的百姓谁买得起,再来,他们的家乡也都在中原,他们也会回到中原来的,这里才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不可能反对朝廷,如此一来,这些外族之地将可安定。”
李治听得眼中一亮,这也是他以前未曾想到的,不禁连连叫好,“若能做到如此,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皇帝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区,不太好控制,尤其还是外族之地,就更加难以控制,你肯定得派军队驻扎,那就得派将军统军,将军自立为王是很常有的事,但是将土地卖给一群商人的话,等于就是军政、财政、行政三分,你要想自立为王,首先得将这三者都握在手里,这得废多大得劲,绝对比以前的羁縻政策要好得多。
而且西北商人已经让李治看到了效果,他也知道,这商人寻求的是利益,那么就需要市场,中原乃是当今世上最大的市场,而且最好的商品也都是出自中原,没有这个市场,商人都得死,何况去到那里的商人多半都是中原各地的商人,他们这么有钱,不会待在那边太久,生活当然还得来中原过,那地方冬天太冷了,远没有中原舒服,你若人在长安,又吩咐高句丽的手下造反,你这不是自寻灭族么。
韩艺继续说道:“而高句丽为我大唐带来的收益还远不止如此,我们将大量的战俘迁往中原,导致高句丽如今是地广人稀,财富将会溢出,那么肯定是往中原溢出,而这些战俘来到中原之后,将会为我们修建道路,河道,以及去往岭南开垦荒地,等等,这又会为我国增加不少的财富。”
要说狠,其实韩艺比谁都狠,当初李世民征服突厥时,是将突厥人迁往中原生活的,给予优厚的待遇,而突厥的那些资源还是有由突厥人掌控,都还不用交税,不然的话,人家也不会叫他天可汗。
而韩艺的话,可没有这么仁慈,因为这年头,你不奴役别人,就得被人奴役,他是将高句丽人贩卖到中原,让他们干最苦最累之事,同时又将高句丽的财富向中原转移,这其实一种资源分配,那这当然就会有盈利啊。
但这是高句丽,故此,大家都没有人认为不妥。
李治非常满意的点点头,这一笔账,总算是算明白了,突然想起什么似得,道:“对了,在你去往吐谷浑的时候,刘仁轨给朕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应该直接在高句丽和百济设立州县制度,而非是都护府,你以为呢?”
韩艺思索片刻,稍稍点头道:“臣非常赞成,如今的高句丽不同于北方各族,都是咱们中原人在当地做买卖,生活,那理应采取州县制,如果采取都护府制,臣怕那些商人也无法适应,毕竟他们都习惯于州县制。”
都护府一般都是设立在外族地盘上,州县就是中原制度,这制度的不同,直接标志着管理方式的不同,这么做就是要将高句丽和百济完全纳入大唐的版图,与中原无二。西北那边是两制并行,那是因为西北太大,而且当地百姓也都习惯都护府制,唐王朝的策略就是慢慢用州县替代都护府。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融合。
李治点点头,道:“朕也非常认同刘仁轨的建议,并且打算就留刘仁轨在当地,你对此有何看法?”
其实这一道奏章就是韩艺让刘仁轨上的,目的就是要刘仁轨在当地,韩艺当然是赞成的,道:“回禀陛下,其实臣也有打算建议陛下让刘仁轨留在那里,因为在此过程中,新罗方面屡屡表现出心怀异志,臣认为届时新罗是一个隐患,只不过目前他们还是我们的属国,我们只能先观察。
再加上,那边还有契丹八部和靺鞨等部族,这些部族对于我大唐是否忠心,也犹未可知,东边还有一个倭国,虽然不堪一击,但是他们此番出兵,证明他们的野心也不小。故此高句丽其实对于我大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刘仁轨虽是文臣出身,但是在此次行军中,展现出了他统兵的才能,可谓是文武双全,有他在那边,辽东无忧矣。”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道:“不过,臣认为如果让刘仁轨一手抓,那么就违背了州县制度,故此,臣建议让独孤无月在当地统兵,由元烈虎在当地设立民安局,维护治安。”
李治听得面露微笑,他为什么经常采纳韩艺的建议,就是因为韩艺的建议,处处都在为他着想,任何政策都是以他为中心,扶植商人,韩艺可不是说要提倡资本主义,而是为了平衡那些地主、士绅,以及分担百姓的税收,在西北施行新税赋,目的就是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中央统治。
此番建议同样也是如此,也是将权力尽量分散开来,不要集中在某个人身上,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谈着谈着,李治是真心舍不得韩艺,韩艺一走,没有这么一个人,能够如此尽心尽力的帮他分忧,许敬宗他们虽然忠心,但是在这方面,还是比不上韩艺。可是话说回来,如果韩艺不是要马上就要离开,他还会不会事事都询问韩艺,采纳韩艺的建议,这也真不一定,倒不是他不信任韩艺,而是韩艺前段时间风头太劲,还将行政大权也交给他,换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这么做。
可是如今,韩艺辞呈已经递上,马上就要回乡为父守孝,而且韩艺的名声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那李治当然也无所顾忌,他也不怕韩艺功高盖主,光谈就谈了整整一日,基本上也都采纳了韩艺的建议,给予韩艺足够的权力,让他这善后之事给处理完。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