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五万十万
王巨派人将信送到延州,随着骑马迅速赶到荔原堡,与姚兕进行最后一次商议。
他返回华池镇,赵顼派来带信的太监也到了。
“见过罗内侍。”王巨唱了一喏。
“王知县,不必多礼,”罗太监道。北宋前期就这一门好,虽然武将没权了,但无论外戚、宗室,或者是太监,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了。当然,小官还是不敢放肆的,然而那也要看人的。至少罗太监不敢慢怠王巨。
相互略略寒喧,罗姓太监将信递给了王巨。
王巨哑然失笑,这真是临时抱佛脚啊,打起来了,大家才着急,才会想办法,恐怕打完了,大家又忘记了。
不过他头脑很冷静,看着罗姓太监说道:“罗内侍,请你替我带一句话给殿下,虽然是陛下之意,让他写信给臣,但他现在是颍王,最好不得过问政务,也不得与外面大臣交往。”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久了,只有几个月时间,虽说韩琦欧阳修那个逼迫赵曙早立赵顼为皇太子,后来又逼得赵曙亲口承认传位于赵顼乃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也不可小视他们两人的力量,如果他们反赵顼,赵顼这个皇位还真有点危险。
王巨又道:“这样,不如我写一封奏章,分别献给陛下与殿下,说清楚此事的轻重。”
说完,他开始拿笔书写。
其实第一个问题都明白,西夏穷啊,就象一个贫困的百姓人家,少十贯钱收入马上就得饿死人。卖儿卖女,为了得活,那么只好做强盗了。因此资助十贯钱,这户人家也许就会安静了,乖乖地做良民。
然而问题是那也要看人头。
如果是宋江。给一个官职也就招安了,但如果是侬智高呢?
就是辽国,倒也罢了,尽管他们也出尔反尔,如宋夏战争时,从三十万变成了五十万。宋朝征熙河时,又勒索了一小部分河东的闲田地界,并且边境也略略继续有打草谷现象,不过总的来说,做得不算过份。况且辽国那边也会物价上涨的。现在的五十万还不如当初的三十万呢。
但西夏有没有买到安?
先说价值,辽国的那边更多,并且是二十万银,三十万绢,宋朝银价越来越高,因此看似五十万,实际是八十万贯钱。不过有一条,那边运费更少。甚至可以用大船运到边境。西夏这边运费更高。
其次辽国有多少人口?西夏有多少人口?
辽国得到这个五十万,帮助作用还不算太大,西夏得到这二十五万。那却是能救命的。
还是用百姓做比较,屡教不改怎么办?只好用律法了。
本来西夏没有力量入侵,因为得到这二十五万,艰难的日子马上熬过去,并且有钱治器甲,整军治。因此李谅祚得到岁赐仅是两三年时间。西夏国内情况便立即得到好转,这才是他能入侵的底牌。
所以最睿智的办法。便是让西夏这口气始终不能喘过来。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那个平价盐。
不错。若是推行这个盐,很有可能百姓未得盐,反而落进官商口袋里,未起到效果,国家又减少了许多收入。但实际不是,这中间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路费。
王巨用庆州做例,解盐成本一斤打算五文钱,实际可能五文钱还不足,运到庆州成本不是五文,而是二十文。余下十五文就是路费浪费了。然后于庆州销售。
但有人想将这个盐再运到宁州销售,那个成本就变成了二十五文,因为又产生了五文运费。但盐商买钞盐是二十文,到宁州成本是三十文,为什么,因为路费少了五文。因此会有部分盐流回宁州,可不会严重。
可只到宁州,不会再向内陆流通,因为路费又增加了。就是在宁州产生影响,那也是青盐的重灾区。
然后再用青盐对比,一般盐商会给西夏人一斤二十余文的交易价,但还有,运费,以及贿赂官吏将士的贿赂费用,因此到达庆州各地的成本价会接近三十文。再看原来的解盐,二十文出钞价,十五文运费,到达庆州成本是三十五文钱。本来味道就不及青盐了,成本又高,试问解盐如何在边境销售?
王巨做了一个估计,庆州等边境,百姓食用的盐,九成会是青盐,解盐几乎根本就看不到。包括在华池县他自己买的盐,也是青盐,就是他想买解盐,上哪儿买去?
再说百姓的选择,达官贵人会讲究一个口味,所以京城都有青盐,也有所谓的玉盐。然而百姓饭都吃不饱了,哪里顾得上什么口味不口味?可能青盐味道是不错的,然而它还有一条,终是私盐,见不得光。那么私商为了销售,只能将青盐压到与解盐差不多的价格,成本压到二十文。给山那边的青盐价格只有十余文。
试问十余文,西夏青盐还能赚到什么?当真不要开采的成本,不要运费?就算西夏私盐量不减,那也生生地将他们一石青盐所赚的钱减少了一贯多。
西夏一年有多少青盐流通到宋朝,大家不得而知了,但王巨估计最少是二十万石,多者会有四五十万石。国家提供二三十万石解盐对冲,不过减少了不足四十万贯收入,但也足以让对方减少这么多收入,并且百姓受益。
三十几万贯,对于宋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对于对方来说,那可是要命的收入。
返回头再说宋朝的二十五万岁赐,明为二十五万,再加上运费实际是近五十万贯,但这只是到达边境的成本,对方的布价与茶价更高,实际运到西夏能折合出七十万贯。再来一个解盐对冲,一百多万贯没有了。西夏经济将会整个崩溃。国将不国,民将不民。
并且朝廷也不用担心解盐中途流失,这件事由陕西转运使来亲自负责,然后由前线四路知州来接收,只要保证解盐运到了前线各州。然后向百姓商人发放,那就不用担心流失了。流吧,如庆州,顶多流失到宁州,那也是青盐重灾区。可不会再继续向后方流失。除非陕西转运使与前线四个知州联手参与贪墨,那可能吗?
“妙策啊。但西夏万一恼羞成怒呢?”黄太监看到这里问。这也是赵曙担心的地方。
“无妨。”王巨继续往下写。
一旦朝廷实施这一政策后,西夏会有什么反应。一是疯狂的报复,试图用武力来压迫宋朝。二是象嘉佑末年那样,做乖孙子,派使向仁宗皇帝乞开放互市。乞求岁赐。
第二条不用担心了,也是大家巴不得的。
担心的是第一条。
还是原来的问题,花钱买安,如果能买到安就买吧,但现在是买不到安,反而让对方力量壮大,为什么要买这个安?
再者这一战的影响,若胜。西夏也会损失惨重。
黄姓太监额首,他来的时候已看到华池水飘着的尸体了,王巨这一回没有派人打捞。让他们继续往下游淌,就是让大家看看,我朝将士杀死这么多西夏人了。
不过胜了,西夏能喘过一口气,但没有一年是恢复不了的。就象李元昊与宋朝三场战役,是打胜了。但结果呢,西夏因为他的穷兵黜武。百姓到处吃树皮,挖老鼠充饥。比汉武帝时都要更惨。
如果败了,西夏没有三年,都回不过来这口元气,若是朝廷敢中断互市,岁赐,再用解盐对冲青盐,西夏五年之内,都喘不过来这口气,甚至永远都喘不过来。若是他们再穷兵黜武,只朝廷咬紧牙关,再来一战,也挺过去了,但西夏就下海了。
不要忘记了西夏内部比宋朝更不安稳,各族联盟,还有汉人,吐蕃人,回鹘人,到时候说不定就会瓦解了。那时候,朝廷就可以派出大军一举兵临贺兰山,将这个祸患一劳永逸地解决。
“不错,不错。”黄姓太监说道。
实际这后面就是忽悠了。
前面说的是事实,反正买不到安,一直会打下去,那么何必要买安,给对方壮大实力的本钱。
然而真到了快要瓦解之时,辽国就要伸手了,就象史上后来的小小梁,辽国看到西夏情况不妙,立即派使将梁氏毒死,让李秉常派人乞和,他们在中间劝说,宋朝无奈,只好同意西夏乞和。不然那一次西夏就有了灭国的危险。
整让章楶这个狠人干掉了三十万兵马,西夏能有多少丁壮哦?
但这个没必要说的,那么正好给了朝堂上大多数绥靖派最好的借口。
王巨又抄摘了一份,放下笔。
黄姓太监问道:“王知县,这一战可否有打败他们的把握。”
“作战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我与章质夫都再三说浅攻,反对深攻。正是因为这个三大要素。它很重要。”
“这个咱家不懂啊。”
“不懂可以看嘛,既然黄内侍来到华池了,正好可以看一看。”
“看一看?”
“西夏已派了两万军马,临近荔原堡了。”
“两万军马?华池有多少军马?”
“五千余人。”
黄姓太监脸色忧郁,这兵力整悬差了四倍。还不止呢,敌人可以集结起来攻打某一处,华池县必须分兵各地,能抽出来的兵力则更少。
王巨拍了拍他肩膀说道:“黄内侍,不用担心,这是华池明面上的兵力,实际华池兵力很多很多,会是一万,会是两万,会是十万。”
“咱家不明白,余下的兵力哪里来的?”
“会是一万,那就是各村寨的强人壮马,会是两万,那就是无数悲愤的百姓,会是五万十万,那就是这里的大山大河,山林草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