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兵戎将起(下)2/2
可现在,情况已经不同。
伴随着刘闯雄踞塞北,坐拥幽州,虎视并、冀,逐鹿中原之势已显露无疑。
孔融当初投奔刘闯,更多是响应郑玄号召,编撰四库全书。但随着他在刘闯身边日久,特别是刘闯在辽西立足之后,孔融便觉察到,刘闯常有神来之笔,料事如神。虽然两次院草之战中,刘闯看似赌博一样的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他赌赢了!这更说明,刘闯气运在身。
人常说,雪中送炭难,可锦上添花却很容易。
刘闯已经用事实证明了他拥有涿鹿中原,中兴汉室的能力,那么孔融这心思也就随之活泛。
但孔融老妻亡故,只留下一女,也因病过世。
后来到不其后,在管宁的帮助下又娶了一个当地名门之女,在建安四年生下一子后,又在今年中生下一女。长子而今,年方两岁,**尚在襁褓之中,他也不可能把儿女推荐给刘闯。但孔融视羊衜如子,所以便向刘闯推荐羊衜前来,也算是为日后谋划,为儿女做铺垫。
从这一方面而言,也说明了刘闯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此前刘闯手中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但大都是寒门士子,亦或者因家道破落投奔。不过更多的,还是刘闯依靠血缘关系而获得的人才。可是似孔融这样主动举荐亲人的现象,着实不多。
别的不说,南山书院中不泛名门子弟,可是大都还处于观望。
以至于书院中学子甚多,但真正出来帮助刘闯的人,却屈指可数……郑玄的弟子崔州平、王经、徐邈;胡昭的弟子周奇……其中,崔州平更多是实习,还算不得是真正为刘闯效力。
“文举此次举荐子路,为孟彦算是打开了局面。”
这是一种承认。
郑玄笑着对刘闯解释一番后,也露出一抹快活之色。
“老大人,今燕京已初见规模,我欲请大兄为燕京令,不知可否?”
这几年,郑玄之子郑仁一直呆在孤竹城。
对郑仁的才干,刘闯已经有了深刻了解……这是一个能脚踏实地做事,而且极为刚直之人。
所以,刘闯便有了提拔郑仁之意。
一来郑仁确有才干,其治下孤竹城包涵了书院和工坊,可以说是一个集教育和工业为一体的城市。郑仁埋首孤竹城三载,将这个最初不过几千人的小城,发展为而今已有近三万人的县城规模。在他的治下,孤竹城可谓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非常兴旺。据说,郑仁正准备扩大孤竹城规模,并且在距离孤竹城东北三十里处,建造一个坊市,来加强商业往来。
这一切,无不说明了郑仁的才学。
当然这第二点,也是想要感谢郑玄这些年来的支持。
当初如果没有郑玄挺身而出,刘闯决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而在刘闯决意弃北海和东莱二郡的时候,也是郑玄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帮他游说孔融胡昭等人,随刘闯来到这苦寒辽西。
虽说刘闯没有任何怠慢之处,但没有郑玄的支持,他也不可能发展到而今的地步。
内心中,刘闯一直非常感激郑玄,却无回报的机会。
郑玄内心强大,无欲自刚。
此前刘闯立足未稳,也不愿让郑仁涉入太深。
而今,他也算是打下了基业,便想要回报郑玄。而最好的方式,便是提拔郑仁。相信郑玄也不会拒绝。
这个时代的大儒,还没有后世那种矫情。
郑玄当然清楚那燕京的重要,在很长一段时间,燕京说不得会成为整个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若郑仁为燕京令,便等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最初游离于核心层边缘,而变为刘闯的心腹。刘闯的想法,郑玄当然知道。但他却不会插手,因为他相信刘闯心中,早有安排。
“益恩若为燕京令,倒也适合。”
郑玄才不会推三阻四,自己儿子的本领自己清楚,有道是举贤不避亲,我又何必去遮遮掩掩?
“老大人,不如一同前往燕京。
如此可以与大兄团圆,而且我也想在燕京再开设一个书院,老大人正好坐镇。”
郑玄醉心于教育,刘闯当然知道。
可他没想到郑玄却摇头拒绝,“燕京书院开设,声势定强于孤竹城。
说实话,孤竹城更适合纯粹的研究,教书育人……我已老朽,实不愿再去操劳。孟彦若想在燕京开设书院,我便不参与其中。不过我可以为你推荐两人,幼安和根矩才是合适人选。”
管宁、邴原?
刘闯想了想,也颇为赞成。
这两人本就是闻名天下的名士,这几年名郑玄副手,实则南山书院的一切,都是由他二人操办。
南山书院的格局,终究是小了些。
若管宁和邴原愿意接受燕京书院,的确是最为适合。
刘闯当下也不强求,郑玄更没有再谈论此事。
眼见着年关将至,涿郡县城里热闹非凡。
郑玄突然道:“孟彦,来年可还要兴兵戎之事?”
刘闯一怔,轻轻摇头道:“而今幽州上下劳顿,已疲惫不堪。
若再起兵戎之事,恐怕会使得幽州本就不甚牢固的根基坏掉……所以,开春以后,我欲鼓励农耕蚕桑等事务,至少在入秋之前,不会再有兵祸发生。也算是为幽州父老,求喘息之机。”
郑玄眼睛一眯,轻声道:“如此说来,你欲和袁尚联合?”
刘闯听了一惊,诧异向郑玄看去。
联袁抗曹的决策,才刚刚决定下来,刘闯内部除少数几人知晓外,并未传于他人。
不过,刘闯旋即便想明白了其中关键:郑玄是何等人物?人老成精……这种事情,只要有个蛛丝马迹,他就能猜出端倪。
果然,郑玄笑道:“你莫吃惊,这件事我也是刚猜到。
若不是你说要在秋后用兵,我未必能看出端倪。这样也好,两年征伐……幽州实已不堪重负。我听说你准备吸纳五十万流民,确是一件好事。幽州人口确少了些,难与曹操相争。
不过,若曹操再兴兵事,则魏郡、清河必将为战乱波及。
这两个地方,也是冀州人口最为兴盛之地,到时候你不如设法在两地多招些流民,也是功德无量。”
根据司马懿黄阁调查,魏郡和清河两地,合计人口一百五十万人,占居整个冀州人口的四分之一。
刘闯轻轻点头,“老大人吩咐,闯牢记在心!”
建安六年十二月,连天大雪,染白了河北大地。
邺城上空,愁云笼罩。
曹操在豫州、兖州两地开始征兵,对河北虎视眈眈……
同时,曹操命才投到帐下的大将颜良为先锋,许攸为军师屯兵延津,准备在年后跨河而战。
颜良竟然投降了曹操?
这消息传到了黎阳之后,袁谭顿时就慌了手脚。
颜良是什么人?河北四庭柱之一,当年袁绍帐下大将,勇武过人。
而许攸更是袁绍当年的谋主,智谋非凡。这两人合作反戈一击,使得黎阳袁军未战便乱了阵脚。
许攸和袁氏,已水火不容。
当初他夜奔曹营,令袁绍官渡大败。
本来,袁绍倒没想过去找许攸家人的麻烦,可耐不住他手下一帮人揣摩他心意,竟然将许攸满门抄斩。
等袁绍返回邺城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许攸一家三十余口,被杀了个精光……其中更有许攸刚出世的小孙子,也未能幸免。许攸得知消息后,对袁绍恨之入骨。想当年,我为你出生入死,更为你四处奔走,你袁本初才有了而今的基业。可你在做了大将军后,却逐渐疏远于我,对我的计策从来不肯采纳……
我也是没办法,才离你而去。
可你怎能如此心狠手辣,连我那孙儿都不肯放过?
若非这样,许攸未必会出面,为曹操游说颜良文丑。毕竟这两人对袁绍极为忠心……但许攸的资历比二人更老,劝降之时,更是引经据典,最终使得颜良文丑二人,改变了主意。
特别是袁绍一死,颜良文丑更无半点牵挂。
得知曹操欲出兵河北,他二人便急不可待的想要立功,于是便讨来这先锋之职。
本来,曹操并不放心颜良为先锋。可这时候许攸却站出来,表示愿为军师,助颜良攻打黎阳。
这两个人都是河北旧臣,而且威望极高。
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颜良对许攸素来尊重。
“主公便答应他二人就是。
子远对袁氏,可谓恨之入骨,早有报复之心。若不让他前去,反而会让他心生怨念……更重要的是,若袁军知道他们的对手是颜良和许攸的时候,恐怕不用交锋,便乱了阵脚。”
曹操在贾诩的劝说下,最终决定使颜良为先锋。
果不出贾诩的预料,这二人才一屯兵延津,尚未出兵,黎阳的袁熙便慌乱起来。
莫说袁熙,就连郭图也感到紧张。
他心里面清楚,当初诛杀许攸一家的事情,他可是没少在里面推波助澜。许攸的本事,郭图心知肚明。若非如此,他也不会对许攸这么忌惮。所以,当他得知许攸回来,心里顿时紧张。
“主公,许子远和颜良联手,恐怕非同小可。
单凭我等,难是他二人对手,当尽快通知三公子,请他派发援兵前来。”
袁熙有些抹不开面子,但心里也清楚,这时候不应该再斤斤计较。再三思忖之后,他派人前往邺城,恳求袁尚来援。袁尚得知消息后,也是大惊失色。父亲方过世,河北尚处于动荡,北方刘闯咄咄逼人,曹操便要出兵攻打?这种情况之下,又如何抵挡曹操那凶猛攻势?
“今曹贼趁我河北动荡,出兵来犯。
袁显思派人前来求援,我当如何是好?”
袁尚话音未落,便见一人起身道:“有道是唇亡齿寒,主公虽与大公子有隙,却为私怨……而今操贼来犯,关系到大将军基业。主公切不可因私怨而置公义而不顾,当出兵援助。”
此人,名叫沮宗,是沮授的弟弟。
想当初,沮授认为袁氏不可取胜,故而散尽家财,让沮宗请辞。
可是沮宗却认为袁氏必胜,不肯听从沮授的主意……但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得到袁尚重用。哪怕是后来沮授归降刘闯,袁尚对沮宗的信任不改。说实话,袁尚内心里也存着念想,希望沮授能回心转意,助他一臂之力。可谁知道,沮授在樊舆亭大败之后,早已心灰意冷。哪怕他投降了刘闯,却不愿意为刘闯效力,跑去孤竹城找田丰作伴,可算是隐世不出。
不过,沮宗所言,也并非没有道理。
自己和袁谭虽有些矛盾,却不能见死不救。
只是……
袁尚刚要开口,又见一人起身,“仲与所言甚是,不过曹操而今气焰正炽,又有颜良和许攸二人为先锋,他二人对河北极为熟悉。
今大将军故去,冀州正处于动荡……单凭主公前去支援,也未必是那操贼对手,当另起援助。”
说话之人,名叫阴夔,拜豫州刺史之职。
在曹操和袁绍对立的时候,双方各自分封官员,以至于许多官职重合。
曹操拜贾诩为豫州刺史,可袁绍却封了阴夔为豫州刺史。这种事情,在东汉末年,诸侯林立时期,乃至于整个三国时期,都司空见惯。就好像袁谭自领车骑将军,可实际上在此之前,曹操已封刘闯为车骑将军……谁为正统,谁为奸妄?在这段时间里,说实话并不重要。
“子敬将军有何妙计?”
此子敬,非彼子敬,阴夔表字子敬,与鲁肃的表字恰好相同。
不过,此事的鲁肃,却远没有阴夔的名声响亮。
阴夔道:“想当初,天子发衣带诏,有武威太守马腾署名。
而今马腾坐镇西凉,麾下雄兵过万,实力强横。主公可使人前往武威,游说马腾出兵援助。
若马腾起兵,关中必乱……则操贼势必会自乱阵脚。
除此之外,主公可再遣人往荆州,请刘表出兵。我听说,刘玄德而今在荆州栖身,此人与曹操颇有恩怨,定会慨然相助。”
袁尚闻听,不禁深以为然。
“可不管马腾还是刘表,恐怕都是远水不解近渴。”
阴夔犹豫了一下,轻声道:“其实主公还有一路援兵,却要看主公心胸若何。”
袁尚一怔,眼睛不禁眯成一条缝。
半晌后,他轻声道:“子敬说的,可是那幽州刘孟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