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雪径
大清使团临行前的几天,胤祚都在四处找人喝酒,与吴泽喝完后,就去找李庆、呂康实等绿营兵喝酒,恰好有大清商队卖来的烧刀子,胤祚干脆全部买了下来,喝不完的就分发下去,犒劳绿营军的将士。
呂康实因为这几个月的军功,被李庆提拔做了队正,虽说是不入流的小官,但手下也管着一百号人,在李庆这一汛人马中算是个人物了。
几个月的磨炼让呂康实也染上了些军旅中的豪放之气,没有了当初老实巴交的窝囊废样子。
下酒的菜是酱牛肉,那牛是城外李朝百姓家的,平日勤勤恳恳种地,也不知怎么就在平地上摔死了,还好巧不巧的把脑袋摔得稀烂,身上一块皮都没破。
牛摔死之后,在一旁早就等不及的绿营兵赶紧上前,甩给那傻了眼的百姓一张五两的银票,然后四个人把牛往肩上一抗,就往军营走去了。
掌勺的兵曾经做过厨子,手艺很好,加上肉又新鲜,做出来的酱牛肉极是地道。
一口烧刀子,一口酱牛肉,吃的极为过瘾。
胤祚原以为一头牛给三百人吃怎么也够了,没想到这帮大头兵胃口一个比一个大,一头牛瞬间被吃了个干干净净,要不是胤祚指点厨子做了牛杂汤分下去,估计很快就要再有两头牛主动摔死了。
等胤祚喝的醉醺醺的被人扛回驿馆之后,才想起来自己是去找李庆讨论成立特战队的,上次带人软禁索额图的时候,胤祚就有了这个想法,只是没想到几杯酒下肚,正事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在李庆、呂康实他们崇敬的目光中,从西班牙大方阵,讲到瑞典军制,再到英吉利的红衣军,最后到美利坚的散兵战术……疯狂的吹嘘排队枪毙的厉害,鼓吹真理只存在于大炮射程之内,最后高呼火与剑才是男人的浪漫!
“该死……”胤祚苦笑着拍拍自己脑袋,从桌子上倒了杯凉水,胡乱的喝下就躺在床上睡了。至于成立特战队的事情,就让它暂且见鬼吧,反正人都在自己手里,什么时候成立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隔天,胤祚又去找自己的审计员喝酒,这些人是促成这次和谈的首功,胤祚自不会忘记。而且随着自己的产业越做越大,也需要成立一个只对自己负责的审计机构,来监察这些产业的动向。
叫人把前天没喝完的烧刀子也带上了,又买了些花生之类当下酒菜,酱牛肉虽好,但让人家地盘上接二连三的摔死牛,也不是那么回事。
听说昨天那头牛摔死后,李朝的百姓跑到府衙告状,府尹义愤填膺,带着衙役到绿营军驻地讨个说法,可是在营外站了一天也没人理他,那些衙役又不敢强行冲营,最后只得悻悻离去。一头牛就如此,若是多死几头,说不定那府尹真的会带衙役来拼命。
出门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似笑非笑的死太监,这人是张玉贞的人,就是他带胤祚去查账的。
那太监见了胤祚,非常恭敬的行礼,口称:“王上有请。”但胤祚知道,这八成是张玉贞要见自己,毕竟也算是坑了她一把,想要个交代。
想起张玉贞胤祚心里就有些乱,胤祚觉得是种叫歉疚的感情在作怪,这几天胤祚不停的找人喝酒,也是为了躲张玉贞,而这种歉疚越躲,越是觉得更亏心。
烦躁的挥挥手:“不见,告诉王上我病了,很重的那种。”说完就哼着小曲找狗子他们喝酒了,提着酒坛子和花生的侍卫赶紧跟
这次没有忘记正事,喝酒之前就把成立审计所的事情说了,开出的条件是每月一两银子工钱,每月休假一天,做满十年之后,还可以升迁到别的生意上主管账房。
那些张房门自是非常愿意,工钱也高,前途也有的差事谁不愿意,胤祚同他们说定,这次就随胤祚一同回齐齐哈尔,具体的事情就交给吴泽安排。
谈好了正事,又是喝酒时间,这些账房一个个识文断字,在大清也算半个文人,喝起酒来就文明的多,打油诗、行酒令层出不穷。
胤祚跟他们吹牛就换了一套说辞,从小农经济谈到资本主义萌芽,再到大工厂流水线作业,然后是股份制改革,达成垄断,建立经济帝国。
最后一句“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是一千万两银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千万!”完美的把未来的审计员们都侃蒙了,很快又像打鸡血般的激动了起来,纷纷表示要为了未来奋斗。
在审计员的酒宴之后,胤祚又同百事行在李朝的各个掌柜们组织了酒局,他发现大清人对心灵鸡汤和画大饼简直毫无抵抗力,随口几句话就把那些掌柜们感动的无以复加,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表忠心……
这样醉生梦死的酒宴过了好几场,大清使团终于开始返程。
今天是个雪天,五千八旗兵马开道,然后是使团车架,绿营兵殿后,使团浩浩荡荡的由北边出了城门,李朝百姓夹道欢送,确实是欢送,清军在的这几天里,附近摔的牛和走丢的羊成倍的增加,现在清军终于走了,百姓们终于可以暂时放心牛羊的安全了。
因为索额图为了节省时间抄了近路,加上雪下的很厚,所以路非常难走。
胤祚发现原来这个年代赶路都是会死人的,走了不到四天,就有一人从马上摔下来扭断脖子死了,冻伤的更是有十多人。
傍晚扎营的地方已经很接近长白山,山路非常崎岖难行,加上大雪一个不小心就会跌落山路旁边的悬崖。
一路上胤祚都有些心绪不宁,总觉得会有事情发生,有种沉重的感觉压在胸口,一直闷闷不乐,直到晚上扎营的时候,终于有事情找了上来。
胤祚受到了一个太监的拜访,他向胤祚说了一句话:“大妃在大营外山路上等你,大妃能出宫十分不易,望殿下能屈尊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