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笔记

  辽东的战场上,有无数的士兵正在为了一个名字叫做王珏的少年殊死战斗的时候,这个叫王珏的少年正在一列开向京师的火车上,用左手的手指头,捏起一块看上去品相相当不错的点心,塞进自己的嘴巴里缓慢的咀嚼。
  他正在拿着一本很厚的书籍,专心致志的看着。甚至都不知道他吃的这些点心,究竟是什么馅的。他并非是一个生而知之的天才,所有的一切都要靠后天的补充和摄取,不过很幸运的是他非常喜欢看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从书中学习到他想学到的知识。
  现在,他手里捧着的一本书,则是一本工业方面的总论,里面涉及的方面有些庞杂,不过却是一本入门的好书,以包罗万象的全面论述,向看它的人阐述了现有几乎全部工业体之间的关系。编写这书的人当初是天启年间的技术天才,作为天启皇帝陛下的首席工业顾问,参与了当年帝国工业建设的几乎全部决策。
  当王珏看到这本书之后,他才知道当年的天启皇帝究竟有多么可怕,可以用当时的眼光,搭建起了一个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过时的工业基本体系。而看过这本书之后,他也了解了近现代科技发展是多么错综复杂的互相依存的一个整体。
  “真是精彩的一本书。”合上了翻了几十页的书本,王珏闭上眼睛仔细的思考着书中阐述的工业体系依存关系,他的脑海里有一个巨大的立体的关系图正在缓慢的搭建起来,看上去蔚为壮观。
  化学技术的提升,能够制造更先进更优秀的材料,硫酸还有其他化学产品,一直都是近现代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化学稳步发展并且领先世界,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更先进的材料技术——当然,发展化学的另一个好处,是提升火药的性能,让炮弹拥有更大的破坏力。
  但是,如果想要让化学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出它本来就拥有的力量,同样需要物理学上的成就配合。比如说更好的炮弹装药,带来的是更强的火炮膛压,如果没办法制造出更优秀的火炮炮管来,就会让这门大炮有炸膛的危险。可一旦完成了这种改进,那么高膛压带来的火炮高初速和远射程上的优势,就足以让所有军队垂涎三尺。
  另一方面,高膛压带来的优势也代表着高磨损的火炮膛线,对冶金工艺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似乎任何一个提高都无法全面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才会催生出更强大的整体战斗力提升。
  而这一切,还都仅仅只是现代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更好的火炮需不需要更精准的瞄准系统?更轻便的飞机蒙皮需要不需要更可靠的支撑设计?更强大的发动机带来的动力能不能全面转化利用起来?这里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每一个词汇,都值得一个天才去耗费一生去研究。
  王珏现在才知道,他某个异想天开的新式武器设计方案,其实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全人类的积累和贡献,根本就制造不出来。而即便是他现在非常满意的坦克,按照书本上的发展理论去分析,依旧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更快更澎湃的速度,更坚固可靠的装甲,更强大的火力——大明帝国的1号坦克距离真正的完美,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而王珏在列车上思考的问题,却不是设计一个完美的坦克出来。他是一个军事指挥官,擅长的是利用手里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去打赢战争,不是带着一大群工程师们在厂房里有条不紊的工作。
  这工作有一个年轻人会替他完成,想起这个叫陈昭明的年轻人,王珏的脸上就露出了笑意来。他偶然间发现的这个人才,果然在兵部散发出了应有的光辉,给他省去了不少的麻烦,也为大明帝国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王珏在思考的,是一个他最近才想起来的很深奥的军事课题,他要趁着自己待罪的这段时间,好好的研究一下,有关未来围绕着坦克这种新式武器拟定出来的作战革命。
  辽东战场上的巨大胜利,或者说辽东战场上大明帝国轻而易举获得的这场胜利,已经向世界证明了坦克的威力,和未来战术变更的必然性。可是究竟战术如何变更,所有人……包括大明帝国的军事将领在内的所有人,都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遥远的古代,战争之中诞生了骑兵这个高机动兵种,对步兵取得了压倒性的机动优势,让古代游牧民族压制了农耕文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火枪的诞生,步兵的攻击力超越了骑兵,所以防御变得更有优势起来,时过境迁,战壕替代了城墙,变成了几十年间最坚固的防御手段。
  可是现在,坦克的出现,让战壕和步兵组成的防线开始过时,胜利的天平又开始向着拥有更高机动性和火力的进攻方倾斜。防线变得不再那么可靠,有关未来战争的课题研究,差不多在辽东战场上的胜负尘埃落定的同时重新展开。
  而作为这场战争的主角,最主要的参与者,王珏当然也有他自己最直观最清晰的感受。这种感受比起那些看资料还有道听途说的人要准确的多,也让王珏对这场战争对未来战争体系的影响,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只要携带更多的燃油,装甲部队就可以从远离主战场,或者说远离真正战役目标的非敌方主要防御地带实施突破。只要速度够快,这支装甲部队就可以从防御薄弱地区迂回到主战场上,出其不意的击垮对手。”王珏用满是油渍的手指头在嘴里舔了舔,然后捡起了旁边放着的笔来,在纸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然后他拿起纸来又看了一遍,还算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继续在第二张纸上写下了新的一段话来:“装甲部队要有合适的掩护,伴随作战的部队必须保持与坦克一致的行军速度。”
  写完了这一段话之后,他若有所思的停下了笔,呆滞半晌之后又在刚才写的这段话后面,加上了一句:“这样的部队作为拳头使用,达不到标准的,就算作后备力量……”
  当他写到这里的时候又停顿住了,似乎很是纠结,最终他还是提起笔来,在后面加上的这段话的下面,划了一个横线,写下了“待定”这两个字。
  火车依旧丝毫没有停歇的向前驰骋着,车厢在铁轨上因为速度略微的摇晃。王珏拿着手里的笔,回忆着自己对这场堪称未来战争投影的辽东之战的每一个细节。他时不时在纸张上写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感悟,又时不时划掉一些。
  这是他的习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归纳总结所有事情的习惯。只不过有些事情简单一些,他在脑海里就归纳总结完了,而有些事情非常复杂,他只能依靠笔记来一点点排除掉不重要的边角,留下最精华的部分。
  “依靠自行火炮……还有装甲运兵车来配合坦克行动……未来装甲师不能仅仅依靠坦克作战,还要依靠大量的精锐步兵伴随掩护,还要依靠自行火炮来提供炮火支援……”他苦恼的在这些话语中徘徊,脑海里在权衡这样的一支部队究竟要耗费多少油料和弹药,然后虚拟对比现有的部队,权衡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谁都知道坦克还有其他车辆组成的装甲部队威力非凡,可为什么时至今日各国依旧没有一个将自己的部队全部变成装甲师呢?首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消费比——总要有一些不重要的防区或者后方,不需要装甲部队去驻守看护,不是么?
  “究竟用什么好呢?”作为辽东战场上的主官,王珏自然知道地面伴随坦克作战的特种车辆,一方面占据着宝贵的坦克底盘产能,一方面也因为混乱和分散,无法有效的为真正处于正面交战区域内的坦克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等他们到达的时候,战斗往往已经结束,不必要的损失也已经发生了。
  “支援的部队一定要快……及时才是支援最重要的一个指标。”王珏在纸上写下了他的想法,虽然没有想到相应的手段,可是他知道自己的装甲部队需要什么:“速度,准确……究竟什么样的武器,可以达到这样的设计要求呢?”
  放下了那支已经被他油乎乎的手指头捏得满是油渍的笔,王珏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窗外。那条如同巨龙一样蜿蜒在群山之中,代表着古老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城墙映入了他的眼帘,看到了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古老城墙,王珏打了一个哈欠——京师已经就在前方不远的地方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