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新政东海

  到第二日,大战早已结束,不过前方的明军步骑分路追击、仍在继续。盛庸率众向东边的大路进发,路上已见不到任何厮杀的动静。
  空中再度下起了雨,雨水在风中斜飞,让平原上的景象也变得朦朦胧胧。早上那场雨之后,这是今日第二次下雨了。
  “话,“俺军可重新上船,从关门海峡东进,在难波京下船、直逼京都。捉了那个啥军功无用。
  “然后哩?”盛庸开口道。
  部将愣了一下:“然后进京献俘领赏。”
  盛庸道:“本将是说之后的事情。咱们打完回去献俘了,日本国的地盘该如此处置。朝廷花了那么多军费,干吗来的?”
  部将似乎没想过那么远的事,一时说不出话来。
  盛庸又道:“九州岛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大名,博多湾要不要留守官军兵马?兵无定势,只要打仗就有各种变数,我军水陆长驱直入、拉长战线和粮道,却并不能保证速胜。即便攻陷了京都,日本国的权贵必定还会往东后撤;那么京都又得留守兵马。”
  另一个将领道:“我军立足于博多湾,请大帅派人回京,请朝廷增调援军。”
  盛庸摇头道:“日本国不比安南国小,大明想仅靠武力占领日本国诸岛,没有二十万人以上、并耗费糜大设立大量驿站屯堡,恐怕难以办到。”
  “大帅英明!”说话的人是裴友贞,先赞了盛庸一句。裴友贞接着说道:“驻扎日本国的兵马一多,只能从当地征用各种用度、发生欺|压强夺等事,极可能激起当地人的怨恨;积怨日久,便会酿成之后的大小平叛战事。这样的景况,曾在安南国多次发生。而朝廷承担军费之后,却无利可图,不然朝廷还能把占领地的稻米运回京师?”
  裴友贞道:“如此局面,与朝廷新政不符。我朝曾彻底占领了安南国,如今也主动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陈氏,正是朝廷施行新政的缘故。为今之计,盛大帅应参照安南国之例,部署日本国事宜。”
  遣日本国正使太监周全,立刻附议道:“咱家认为,这应该也是圣上的意思。”
  文官侯海也面向盛庸,轻轻点了一下头。
  侯海想了想,不动声色地提议道:“要不,现在再尝试议和?”
  一员武将立刻没好气地说道:“反正死的都是文官,读书人是真不怕死哩?”
  侯海看着那武将摇了摇头,皮笑肉不笑地笑了一下,“这回可不同。日军主力大败,折损过半,京都岌岌可危,日本人还敢杀使节?他们莫非长了猪脑子!
  本官认为,越是富贵的日本人,必定越想保住已有的一切。日本国那些。”
  侯海和裴友贞一起侧目,不禁对这个阉人露出了佩服的眼光,周全的一句话着实精练。
  好一会儿都没吭声的盛庸,这时开口道:“要是搞砸了圣上的大事,诸位莫说请功,不被治罪便得谢恩了!”
  柳升抱拳道:“请大帅决策。”武将们听罢,纷纷附和。
  盛庸回顾左右,对大帐内的明军高层各色人等的诉求,已是心中有数。他镇定地说道:“我军目前应稳固博多湾的大本营,修建堡垒、码头,并设法与日本国权贵联络。至于长远之计,应等待奏章送往朝廷之后,由朝廷决策。
  本将的王命之中,有便宜行事之权。当此之时,日本国京都如果愿意退让求和,咱们应先拟出一些条件。
  废除日本国不合礼法的。”
  周全问道:“如果他们将来反悔怎么办?”
  盛庸立刻回应道:“那便等日本国反悔时、再权衡处置;白纸黑字当众签押的条约,我朝先站住了道理。对了,大内氏目前处境堪危,咱们可以与俘虏的大内家武士谈谈,联络大内盛见。”
  这时侯海问道:“大帅提及出云国,何故?”
  盛庸看了他一眼:“据说石见国多山,离博多湾也太远了。将来开采银矿、驻军,粮食就从出云国运调,出云国那边农田多。”
  侯海恍然道:“原来如此,下官受教。”
  大帐内安静了一会儿,人们似乎明白过来、盛庸早已有定策;议事或许只是走过场,并安抚众人。否则盛庸临时怎么会想到,开矿运粮这种旁枝细节?
  人们纷纷执礼,拜道:“谨遵大帅成命。”
  盛庸提起了毛笔,抬头道:“本将写完奏章之后,再给诸位观阅。若无别事,奏章应尽快从朝鲜国以快马送往京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