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玉米熟了
李贞吃过一次玉米后,就一直吵着想要再吃。不过空间里就那么一棵玉米苗,整个大唐也是独一无二的,树上还结了七个棒子,但李逍已经舍不得再瓣来吃了。
一个棒子上六百多粒玉米,长熟之后就是六百多粒种子呢,一粒种子播下长成,又能结两三个棒子,到时就是近两千粒玉米了。
一变两千,这种量级的增长,是恐怖的。
七个玉米,就是四五千棵玉米苗啊,现在怎么能浪费呢。
李逍最近十分勤快,每天都要钻进空间里好几趟。虽然空间里并没有什么野兽害虫,但李逍还是特意拿了些棍子把玉米围了一个小篱笆起来。
空间里的灵泉水每天浇上两遍,每次来还要撒上一泡尿。
李逍仔细的施肥,细心的拔去杂草。空间里的时间比外面要快,玉米长的快,杂草也长的快,一天得拔上几遍。刚拔完,过一会进来,又已经长满了。
小黑狗趴在李逍旁边,似乎还在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它不明白刚刚还是在房间里,怎么被主人提着脖子后一下子就到了这个地方,四周白蒙蒙的雾气。
天上没有太阳,可却又很明亮,这里格外的寂静。
不过小黑很喜欢这里,总觉得呆在这里格外的舒适,似乎身上也没那么痒了,不冷也不热。
李逍一边拔草一边教训小黑。
“小黑啊,你可是全大唐第二个进来这里的人了,不,是全大唐第一只进来的狗了,这可是个殊荣啊。这里可是一个神秘的空间,算是神仙遗留下来的一个仙家洞府,我也是无意之中得到的,现在也分享给你了。”
“不过我还是要警告你啊,带你来了,你就老实点享受这里的灵气沐浴,不要偷偷的趁我不注意又到灵泉里去抓鱼吃。”
这死小黑,刚才李逍一放它下来,立马撒欢似的乱跑,然后一不注意,就跑到灵泉边上给抓了一条鱼上来。
也真是佩服它的本事,灵泉里的大活鱼,它也没下水,就在泉边上居然用嘴给抓上来一条。
或许是灵泉里的鱼特别的好吃,那鱼抓上来,它马上就给狼吞虎咽的吃了,要不是李逍一回头,看到它嘴边还留着鱼鳞,都差点没发现。
小黑被李逍训,也只是摆了几下尾巴,刚才那条鱼太肥了点,而且格外的好吃,并不如一般的生鱼那般的腥,吃的时候很爽,这会却感觉有些撑了。
三月里忽寒忽冷的,早晚温差大。但是在这空间里,却十分的舒适,不冷不热。坐在这里,看着玉米一天天的变着成熟。
看着玉米棒子上的青衣已经慢慢的变的有点黄,看着它头顶上绿色的灰缨,一点点的变成红色,李逍心里美美哒。
七个玉米棒子终于能收获了,没有什么意外,一个不少。
哼着小曲,围着玉米杆转了好几圈,再三确认这七个玉米棒子都已经成熟后,李逍小心翼翼的伸手开始摘下米。
伸手抓住一个玉米棒子,稍用力一拧,巴达一声,一个硕大的棒子应声而断,坠入手中。
感受着手里沉甸甸的重量,李逍满是欣喜。
一个棒子可是六七百粒种子呢,回头种下就能长出六七百颗苗来,到夏收的时候,那就又是一千多个棒子了。
“赚钱了,赚钱了,我赚钱了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一个诺基亚,又手一个摩托罗拉······”
······
长安。
皇城,中书门下。
皇帝李治顶着黑眼袋在这里召见宰相们。
十一位宰相,今天一个不落的都到了。
长孙无忌手里拿着玉笏板,今天准备跟皇帝硬刚一场,他已经和褚遂良等几位元老通报了关于皇帝有意要废除王皇后的意思,他跟他们通气,达成一致,今天如果皇帝敢再提废后之事,那么他们就要毫不客气的顶回去。
李治目光扫过一众宰相,十一位宰相明显的分为两班,泾渭分明。一班以长孙无忌为首,这也是此前朝中的执政班子,而另一帮则以李绩为首,宇文节、许敬宗等几位宰相都站在他身后。
其中除李绩和宇文节原本是宰相外,其余的许敬宗、李义府等都是新拜之相。
看到这泾渭分明的两班宰相,本来心里堵的慌的李治,总算是心里舒坦了一点,不管怎么说,起码如今这中枢里,不再是他长孙无忌的一言堂了。
“诸位相国,朕昨日接到雍州府上报,说天现祥瑞,上天恩赐给我大唐一样神物。此物名为玉米,为一种新发现的粮食作物。此物南北皆可种植,十分耐旱,而且产量极高,据说就是山坡旱地,一季亩产也能达到两三石之多。尤其是此物既可春种夏收,也可夏种秋收,高产还易储藏,相当了得。”
雍州长史上报的这个消息,可是让李治很欣喜。今年关陇、山南皆大旱,旱情还越来越严重,眼看着多地今年都要歉收甚至绝收,夏天可能会有粮荒。这个时候,出现这么一种神奇的粮食,岂不是上天赐予。
尤其这是雍州府发现的,要知道,这雍州府的长史虽是阎立本,但名头上,雍州牧现在可是李治的儿子代王李弘。
代王李弘,也正是李治与武氏所生的长子。
李弘为雍州牧,不过是按惯遥领此职,并不实际任事。可再怎么说,雍州牧都是李弘,李治以为,雍州发现的这样重要作物,那也有李弘的功劳。
“请问陛下,此事何人所奏?”长孙无忌问。
“雍州长史阎立本。”
长孙无忌再问,“臣斗胆再问陛下,请问阎立本所奏之玉米在何处?”
“阎立本上奏说发现玉米,但并还未上呈,朕正准备让阎立本将玉米呈进宫来一观。”
长孙无忌哼了两声。
“无稽之谈,老臣从未听说过什么玉米,更不曾听说过还有什么以前未被发现的粮食新作物,更不相信这什么玉米能够既耐旱,还能在山坡旱地上亩产两三石,更不信其它各种虚妄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