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完善理论

  数据已经到手,该如何处理成了问题。 .
  从量子色动力学的理论入手,缺乏理论的支撑。
  然而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样本的数量又太少,根本得不出什么有用的结论。
  对着这足足有10个g的数据分析了五个晚上,陆舟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想要确认这个异常的凸起究竟是不是特征峰,归根结底还是得在强子对撞机上跑几圈。以现在的数据量,积累的那些事例连3sigma的置信度都不到,甚至谈不上一个物理学中的“迹象”,更不要说“发现”了。
  闭门造车了五个晚上之后,陆舟拿着这五天来的研究成果和数据找到了卢院士。
  单凭他一个人是不可能说服ern的,毕竟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实习生,份量还是太轻了。
  向卢院士讲明了自己的观点之后,陆舟本以为这位老先生不说认同自己的意见,至少也会对这一发现感性却,却没想到得到了否定的答复。
  “强子对撞机不可能因为你的一个突发奇想而开动,你要寻找750gev的粒子,对撞能量至少得开到1.2tev以上,甚至是2tev。这笔开销不是一个小数字,更何况lh的日程表排的很满,ern还有做不完的实验要做,谁都想验证自己的理论正确,但经费是有限的。”
  陆舟没有就此放弃,试图说服道:“可是教授,自‘后标准模型时代’以来,我们还没有发现过哪个新的粒子,您不觉得这可能成为一个契机吗?”
  是的,无论是四夸克态还是现在发现的五夸克态粒子,都是此前已经被观测到的粒子,只不过置信度低于5sigma而已,在学术界被称为“迹象”,无法被确定为“发现”。
  如果出现在750gev的信号被确认存在一个新粒子,对于物理学来说意味着什么陆舟不清楚,因为他也不知道会出现在那里的粒子究竟是什么。
  但对于他个人而言,他可以肯定,这个发现一旦被确定是真的,至少也是一个诺贝尔奖。
  “说句心里话,我不是很看好,”听到陆舟的话,卢院士摇头道,“750gev太重了,从量子色动力学的角度来讲,这脱离了理论基础。”
  陆舟强调道:“但我们在atlas、ms探测器上都观察到了这个信号!你认为这只是巧合?”
  “是的,你说的对,他不一定是巧合,”卢院士点了点头,指了指纸上的数据,“但你有没有想过,它可能只是个胶子聚合时产生的双光子信号?”
  陆舟点头:“您说得对,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正是因此,我才需要用实验去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
  看着自己的学生越说越激动的样子,卢院士笑了笑,停顿了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我很理解你心中的激动,但类似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很想帮你去检验这个结果,但很可惜,我们并非ern的成员国,只是合作国,无论是我还是水木大学的老高,在这儿都不太说得上话。而上京的bes,这个实验做不了。”
  陆舟陷入了沉默。
  正如老先生所说的,强子对撞机是别人的,肯定是优先做自己的研究。除非你能拿出确凿的证据,不说直接说服ern的负责人,至少得让他们对你的理论产生兴趣。
  然而这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如果不针对这一能区进行实验,根本就不会有证据出现。除非等别人做1tev以上的对撞实验,然后从别人的数据中再去寻找这些边角料……
  可是,这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而且到时候就算发现了这些东西,多半也与自己无关了。
  毕竟他不可能常驻在ern,一直盯着别人的实验,他还要回去完成学业,还要去普林斯顿读博。
  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陆舟趟在了床上,仰天看着手中这篇论文发呆。
  忽然,他轻轻咳嗽了声,低声问道。
  “系统,750gev到底有没有粒子存在?”
  系统没有回应。
  是因为物理等级不够吗?
  还是因为,这种问题也算是方向性的提问?而根据他以前的经验,但凡是涉及到方向性的问题,都不在系统的答疑区间之内。
  mmp,越来越觉得这积分没用了。
  深呼吸了一口气,陆舟从床上坐了起来。
  现在放弃还太早了点,更何况他本身就不是会轻易放弃的人。
  其实,机会还是有的。
  ern不可能为他一个实习生启动强子对撞机,因为他的份量不够。
  既然如此的话,那就找一个份量足够的人,替他去说服ern的负责人就好了!
  最近这段时间,这么多理论物理学界的大牛聚集在这里,有这个份量的人还是很多的。
  不出意外的话,这些人会一直呆到月底,等ern召开欧洲核子研究会议,报告五夸克态粒子研究结果之后,才会逐渐从这里撤离。
  而现在陆舟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在月底之前,完善自己的理论。
  ……
  完善理论,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要将这个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他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当样本的情况足够多时,出现在750gev能区的凸起,一定会形成一个特征峰。
  听起来这似乎只是一个统计学上的问题,但在样本缺乏的情况下,想单纯的运用统计学的工具去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需要更多的证据。
  然后再从这些证据中去分析新的结论。
  “……这是12年至13年lh寻找希格斯粒子时atlas、ms探测器上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不过你应该知道,希格斯粒子只有125gev,我们在寻找这东西的时候并没有将碰撞能量做的那么大。”
  办公室里,格雷尔教授将u盘扔到了陆舟手上。
  接过了u盘,陆舟诚恳说道:“没事,已经很感谢了!”
  思来想去,他能拜托的似乎也只有这位了。
  虽然两人认识没多久,但这位格雷尔教授和他在性格上意外的合得来。虽然并不看好陆舟研究的内容,但这位教授并没有劝阻他,反而帮助他收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数据。
  虽然这些文件并不是什么机密内容,但也没完全公开面向大众。在ern内部没有一个认识的人的话,以一个实习生的身份想搞到这些数据,确实不太容易。
  格雷尔教授笑了笑说:“不客气,小事一桩,说起来你的研究有进展了吗?”
  陆舟点头道:“已经有一点了。”
  格雷尔教授提醒道:“如果你想要用强子对撞机的话,我的建议是找一个在理论物理学界足够份量的人合作,而不是闭门造车。毕竟,无论你的理论做到何种程度,最终还是得由lh的数据做支撑。”
  陆舟:“我正是这么打算的,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把自己的理论做的稍微靠谱一点。”
  格雷尔教授问:“有合适的目标了吗?”
  陆舟摇了摇头:“暂时还没有……”
  他准备等理论准备的稍微完善一点,到时候拿着论文,用广撒网的方法一个一个去试。比如,在某个大佬的讲座上蹲点,等到讲座结束后再拿着论文找上去。
  如果这样都不行,那他也没办法了。
  格雷尔教授想了想,随口问道:“需要我给你推荐一位吗?”
  陆舟微微愣了下,立刻说道:“当然需要!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看到陆舟急切的样子,格雷尔教授笑了笑,说道:“弗兰克维尔泽克,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我认识所有人中,他大概是最好说话的。如果你能说服他,说不定有点希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