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捷报到南京
崇祯并不糊涂,虽然方名夏和韩赞周没有提及,可是结合着前些时日芜湖的战报陈江河的重伤,崇祯知道陈越抓捕李国英并非抢夺功劳这么简单,多半是为了给陈江河报仇。
可是从皇帝和朝廷的角度来看,这种私自报仇不能提倡。毕竟李国英也是立下大功的人,若没有李国英,想灭了阿济格这两万八旗兵非常困难。人家立下大功不赏不说反而抓捕杀掉,这让其他投降的绿营将领怎么看?
再就是出于制衡的原因,陈越若是真的杀了李国英吞并了绿营降兵,从此平南军将一家独大,没有其他军队可以制衡,这是崇祯所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听了方名夏诉说之后,崇祯果断的写下了手召,命令韩赞周火速派人前往芜湖,阻止陈越杀人,并把李国英带到南京。
李国英该不该杀,当有朝廷决定。
从乾清宫出来之后,韩赞周火速派心腹东厂档头拿着崇祯手召前往芜湖。方名夏苦求韩赞周,要亲自前往芜湖传旨,韩赞周只得同意。
“厂公,咱们不能这样算了,应该联合朝廷众臣,上奏弹劾陈越。”
临走之前,方明夏向韩赞周提议道。
韩赞周摇摇头:“你且去做事吧,朝廷这边不须你管。”
一直在崇祯身边的韩赞周深知崇祯的心思,虽有猜忌,总体而言崇祯对陈越还是十分信任的。而现在在陈越的指挥下,满清两路南侵大军俱灭,正是威望名声达到顶点的时候,这个时候,朝臣再和陈越有过节,再不喜欢陈越,也绝对不敢悍然上奏弹劾。
那些御史们也都不杀,在这个时候弹劾一个立下保国之功的功臣,让天下百姓怎么看,让崇祯怎么想?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更何况,陈越正式的报捷文书还未传到南京,抓捕李国英的理由大家还不知道,现在都是方名夏的一面之词,弹劾陈越抢功从何谈起?
韩赞周和方名夏退出之后,崇祯颇有些焦躁。连番大胜让他心情无比兴奋,可又出了这档子事情,则让崇祯有些隐隐不安。
因为崇祯知道,陈越一向是我行我素惯了的,很多事情都是做后才通知他这个皇帝。再加上崇祯知道陈越和陈江河父子情深,有些担忧陈越会不会违抗自己圣旨为报复仇杀掉李国英。
熟知陈越性格的崇祯知道,很多事情陈越做得出来。
一边忧心者,一边焦急的等待着芜湖方面的消息,陈越的报捷文书也该到了。
翌日,芜湖报捷文书到达南京。早朝上,当众宣读了报捷文书之后,朝堂上一片欢腾,这是芜湖方面正式的报捷文书,详述了整个战事的过程以及战果。
而群臣们从报捷文书中听到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李国英。捷报中提到了方名夏和李国英设计使得阿济格撤退船队沉没之事,也提到了李国英部和谭泰部八旗兵力战,斩杀五千八旗之举。
崇祯身侧,韩赞周一脸的意外,陈越竟如实的给李国英上报了功劳,哪里有什么抢功的举动啊?幸亏自己没有勾连御史弹劾陈越,否则就是自打嘴巴了。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同样意外,他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早朝时,报捷文书送到了南京,崇祯高兴之下令当场宣读,没想到陈越竟然如实的上报了李国英的功劳。
既然如此,你干嘛抓捕李国英?唉,到底是年轻气盛、不知变通啊。
此时的崇祯能够猜到陈越的心理,我抓李国英就是为了给父亲报仇,他的功劳老子不屑去抢夺!
如此,恐怕自己的手召未必能够让陈越放过李国英,也许不久之后朝堂之上会再起轩然大波。
这一刻,崇祯心里满是忧虑。
“李国英身在曹营心在汉,先是取得满酋阿济格的信任,然后抓住机会倾覆了阿济格一万五千大军,可谓卧薪尝胆智勇双全,我大明又出一位良将!”
有大臣摇头晃脑道。
“李国英固然不错,可要是没有方名夏的通盘谋划,战事不会如此顺利,要我说,芜湖之战的首功应该是方名夏的。”
另一个大臣说道。
朝堂之上,群臣兴奋的讨论着,满满的都是对方名夏和李国英的赞赏。
“什么首功是方名夏的,若不是平南侯指挥有方,先是骑兵击溃了攻打芜湖的清军,再以水师杀得清军水师大溃,然后派手下说服郝摇旗部闯贼归顺占领了九江,大势逼迫之下李国英未必会选择归顺朝廷。这首功自然是平南侯的。”
次辅路振飞道。
“路阁老说的是,若是没有平南侯,战事不会如此顺利,首功当然是平南侯的。”其他人也都符合道。
先是扬州独自歼灭了多铎十万清军,再回师南京击溃了博洛部围城,然后在芜湖指挥大胜。陈越的功劳所有人历历在目,没人敢于否定。
不过芜湖之战过于繁复,有李国英等绿营将领的归正,还有郝摇旗部闯贼的协助。现在郝摇旗占据了九江武昌,还未确定是否归降大明。而在江南,鳌拜和吴三桂带着两万八旗兵还在乱窜,芜湖之战虽然大胜,收尾工作依然繁杂。
要给立功之人叙功封赏,要部署围剿鳌拜和吴三桂部清军,要商议该如何面对郝摇旗部,是派兵进行剿杀,还是接受其归顺朝廷,接受之后又该如何安置?
这些事情且得内阁以及重臣们忙活一阵子的了。
南京城中,随着芜湖报捷使者到达,大胜的消息已经传来,整个城中一片欢腾。
当听闻两路清军南下,无数明军接连投降,数以十计的城池失守的消息,那时的南京是如何的人心惶惶。
当博洛带领偏师击破黄得功阻拦,挥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之时,南京百姓是如何的绝望。
而幸亏有平南侯在,弹指间,两路清军全灭,南京已经转危为安,百姓们的心情何等的兴奋。
南京城内张灯结彩,鞭炮之声响彻全城,秦淮河上丝竹声声,同在庆祝明军大胜。却不知道又一场风波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