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剂

  威尼斯城外十几公里外,一座古老的城堡中,奥拉比子爵正在举行隆重的欢迎宴会,宴请的主人公正是刚刚返回不久的菲克尼男爵。
  这不是菲克尼第一次来到这里了,只不过和上一次前来不一样,欢迎宴会的规格高了很多。
  看得出来,这次奥拉比子爵很热情,不同于上次,仅仅只是礼节性的宴请。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菲克尼男爵深深的体会了一把。十年前他举债前往殖民地发展,可没少被人嘲讽;时至今日,昔日的嘲讽已经变成了赞美。
  即便是他远在非洲大陆,对消息灵通的贵族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障碍。
  今时不同往日,十年前的非洲大陆在大家眼中就是:毒虫猛兽出没、疾病瘟疫横行;现在的非洲大陆已经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成功者是不受指责的,菲克尼男爵充风的享受到了一次成功者的待遇,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在非洲大陆发展的奥地利贵族不少,可是分布在了辽阔非洲后,那就碰不到几个了。
  况且,大家都忙着发财,又有几个有闲情逸致,天天举办宴会呢?
  菲克尼参加宴会也不是没有目的,要推动殖民地本土化,就离不开本土贵族们的支持。
  现在支持殖民地本土化的,除了在非洲大陆发展的人外,本土的资本家也是一股主要的力量,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奥地利不是英法,资本家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很低。就算是菲克尼男爵这些在非洲发展的贵族,在政治上发言权也比资本家要高。
  这次推动殖民地本土化的主力,就是他们这些贵族。
  通过五个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人扯上关系,或许是太过夸张了;不过通过五个贵族把奥地利所有的贵族串联起来,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
  菲克尼男爵笑呵呵的说:“奥拉比,一晃十年不见,没有想到哈灵顿、加德纳和德温顿都这么大了,看得出来他们都会成为优秀的军人。”
  奥拉比子爵理所当然的回答道:“是的,我为他们几个感到骄傲。”
  从军是奥地利贵族的传统,贵族子弟从小都要接受军事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是很多贵族子弟的追求。
  谦虚,在欧洲可不是什么美德,这只会让人认为是虚伪的表现。
  奥比拉子爵认为他的儿子会成为优秀的军人,就会光明正大的承认,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菲克尼男爵关心的问道:“你准备送他们去陆军服役,还是去海军服役?”
  最近几年,奥地利海军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几乎可以和陆军并驾齐驱了。
  很多一开始选择进入海军的贵族子弟,抓住了这个海军大扩的机遇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现在贵族子弟服役,就多了一个选择——海军。
  奥拉比自豪的说:“哈灵顿和德温顿去陆军服役、加德纳去海军服役,他们都考上了军校。
  哈灵顿在维也纳炮兵指挥学院读书,已经毕业了再过一个多星期就入伍了,加德纳和德温顿这次回来就是送他入伍的。
  德温顿在慕尼黑步兵指挥学院读书,才上三年级;加德纳就在家门口的奥地利海军学院读书,才刚上一年级。
  菲克尼,你回来的正是时候,如果再晚点儿的话,就见不到他们了。”
  这是典型的两头下注,随着海外殖民地的不断开辟,消息灵通的贵族们,已经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
  在不确定国家未来战略重心的情况下,很多贵族都在两头下注。反正奥地利的陆海军冲突不大,这么干也无妨。
  三个儿子都考入了军校,奥拉比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尽管贵族天生起点更高,可奥地利的军校同样不是那么容易上的。全国陆海军军校共有9所,每年的录取人数也不过3500多人,而报考人数就没有低于过十万。
  这是义务教育带来的冲击。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急剧增加,成绩好的学生考上了中学,可以申请到助学贷款继续学业,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奥地利军校招生和大学招生是分开的,考生两边都可以报考,反正中间错开了三个月时间,不会互相影响录取结果。
  毫无疑问,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无论是大学,还是军校,学生们都是先报了再说。
  能够一路冲出来的草根学生,不是学霸也差不了多少了,至少在文化课上是如此。
  即便是受资源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无法和贵族子弟比,可是总有天才和幸运儿冒头。
  如果只是和草根学生竞争,那么也不算啥。问题是贵族子弟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这个年代奥地利可不流行独生子女,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三五个起步。
  还有人数众多的贵族旁支子弟,这些人虽然没有爵位可以继承,可是并不等于他们的子女教育就差了。
  现在奥地利的中产阶级,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医生、教师、律师、中小商人,大部分祖上都是贵族。
  真正纯粹的草根,能够崛起的太少了。没有知识底蕴,没有社会人脉,能够成长起来的幸运儿,都是天命之子。
  目前奥地利大学中,贵族学生比例只有31.1%,普通家庭学生更是只有1.2%,剩下的都是这个中产阶级群体。
  军校中还是贵族子弟占据了主导地位,约占总学生人数的64.8%,中产阶级占据了总学生人数的34.3%,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可以忽略不计,还没留学生多。
  没办法,这就是公平竞争的结果。现实就这么残酷,从公立义务教育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小学阶段普通家庭学生占多数,到了中学阶段普通家庭学生反而成为了少数。表面上来看,奥地利小学升中学的几率在8%左右。
  然而义务教育结束了,有钱人子女几乎是百分之百可以升学,这个比例就这么被拉了上去。
  普通家庭出身的草根学子不是学霸,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他们必须要在升学考试中,进入最前面的百分之一才拿得到助学金。
  这本来就是给天才准备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奥地利采取的就是精英化教育。
  军校最为明显,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的学生自然占据了优势,然而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负担起的。
  普通人文化成绩再高,把各项专业考试成绩一加,还是只有淘汰的命运。可以说考的科目越多,普通学生就越没有机会。
  提高公立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加这些专业课教学。很遗憾,这看上去美好的设想,想想就可以了。
  增加一门课,意味着增加一笔教育支出。按照贵族子弟的标准搞义务教育,足够维也纳政府破产十次。
  除非社会上对普通人才需求量增加,否则大学扩招是不可能的,这个年代的高等教育太贵了。
  现在即便是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或者是军校教育的,也不会超过35%。
  当然次一等的技术院校,或者是野鸡大学,那就没有限制了,有钱都可以读。
  菲克尼男爵淡定的说:“是么,看来我真的很幸运!”
  奥拉比子爵肯定的回答道:“当然!”
  菲克尼男爵喝了一小口葡萄酒,继续问道:“哈灵顿在什么部队服役,有没有准备到非洲大陆地区发展,那边立下战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这是菲克尼男爵在开条件了。没有办法,要获得本土贵族们支持殖民地一体化,自然要用利益说话。
  大多数贵族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后辈子弟很多,可是爵位却只有一个。
  长子继承了爵位,那么后面的次子又怎么安排呢?
  按照德意志地区的惯例,有钱还可以分一笔产业给他们。没钱的要么让他们自己出去闯荡,要么就送他们去教堂做神父。
  宗教改革过后,教堂的油水已经没那么多了。经济繁华地区的教堂还好,有的是业务捞钱,要是运气不好分到了贫困地区,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
  外出闯荡,这只适合于破落户。大部分都是利用家族的人脉关系,给他们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贵族旁支、或者赎买中产阶级就是这么来的。
  本土的机会少、竞争激烈,但是到了殖民地就不一样了。如果有家底,舍得砸资源都可以砸出一个爵位来。
  如果获得了地头蛇的配合,那么这个难度还可以继续降低。毕竟战争对于殖民地来说,那是隔三差五就会发生的。
  除了捞取军功外,也可以进入殖民地政府中发展。一旦殖民地本土化通过,这些官位也是水涨船高。
  又或者是在殖民地做生意、开辟种植园,这些都是路,并且成功性还非常的高。
  奥拉比动心了,他这么高规格接待菲克尼男爵,除了两人的表兄弟关系外,他还准备投入资源给几个儿子弄到贵族头衔。
  不要看他的几个儿子都进入了军校,看上去前途一片光明。实际上奥拉比清楚,和平年代能够混出头的太少了。
  不要说子爵后代,就算是顶着公爵头衔进入军队,到了退役的时候,都不一定能够混成将军。
  没有战功,大家都只能熬资历。
  毕竟大家都是从小接受军事教育的,谁的能力都不会太差。没有办法证明你的能力超人一等,凭什么先提拔你?
  军队是用实力说话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战功说话。遗憾的是这个年代的战争,最多也就殖民地欺负一下土著,还是僧多粥少。
  奥拉比想了想说:“还没有确定,现在他只是未入伍的新兵,距离分配部队至少还有半年时间。
  如果到了非洲殖民地,那么就要麻烦你这位叔叔照顾了。”
  毫无疑问,奥拉比还没有下定决心。
  作为一名老牌贵族,他在军队中还是有不少人脉的,利用这些关系决定儿子的服役部队,还是不难办到。
  可是推动殖民地本土化,也不是那么简单。和很多人一样,奥拉比也在担心殖民地本土化后,自家的产业会受到冲击。
  毕竟殖民地别的不多,就是土地多。这么多土地一旦开发出来,农产品估计会被冲击到白菜价。
  没有得到准确的答复,菲克尼男爵依然风度翩翩的回答道:“当然,我是他的叔叔嘛!”
  心中只能暗自感叹,没有赶上好时候,如果奥拉比的几个儿子再大一些就好了。
  最好是刚刚从军队中退役,为前途发愁的时候。那么不用他开口,这帮小子就会帮忙说服父亲。
  在这场宴会中,菲克尼男爵已经先后说服了三名贵族支持殖民地本土化,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因为下一代才支持的。
  殖民地冲击本土农业,那是土地多的贵族才担心的。如果土地都没有了,还操心这些干嘛?
  土地赎买过后,奥地利贵族手中的土地,实际上已经不多了。到了现在贵族手中的土地,已经下降到不足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
  自从海外殖民地开辟过后,包括皇室在内,很多大贵族都在陆续抛售手中的土地。
  这是利益决定的,用出售土地的资金,在海外开辟种植园,往往可以获得之前数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土地面积。
  尽管殖民地土地不值钱,可是并不影响这些土地产出的经济作物价值。或许每亩土地收益比不上本土,可是架不住土地多啊!
  数量上去了,收益也就上去了。大种植园的出现,也推动了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
  机械化农业,在奥属非洲的普及率不断上升。可惜内燃机还没有出来,蒸汽机机械太笨重了,一点儿也不方便。
  在利益的刺激下,真正在幕后推动殖民地本土化的,实际上还是弗朗茨为首的大贵族。
  只不过大家注意政治影响,没有直接表明立场。反而推出了菲克尼男爵这些小贵族冲锋陷阵,试探国内民众的反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