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

  吴老十拉着上官婉儿进去了,留下满眼感叹的吴宁和太平公主。
  “真的奇了。”太平不无唏嘘,“老十连冰山一样的上官小婉都能镇住?”
  “呵呵。”吴宁干笑一声,“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这世上任何一个成功都非偶然。”吴宁凝重道:“要么需要非人的天赋,要么就得付出非人的努力。”
  “嗯。”太平似有所感,认真思考着吴宁的话。
  “确实。”点头认可,“老十这八年在才学上的变化确实很大,想来付出甚多吧!正是因为他饱读经典,纵览群书,在关键时刻方能临危不乱,急智化解。”
  “这么说来......”太平抬起头,“吴启能化险为夷,实非偶然啊!“
  “说什么呢?”吴宁一翻白眼,“我是说,长的帅很重要!”
  “......”太平差点没闪着腰。
  “滚!”
  ......
  ——————————
  二人又在门口等了约莫一刻钟的工夫,上官婉儿和吴启才从宅子里出来。
  上官小婉果然换了一身仙气十足,连太平都有点妒忌的漂亮衣裙。
  “上官仙子,以后常来哈。”
  吴启臭不要脸地站在门前相送,而上官婉儿则是轻飘飘地一拂,“多谢公子厚赠!婉儿尚有圣命在身,先走一步了。”
  “......”
  太平这个腻歪,你个老女人!装什么嫩?
  那边上官婉儿与吴启辞别,转向太平与吴宁。脸色一板,“时辰不早,二位随我速速回宫吧!”
  说着话,还有意无意地白了太平一眼。
  你个老女人,磨蹭什么呢?
  吴宁有一旁看的暗自摇头,俗话说,两个帅哥凑一块儿,一定会成为基友;而两个美女到一块儿,就只能成为仇敌,
  唉,段子手诚不欺我啊!
  ......
  话不多说,待三人进到皇宫,却被宫人告知,女皇陛下于上阳宫接见。
  吴宁闻罢,不由心生疑问:不太正常呢?
  首先,是刚刚吴启那一出,让吴宁和太平都暂时忽略了武则天是派上官婉儿去诏见于他的事实。
  其次,不是年,也不是节的,又不是吴宁自己要求,去的哪门子上阳宫?
  然而,有疑惑也没办法,武则天已经在上阳宫等着了,吴老九也不能说不去吧?
  移步上阳宫,还是那座高楼,还是那个远望山林的位置。
  不同的是,上次是吴宁自己要来的,是为了让武则天看看城外的变化。
  而这一次,则是武则天要来的,至于什么目的,吴老暂时还真猜不出来。
  “微臣参见陛下!”
  “......”
  武则天没动静。
  吴老九一皱眉,微微抬首偷瞄一眼。
  好吧,武则天正盯着上官婉儿那身广袖流仙裙出神呢。
  估计老太太也在纳闷儿,怎么出趟宫,传个旨,衣裙都换了呢?
  似有深意地看了一眼上官小婉,又好好瞅了瞅吴宁。
  心说,你俩不会背着朕有事儿吧!?
  “微臣,参见陛下。”吴宁又告了一声。
  “哦哦。”
  武则天回过神来,搭眼一瞅太平,“太平怎么也来了?”
  太平一拂,刚要回话,上官小婉却是抢先一步。
  “回陛下,臣妾传旨穆子究,正好殿下也在宅中,就与穆先生同来了。”
  “嗯?”
  刚缓过来点的老太太又是一怔,什么情况?
  坊间传太平和穆子究关系暧昧,难不成,还真就暧昧了?
  你们俩是不是也有事儿啊?
  按理说,这种事儿武则天是不会关心的,甚至多想一分都是多余。
  毕竟上行下效,武老太太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就不太端正,加上从李唐开始,皇室对于这种事儿就不当是回事儿。
  所以,大家都是女人嘛,都有需求嘛,很正常。
  可是,太平、上官婉儿,再加上一个已经人尽皆知的李裹儿,都和这个穆子究不清不楚,那就有点儿......
  武老太太恶趣味地心想,有工夫得和太平,还有李裹儿她们敲打一二了。俊俏有才的男人那么多,何必盯着一个穆子究?他那个弟弟穆子期,我看就不错嘛!
  (吴老九要是知道武则天心里想的是什么,非哭出来不可。妈哒,武周朝没男权啊?)
  “陛下?”
  “嗯?”
  太平一声轻唤,老太太再次从出神之中回魂,这才想起正事来。
  登时露出笑颜,“哎呀,你看,年岁大了,就要常常走神了,子究莫要在意。”
  “......”
  吴老九一阵无语,老太太有点客气。
  只见武则天一指上阳宫下的山间景色,“自上次子究在此说出那番话,朕就时常来此一观。想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青山绿水,每每都心怀大悦啊!”
  “......”
  吴老九更是无语:废话有点多,客气的有点过......
  “对了,子究回京之后,休养的可还好?”
  “劳陛下挂念,休养的很好。”
  “哦。”武则天煞有其事地点头,“那就好,那就好啊!”
  “先生大才,若是劳累过度,真乃朕之罪过啊!”
  “......”
  吴宁都快哭了,心说:您老能不这样儿吗?我怎么凉飕飕的呢?能说正事儿吗?
  “这....”
  好吧,吴老九说都不会话了。
  武老太太完全就是在唠家常,把吴宁别扭得啊,心中吐槽,不就两个事儿吗?我都知道了,不就是那四千万亩地的事儿吗?
  说出来!说出来我给你出招不就得了?
  算了,您不说是吧?那我说吧!
  “其实,也不能一味地歇着。”
  “哦?”武则天好像很有兴趣,“那做了些什么?”
  “闲暇之余,看些古籍,只当温故知新。”
  “难得呢。”老太太好像很欣慰的样子,点头赞许,“难得先生才学满腹还不忘进学。”
  “那....先生在看什么古籍?”
  “《战国策》”
  “巧了!”武则天眼前一亮,“朕对前秦百家之学也向往非常,想不到先生也有此心。”
  “陛下圣明。”
  《战国策》记载的是周朝至战国这段时期的历史。
  一来,前秦百家本来就有无穷魅力,引后人向往。
  二来,《战国策》非一人所著,乃多人陆续编纂而成,又非官修史籍,所以相对比较客观公正。
  武则天如果也喜欢《战国策》,那说明,她识货。
  当然了,武老太太今天就不正常,有点太过客气。
  她是真喜欢,还是在这忽悠,谁也说不准。
  至于为什么在这儿绕,不论吴宁说什么,老太太就是不露半句。
  吴宁也没办法,只好陪她扯闲篇儿。
  ......
  “先生怎么看战国诸雄?”
  经过慢来的相互吹捧,武则天终于更进一步,开始学术讨论了。
  对于老太太之问,吴宁淡笑。
  “回禀陛下,这个问题,微臣不知如何作答。”
  “这......这有什么不知道如何作答?”武则天摊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子究不必拘谨。”
  “非是拘谨。”吴宁认真道,“乃是各人所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前人之事的理解也不同。”
  “子究一家之言,难服百家之众,说出来也无甚大用。”
  “哦?”武则天挑眉,觉得新鲜,还没人这么说过的。
  “何意?”
  “臣打个比方。”吴宁诚然道,“有士,专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从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过,也是发于礼,止于礼。”
  “之乎礼教之眼光,那战国诸雄,乃至秦皇之功过,那必定是暴政于民,过大于功。”
  “可是,若换一法家之人,看战国史事,那秦王可能就没有错,甚至功大于过。”
  “若换陛下呢?可能角度又会生变,秦皇已经不是功过之辨,而是完全的功过千秋。”
  “......”
  武则天一边听,一边点头,吴宁说的没错,确实如此。
  但就秦一统六合来说,儒家大骂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换了法家呢?秦国重法治国,改新弊政,这本来就没有错,治国本就应该如此。
  而身为帝王的角度,正因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统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车同轨、书同文,才能把分崩离析的中原大地疏导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大帝国。
  ......
  其实,这和后世的人看历史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的从文化的角度看历史,他觉得是这样的。
  有的人呢,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奇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就好像,秦之一统六合,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奇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中,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上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就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文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比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就更加的谬误了。”
  吴宁道:“秦地地处关中,本不盛产金铁。所以秦械被逼无奈,只能以青铜为器。”
  “就算后来超于铁器,那也是无铁之局下,大力开发铜器的结果。”
  武则天一想:“......”
  对哈,让穆子究这么一说,颇有几分道理。秦国好像什么都不占,那它怎么就一统六国了呢?
  “那依子究之言,秦国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先不急。”说到关键的地方,吴老九这个贱人不说了,“陛下莫急,咱们再往前看。”
  “往前看?”
  老太太这个百爪挠心啊,心说,我这等结果呢,怎么又往前看了呢?
  “看哪儿?”
  “看逐鹿之战!”
  得,这一往前,倒是支的够远,直接到黄帝战蚩尤了?
  “陛下!”吴宁不给老太太多想的时间,“黄帝部落发迹黄河中上,与炎帝结盟。”
  “蚩尤则是九黎之主,善御兽而战。”
  “停!”武则天不想听他废话,“说重点。”
  “好!重点!”
  吴宁应下,“重点就是:农耕战胜了狩猎!”
  农耕战胜狩猎?
  武老太太一怔,登时明白了吴宁的意思。
  黄帝和炎帝联盟代表的是农耕,而蚩尤的九黎部则是以驯兽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代表的是狩猎。
  “正是炎黄之大胜蚩尤,使得事农耕作的方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导。也形成了中原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延续至今的粮产重地!”
  “此后三千载,中原兴衰几乎都围绕着黄河流域的这块粮产重地而发生。”
  “......”
  武老太太被吴宁说的一愣一愣的,早就忘了叫他来的目的。
  “子究是说....”
  他是想说秦之兴起也与这块产粮地有关?
  可是,不对啊?秦是在关中一带,这块不全归它啊?
  况且,战国时还有楚呢?楚国是在长江中游荆湖一带,也不算这块地里的啊?
  ......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