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五章:傀儡的野心
大唐的皇帝之位在从前都是宗室们打破了脑袋都想争上一争的,可现在对于李承宏而言却好像烫手的火炭,捧在手里又不敢扔掉。看着与自己陷于同样境地的外甥赤德松赞,他的心里竟涌起了一阵同病相怜的感慨。甥舅二人一个是大唐的皇帝,一个是吐蕃的赞普,然则命运却都操纵于权臣玛祥仲巴杰之手。
连日以来,李承宏惊惧交加,度日如年,他只恨自己生在宗室之家,如果没有这一重身份,自己恐怕也不会卷入深不可测的斗争来。
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李承宏甚至不敢去多想,如果有朝一日吐蕃人退了,李亨或者李豫,又或是任意一位皇子携民意返回长安,他恐怕就在劫难逃了。
赤德松赞抹干净了脸上挂着的泪珠,但由于哭的过于厉害,还止不住的抽噎着。见此情景,李承宏喟然一叹,就算赤德松赞身为赞普又如何?现在也只不过是个孩子,又怎么能斗得过手握重权,又威望无人能及的权相呢?
李承宏想试着警告外甥要懂得隐忍,只有隐忍才是唯一的求存之道。玛祥仲巴杰毕竟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等到将此人拖死,或许还有转机。
然则,话到嘴边他又犹豫了,玛祥仲巴杰的眼线一定遍布赤德松赞身边,如果说出这些话,不也就等于将自己的内心展暴露于玛祥仲巴杰的面前吗?
正是存了这种想法,李承宏只用手抚着外甥的头,一遍遍轻声的安慰着,说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突然,他觉得自己的手心里多了一样软软的物什,心头顿时就是一阵狂跳,他不敢看,也不敢扔掉,只是将拳头攥的紧紧的,不使旁人看到其中的端倪。
这时,一名身量魁梧的中年壮汉走了进来,身上穿着的与素来唐人装扮的玛祥仲巴杰大为不同,乃是典型的吐蕃人吐蕃人服饰。李承宏见过此人几面,是吐蕃的小相益喜旺波。
益喜旺波平日里不甚露面,但有玛祥仲巴杰需要之处,便竭心尽力而为。所以,这是个为人低调,又埋头做事的人,能够得到玛祥仲巴杰的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李承宏当即警醒,松开了抱着赤德松赞的双臂,有些尴尬的站在当场。不过,益喜旺波却只淡然的向他行了外臣之理,又对赤德松赞问道:
“赞普今日的课业可都做完了?”
他问赤德松赞时用的是字正腔圆的汉话,李承宏惊住了,想不到吐蕃的小相居然精通汉话。而赤德松赞竟也用的是生硬的汉话回答:
“弟子已经完成了课业!”
说话间,便已经走到了案头,拿起一卷纸笺,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但也能辨认出内容,竟是在抄写论语。
除了惊讶以外,李承宏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吐蕃赞普为什么要如此呢?
不过,益喜旺波精通汉话也并非什么稀奇事,与玛祥仲巴杰一样他也曾在长安为使多年,此人督促赤德松赞学习文化,显然不是心血来潮。
然则吐蕃人内部的事,李承宏根本不想多做过问,只向赤德松赞打了招呼便逃也似的离开了。
离开兴庆宫以后,李承宏仍旧觉得自己的心脏在咚咚乱跳,这时他才展开了拳头,手心里已经满是汗水,一方揉成了团的绢帛赫然出现在掌心中。
日落时分,玛祥仲巴杰的使者到了,让李承宏重新安排署理京兆府的人选,并让他确定了人选之后,明日一早回话。
晚饭的时候,他思来想去,就在揣测玛祥仲巴杰的真实意图,甚至连饭都吃不下一口。就在此时,随侍的宦官来报,有人求见。
由于大明宫和太极宫都在城破时起了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加上兴庆宫已经被玛祥仲巴杰和赤德松赞占据,所以,李承宏虽然继承了大唐皇帝之位,也只能依然屈居于十王宅中。但他毕竟已经是天子,规格也不能一点都不变,在玛祥仲巴杰的授意下,鱼朝恩亲自为他扩建了十王宅的府邸,作为临时的宫室。
所谓的扩建更是简单,将与其相邻的别家宗室迁走,然后将几处宅邸之间打通,就成了。
如此草草糊弄,李承宏的护卫情况也就可想而知,甚至连一般的亲王都大有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能有人任意求见,自然也就无所谓什么天子之礼了。
事实上,李承宏位于十王宅内的“宫室”可谓是门可罗雀,冷清极了。非但吐蕃人不拿他当回事,就连唐朝旧臣都在暗地里对其嗤之以鼻,有人求见当真令人好奇,是什么人来见他这个傀儡天子呢?
定睛细看面前之人,李承宏微感失望,因为此人还是个白丁,根本不是他所期望的朝中大臣。
皇帝向来称孤道寡,但实际上手下爪牙如云,李承宏现在的情况则是真真正正的既孤又寡,手底下没有一个可用之人,身边的宦官到有些个体己之人,然则又无法安排到朝廷中去。
“先生何事见吾?”
李承宏继位以后十分低调,甚至从来不在人前称“朕”,只用任何人都能用的吾或者是某,尽管眼前的人是个白丁,他依然没有露出身为上位者应有的架势。
“小人乃是为了陛下之安危而来啊!”
李承宏心中一动,此人来历看起来颇为神秘,难道其中还有自己所不知道的隐情吗?但是,他又岂会在陌生人面前坦露心迹呢?只淡然的回答道:
“吾为天子,何来危机呢?”
来人闻言,不禁大笑,笑得前仰后合。
“请恕小人直言,陛下末日之期便在咫尺。”
李承宏脸部的肌肉抽搐了两下,没有做任何回答,实际上他也没有任何话可说。一直以来,压在心头的巨石,便诚如面前之人所言,不知哪一天就是自己的末日了。
毕竟,大唐天子世系在李隆基一脉,而他的祖父仅仅是当年立而后废的章怀太子李贤,远远不具备继承帝位的正统性。一旦失去了吐蕃人的庇护,等着他的便只能是毁灭。李承宏本人也为自己得吐蕃人庇护深以为耻,在种种复杂的情绪纠结下,当真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
今日,他被人当面说中了心事,反而还有些解脱的感觉,或许真的到了毁灭那一日,自己就真的解脱了。
“先生说的不错,如果吾之毁灭是大唐的幸事,吾也死而无憾了!”
这句话当真是出自李承宏的肺腑之言,在玛祥仲巴杰面前卑躬屈膝所带来的屈辱是他这辈子也无法洗刷干净的,如果能以一死一了百了,还真就求之不得了。然则,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后世史家必然会将“李承宏”三个字钉在耻辱架上,任后人鄙视,唾骂。
“若无小人,陛下或许会大祸临头,而今日小人来了,就是要为陛下指一条明路的!”
“你?”
李承宏冷笑了两声,他只将来人当做一个危言耸听,好为大言的家伙。
“吐蕃大相日落前曾派人告知陛下,让陛下重新物色可以署理京兆府的合适人选,此事可曾有了着落?”
闻言,李承宏先是一愣,继而猛的站了起来。玛祥仲巴杰的传话乃是绝密,这个白丁是如何知道的?既然他能知道,那就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他几乎是向前扑过去一般就奔到了那人面前。
“你,你究竟是谁?”
“小人乃泾阳商人杜乾运!”
杜乾运?泾阳杜氏?李承宏虽然是个闲散宗室,但也听过泾阳杜氏。这一支杜氏原本只有寥寥几个子弟在朝廷里做着小官,但自从天宝十四载开始,便突然声名鹊起。
到了至德二年,长安甚至有杜氏粮仓半长安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经杜氏之手转运的粮食现在足以影响到长安之根本。
关中的粮食从武后年间就不足以自给自足了,更多是要从河北以及江淮等地转运,到了开元天宝年间,与盘踞在辽东等地的契丹人仗越打越多,河北的粮食便大多数都支应给了边军,所以关中的粮食更多的则是由两淮转运。而且,就成以上的转运都是官办。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东都洛阳失陷,转运路线被拦腰切断,泾阳杜氏就是在这个当口突然崛起。
念及如此种种,李承宏的心活动了,虽然泾阳杜氏远远比不了那些郡望宗族,然则假如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仅以巨大的财力就可以顶得上半个朝廷的文武。甚至于半个朝廷的文武都不及一个泾阳杜氏。
不等李承宏说话,杜乾运又捋着颌下胡须说道:
“如果陛下尚没有属意的人选,小人倒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建议!”
李承宏闻言,心下大喜,脱口问道:
“杜卿尽管说,是谁?”
说话间,他已经打定了主意,反正自己夹袋里也没有人可用,不论杜乾运推荐哪一个都要卖这个人情。
“李光弼!”
“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