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融入

  菩提寺在印度南部边陲的一个小镇,扬帆四人几经辗转终于到了这个地方,一路上没有人去看异国风情,都只是匆匆赶路。一路上甘佳每日只吃一餐,缩衣节食,看起来就是个穷和尚,办理出国的手续机票等,张西瓜自然没让他出钱,这也使得甘佳大松了个口气。
  菩提寺是一个小小的寺庙,庙里只有二十几个和尚,占地不大,香火也不如何旺盛,可是一进到寺里就见一颗无比粗壮的菩提树矗立在院落当中,扬帆一脚迈进,突然起了一阵微风,微风吹拂树叶,发出“哗啦啦……”动听的声音。
  这一颗菩提树竟然跟冥界入口那一颗一模一样。
  看到这颗菩提树扬帆全身突然感到一阵祥和慈悲之意,他情不自禁的走向菩提树,但眼前的情形却突然一变,整个世界变得空旷,于此同时他看到一个身穿僧衣的中年人正慢慢度步向菩提树下走去。
  扬帆悚然一惊,四下扭头去看,不见了张西瓜,林远,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就连寺庙都不见了踪影。他的眼前只有那颗无比巨大的菩提树,还有那个中年的僧人,中年僧人身上带着一股慈悲之意,和菩提树遥相呼应。
  菩提树和僧人的慈悲之意充斥着整个天地,慈悲中带着浓浓的吸引之力,而扬帆像是一个小小的铁块,情不自禁的被吸引着向前走。前行中,僧人和他越来越近,但是僧人仿佛看不见他,只是一步一步向前走,扬帆被他吸引住,也停不下脚步,眼看两人就要相撞,他突然感觉自己身体一轻,自己融入了僧人的身体之中。
  这变故来的太过突然,但扬帆却没有感觉到半点惊慌或是痛苦,心中却涌起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他感觉自己能融入到僧人身体之中无比的殊胜,无比的祥和宁静。此时他感觉僧人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僧人。
  僧人不紧不慢的坐到菩提树下,开始禅定。扬帆也情不自禁的跟着禅定,这一刻他心如止水,不知道过了多久,晨星出来了,通过念念留心专注的觉察,扬帆的心、身、和呼吸都达至完满的合一。僧人的禅定使他得到了很大的定力。而就是用这种定力,帮助他观照他的身和心。进入甚深禅定之后,他可以辨察到当时他身体内存在着的无数众生。这包括了有机或无机的、矿物的、草苔的、昆虫、动物和人等。在那一刻,他也察视到所有其他众生就是他自己。他看见自己的过去生,和所有生世的生生死死。他看见无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他感受到所有生灵的喜乐与悲哀—这些生灵包括了胎生、卵生、和细胞分化而成的。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而且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时,刚好是夜里的第一更。
  扬帆进入更深的禅定。他见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坏。他见到无数众生经历的生生世世。他见到这些生死,全都只是现象而并非实相。就如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便可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到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僧人自己也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笑了。他的微笑就像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那是属于妙察的微笑,因妙察可以了悟一切烦恼的破灭。这是他第二更所证得的体悟。
  就在这时,雷声忽然响起,巨闪的电光划过天际,彷佛把天空撕成两片。重重的黑云掩盖了月亮和星星。跟着是滂沱大雨。扬帆湿透了,但却丝毫役有移动。他继续禅定。
  完全没有被动摇,他把觉察力照到他的心上去。他见到众生为不明白他们实与万物同体,而陷於苦恼。这种无明,产生了无限的悲忧、恼乱和困扰。无明是贪欲、愤怒、傲慢、疑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他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扬帆现在体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没可能有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他明白了这一点心中没有了憎恨。扬帆尽力帮改善自己的**,精神和社会的状况。其正了解一切,令他产生慈悲与爱心,因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他就必需生活得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他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一它能够领导他达至解脱和彻悟。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
  深入地察视众生,扬帆能洞悉每个人的心念,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又能听到每个人的叫喊,不论是为悲或是为喜。他也同时证得天眼、天耳和来去无碍等神通。现在已是三更将过,而雷电都已歇止了。云层也卷了起来,再让明月和星星重现天际。
  扬帆感到把他监禁了千百世的牢狱,突然破开了。无明就是把他监禁的狱吏。一向以来,他的心被无明所蒙蔽,就像星月被暴风中的黑云掩盖一般。因为不停地被妄想的浪潮障蔽着,心识便错误地将实相分成主客、自他、存亡、生死等相对意识。从这些分别心又再生起妄见—感受、、执取和生有之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再把牢狱的围墙加厚。唯一的办法就是捉拿祸首狱吏,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祸首就是无明。只要把他解决了,牢狱便自然解体,永不会再重建起来。
  这时他听到僧人微笑着对自己喁喁细语“囚禁我的狱吏啊,我此刻看见你。你把我关在生死的牢狱已有多少生世但我现在已把你看得清楚透彻。从这一刻开始,你不可以再在我的周围建起牢狱了。”
  抬头望去,扬帆看见晨星在天边出现,像一颗巨钻在闪闪生辉。不知多少吹,他曾在东北深山树下见过这颗展星。但这个早上,就像是他第一次见到晨星一般。它的灿烂光辉有如彻悟的欢欣笑容。扬帆凝望着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叹起来“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
  这一刻扬帆感觉自己犹如重生了一般,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定力,也永远也达不到这个境界,这就像是一个寻道之人,突然感觉到了天地间那无上的大道。但是他也知道,他现在只能感觉到这个境界,却并不代表自己真正的进入到了这个境界,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他心中暗暗惊讶,想知道这个带自己进入悟道境界的僧人到底是谁?
  这个念头一生,突然他看到了僧人一生的全部经历,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国王叫做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皇后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释迦牟尼就特别的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愿意思考一些在老国王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让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的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激动,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找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6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身心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6年。
  片段到此结束,扬帆却被深深震撼,和自己溶为一体的僧人竟然就是佛祖。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