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黄淮防线

  王承恩应了声是。
  崇祯又接着说道:“对了,把许定国、丁启光还有兀把炭他们几个的敕封文书以及典章铁券啥的也一并补上。”
  给予勋贵丹书铁券是明朝的一大特色。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丹书铁券没卵用。
  “是。”王承恩恭应了一声,老实记下。
  崇祯又对黄家瑞说:“黄家瑞,那你就按照500万石先行筹备起来,将士所需的油盐酱菜以及战马所需的草料也一并准备。”
  “是。”黄家瑞应了一声又道,“不过圣上,这个银子……”
  崇祯皱眉说道:“江南乃膏腴之地,扬州更是南北通衢、商贾云集,你不要跟朕说南直的藩库里已经连这点银子都拿不出来了。”
  黄家瑞一张脸再次黑下来,愤然说道:“圣上,说话可要凭良心,之前数年您多次下旨征调南直的截留,南直藩库的那点存银早就见底,这次高贼欲图扬州,征募乡勇所需的银子都是扬州城内的商贾捐输的。”
  崇祯道:“你就说南直藩库还剩多少钱?”
  “一两银子都没有了。”黄家瑞继续黑脸,“胥吏的月俸都没着落。”
  大明朝的官员领的是年俸,但是胥吏没有官身,朝廷是不支禄米的,所以需要主官私人掏钱去招募,并按月支取俸禄。
  这点上,朱元璋做得确实很不地道。
  这是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但最终,财政上的负担非但没减少,反而更重。
  老朱可以说是作茧自缚,既当了小人,还没落着好。
  不过胥吏制度积弊已久,绝非短时间内能扭转,现在也没精力去管。
  崇祯闻言便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黄家瑞并不是哭穷,这都是真的,前些年大明国库用度紧缺,崇祯多次下令征调各省的截留,南直历来是大头。
  南直隶再是膏腴之地,也经不住朝廷三天两头刮地皮。
  当下崇祯又问王承恩:“王大伴,高贼的浮财清点好了?”
  “已经清点完。”王承恩禀报道,“高贼除了军中的浮财,还有藏在蜀冈镇的浮财,两者合计共有白银九十多万两,黄金一万余两以及其他珍奇古玩。”
  这个数字跟崇祯预估的差相仿佛,高杰这厮虽然很会抢,但是从山西一路南下并没有打下过任何一座富庶的大城,所以敛聚到一百万两已经是极限。
  估计高杰就没怎么给手下的参将、游击、守备啥的分钱。
  这也就难怪,李成栋、高进库他们这么容易就被分化拉拢。
  王承恩又道:“万岁爷,金员外还从蜀冈镇抓到了高杰的随军家眷,其妻刑氏还有个儿子,该如何处理?”
  “放了吧,大明不搞株连那一套。”
  崇祯说道:“罪行是高贼犯下的,与他的妻儿没什么关系。”
  黄家瑞闻言便愣了下,官员犯罪,妻小不是应该发为贱籍?
  还有大明朝什么时候不搞株连了?诛三族是常态,诛九族、诛十族都有先例。
  不过黄家瑞很快就反应过来,皇帝此举十有八九是做给高杰的那些旧部看的。
  已经打完二十鞭被抬回行辕的高起潜则一脸幽怨,当时在哈喇河套万岁爷你可是要诛我十族。
  崇祯又吩咐王承恩道:“这些钱就都交给黄抚台,包括那些珍奇古玩,拿到扬州城内发卖了,加一块差不多也能凑个100万两。”
  黄家瑞道:“圣上,100万两远远不够。”
  100万两确实不够,今年北直粮价已经涨到天上。
  南直隶由于连年丰收,所以米价较低,但是也要1石1两。
  可是一旦朝廷从市面上大批量的购粮,肯定会导致米价上涨,到时极有可能涨到1.5两甚至2两1石。
  500万石粮食保守估计也要750万两!
  加上干草、料豆、酱菜以及油盐啥的,1000万两都打不住。
  崇祯又问王承恩:“王大伴,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还有漕运总督路振飞来了吗?”
  “都来了。”王承恩笑着说,“听说万岁爷您来了扬州,整个南京官场三品以上官员及科道言官都来了,路部堂正好也来了南京,这会就在外面候着呢。”
  崇祯嗯了一声道:“你去把高弘图和路振飞叫进来。”
  王承恩领命而去,不一会就领着高弘图和路振飞进了行辕。
  高弘图和路振飞都是老臣,在崇祯的记忆里就有两人的过往。
  高弘图和路振飞在进行辕的路上已经酝酿好了情绪,心想着君臣相见之后定要捶胸顿足一番,以示君臣相得。
  奈何圣驾根本没有这个觉悟。
  崇祯连君臣仪礼都懒得应付,一见面就先问高弘图:“高弘图,朕让你筹集500万两银子即刻解来扬州,你可曾办妥了?”
  高弘图生生的将涕泪收回去,拱手禀道:“回禀圣上,老臣暂时只能解送360万两,不足部分老臣回去再想办法。”
  这360万两,其实是今年的漕粮折色。
  因为北京已经沦陷,解往北直的漕粮就不用再解送了。
  路振飞这次从淮安来到南京,主要就是来商量这件事。
  不过路振飞的本意是拿这漕粮折色的360万两来安抚江北四镇,结果崇祯突然出现。
  崇祯点点头,又对黄家瑞道:“黄家瑞,这360万两你拿一半,加上高贼的100万两先用着,还缺多少朕回头再补给你。”
  “臣,领旨。”黄家瑞拱手应道。
  打发走了黄家瑞,崇祯目光转向路振飞。
  路振飞赶紧上前一步,躬身应道:“臣在。”
  崇祯道:“运军现在还剩多少人多少条船?”
  崇祯构想的黄淮防线,漕运可以说至关重要。
  崇祯之所以要将大明的防线设置在黄淮一线,一是因为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一旦淮河防线失守,则长江防线亦将不保。
  其二就是因为运河的水路运输。
  运河的存在,可以极大减少物资的损耗。
  自古以来,制约中原王朝对外用兵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后勤保障跟不上,1石粮食运到前线,通常只剩1斗!
  这么大的损耗,再强盛再富庶的王朝也扛不住,强汉盛唐也一样没能扛住。
  所以将防线设在黄淮,可以极大的缩短明军的后勤补给线,如果以扬州为中转站,从扬州到徐州不过六百里水路。
  按照平均一天走二十里水路计,一个月就能到。
  而且水路的捐耗很少,按一艘漕船400石计算,十个运军两个月走个来回,理论消耗不过8石。
  当然实际运输过程中还有漂没啥的,最终损耗肯定不止这点,但绝不会超过10%,这就极大的提高了明军的后勤保障效率。
  后勤保障效率体现到战场上就是军队的持久作战力。
  所以说,漕运对于崇祯构想中的黄淮防线至关重要。
  路振飞:“河漕运军定制12万人,但是近十年来运军困顿穷苦,逃亡日益增多,而今只剩不到一半,流贼陷北直、河南以及山东之后,北上运军也遭波及,又折损数千人,而今只剩5万左右,漕船只剩4千余艘。”
  5万运军,4千艘漕船,差不多也够用。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应付建奴的第一波进攻。
  崇祯道:“十日之内可调集多少运军及漕船?”
  路振飞:“十日之内只能调集扬州府以及附近运军,加上原本就在扬州的运军,约有一万人,一千余艘漕船。”
  崇祯又问:“一艘漕船可以运载米粮多少石?从扬州到徐州来回需要多少时日?”
  路振飞道:“一艘漕船可以运载400石大米,需运军10人,从杭州到京师来回通常需半年甚至更久,但从扬州到徐州的话两个月就够。”
  崇祯默算了一下,一次能运送40万石粮食到徐州,勉强够用。
  当下崇祯说道:“先把扬州以及附近运军召集起来往徐州运粮,一个月内将剩下的运军以及漕船都召集齐,到扬州听调。”
  “臣领旨。”路振飞恭声应道。
  崇祯又道:“行了,那你就先去忙吧。”
  “臣告退。”路振飞一拱手,转身匆匆出了行辕。
  崇祯舒了口气,又咐咐王承恩道:“王大伴,让文官都进来吧。”
  仍在帐中的高弘图顿时精神一振,听圣上的口气,这是要廷推内阁辅弼了。
  稍顷,以史可法为首的六部堂官以及科道言官便鱼贯而入,几乎把行辕挤满。
  这些官员里有六部九卿、左右佥都御史、南京国子监祭酒、六科都给事中以及其他三品以上官员,譬如詹事府詹事、六部左右侍郎。
  三呼万岁之后,崇祯道:“京师沦陷的事就不用朕多说了,除了吴麟征等十余人随朕一并突围外,其余京师官员或死或降尽皆失陷。”
  “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内阁辅弼也不可一直缺位。”
  “值此非常时期,朕本可以特简官员入阁参赞机务,但是考虑到我大明朝的廷推制度已推行日久,朕也不愿侵夺部阁之事权,就仍旧按照循例廷推阁部官员,朕当堂批复着即组建新的内阁,即日辅弼理政。”
  “圣上英明睿智,大明中兴有望。”
  史可法等南京官员果断将高帽奉上。
  崇祯一摆手说道:“那就请大冢宰出来主持廷推吧。”
  听到这,史可法等南京官员心头便咯顿一声,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