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君不用镌顽石

  …二消海耸着重破炸弹在省甲讲行攻关,效果明显,看来,一蚓书记的位置还是很有希望的。
  当然他也没有忘记在曾思涛这里露露脸,姜新海想要什么,曾思涛也总算弄明白了,对于何雪华想要谋求副书记的位置,曾思涛倒也没有太反对,他在这个问题上其实言权不算是非常大。他很清楚,即便是他曾思涛,中央也好,省里也好,也不会希望他把楚汉搞成铁板一块,既要制衡,又要不斗得太厉害,这样的情形是上面最乐于见到的。
  曾思涛已经从京城得到消息,郑家铭虽然病情很有起色,但是恐怕也不如想象的那么好,看样子是不能支撑市委书记这样繁重的工作,估计挂着市委书记的时间不会太长,看样子是要在他因为身体原因辞去市委书记之前,先把一直在他身边髅前马后的侍候了他几年的姜新海给安排一下。
  这一点,曾思涛从何明国和中组部的领导先后去医院探望郑家铭也得到印证。
  省委书记何明国去京城开会的时候去看望过郑家铭,接着中组部的副部长也去看望了病中的郑家铭。虽然看着是领导关心下属,看着是体现组织上的关心,但是实际上恐怕这里面有多重的含头
  这东西虽然没有人明言,但是其中的意味,曾思涛体会得到。
  曾思涛也微微为郑家铭感到惋惜,严格地讲,郑家铭是个老实人,有能力,但是办事四平八稳,缺少闯劲,能够胜任条条正职,但不适宜担任块块一把手。郑家铭到楚汉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他当了几年窝囊书记,楚汉人背地里称他为书记,书记在楚汉的方言里就是“没有用”的意思。
  郑家铭的心情犹如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涩味味俱全。刘唯一在的时候,他这个书记被刘唯一等人几乎架空,想实实在在做点事情,却是处处受到肘擎,当时他有一种既生渝何生亮的感叹,而现在刚刚才看到曙光,这身体又垮了,出师未捷身先衰,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郑家铭心里虽然是不平衡,但是经过这么一次大病,他也看淡了很多,养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虽然何明国没有明说,但是他能看得出来,何明国的意思是让出院之后,到省政协挂个副主席,他心里是很不大乐意的,他从内心深处是不想留在楚汉了,楚汉是他的伤心之地,滑铁卢,回楚汉,不少人会风言风语,甚至不少人会看他的笑话,何况他在楚汉那里有很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与其在楚汉受人家的冷嘲热讽,还不如安安静静的在京城,这样也能多活两年。
  何况,他不愿意到省政协和刘唯一再做同事。实在还要回林江,他宁愿去人大也不想去政协。
  在何明国面前,他表示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但是在中组部的副部长面前,他还是表达了他的想法,毕竟中组部的副部长和他比较熟,他还是以治病为由,委婉的表示希望能调到京城,实在不行就去林江人大”。
  省委书记何明国的动作,省长边爱民是看在眼里的,他也没闲着,楚汉是他的根据地,大本营,对于把常务副市长罗之中调出来他已经是迫不得已,毕竟他得考虑全局,罗之中在楚汉基本上是被曾思涛给废了,倒还不如在其他地方顶一顶,但是他没有想到,他希望派个自己的人到楚汉去做常务副市长,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何明国的态度很鲜明的反对他的人选。显然这是何明国和曾思涛身后的势力达成了一定的妥协。
  曾思涛年轻,在官场,年轻是个宝;年轻意味着前途无量。因为年轻,所以就有名气。当然曾思涛还不仅仅是年轻有为这么简单,他还有深厚的背景,还受到在任的中央领导欣赏。
  到了他这个级别看问题,不会仅仅只看能力,也不会仅仅只看背景,有的人背景很深厚,但是到头来也就在一些级别上打转了,有的人有能力,但是到了一定个置同样上不去。
  干部的成长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组织培养,有人赏识,这就是有背景;二是个人努力。三是机遇机会,只有三点同时俱在,才能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个人努力是关键,是基础,是内因,组织培养和机遇机会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前两点不具备,有机遇也很难;机遇必须有条件与之配套,与之结合,否则,机遇就是机遇,就会与你失之交臂,也叫擦肩而过。机遇不等于机会,同是机遇,有的人却没有机会大展身手。
  曾思涛应该说这几样都占齐了,但是在曾思涛来楚汉的时候,说心里话,他也没有完全重视,三十多岁就升到副部级,这在共和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政坛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这绝对算得上是火箭干部。这样的人是升得快,落得也快。
  所以曾思涛到楚汉之后,他的策略是夹、架、赶,夹就是夹击,就是让曾思涛在楚汉没法正常的展开工作,架,就是架甘二存。让他在楚汉没多少言权。毒,那就是曾思涛在甲忧。午讨得不舒心,最后自己乖乖的离开楚汉。
  这既符合政坛的规则,既达到了,目的,上面的人和王家也不好说什么。
  他运用这套一步步走到省长的位置上,并且利用这招,让两任省委书记黯然离去,就是何明国这第三任和他的前两任一样,也是日子过得憋屈,但是他没想到这套以往往无不利的招数却在曾思涛身上失效了。
  这说明曾思涛有一套,曾思涛,就是上面扎进林江的一根刺,但是这根刺虽然让他如敏在喉,却是想拔却又拔不掉,何明国步步紧逼,曾思涛羽翼逐渐丰满,这对他来说是前后夹击。这事实在是他的一块心病……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他头痛的时候”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李立中又出事了,罗之中的调离,李立中的出事,让杨东学在楚汉的这绝对不是他的杞人忧天,日子更加的艰难,杨东学有些独木难支的味道。照这样下去,搞不好楚汉这个根据地就有丢掉的可微
  如果楚汉丢掉,那意味着他在和何明国的角力之中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点。
  何明国想把楚汉拿下不是一天两天了,何明国的想法别人不清楚,他边爱民却是很清楚,郑家铭不但是楚汉市委书记还是省委常委,有参与省里决策的权力,在讨论重大事情的时候拥有一票的投票权,虽然最为排名比较靠后的常委,如果在平常省委书记和省长比较默契的时候,一般两人商议了,基本也就把事情定下来了,郑家铭那一票可有可无,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在两方角力的时候,他的那一票投向谁,这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谁,一重大决策可是耍集体通过,少数得服从多数,这是组织原则。
  而郑家铭在会上通常是保何明国一个契机。
  何明国是想让曾思涛取郑家铭而代之,这样他在常委会上就多了一票,会占据更大的优势,这会给他造成更大的压力。虽然楚汉市的四大班子的一把手的任命权在中组部,但是也会征求何明国的意见的。
  这不能不让他感到形势的严峻,楚汉的现实状况让他如芒在背。要是在平常,一个副书记的任命实在不值得双方这么拼,但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何明国这么做,一是想削弱他在楚汉的势力,让楚汉变天,其二,何明国实际也是在试探他,看他的底线,看他是不是会让步。如果他让出这一步,那么紧接着,恐怕就是曾思涛取代郑家铭做楚汉市委书记了,那他的大本营就丢掉了。
  他是绝对不能让步的,他也知道何明国是漫天要价,其实何明国也是很忌惮的,如果他坚决反对,何明国不会强行任命,因为如果他反对,那么常委会上的分歧会太大,何明国的提议甚至被否决掉,那何明国的威信会再一次受到严重的损害,何明国不敢冒这个险。所以他在楚汉副书记的人选上也是激烈反对何明国提出的人选,而他的人选照样很难通过。双方一直在那里僵持着。对他而言,僵持就是胜利,他的目的就是希望维持楚汉的现状,这样至少给他赢得喘息的机会。
  省里是僵持不下,但是从来没有在他面前叫过苦的杨东学也在他那里叫苦了,很多人是看李立中倒下了,以为杨东学也会快失势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道理边爱民很清楚,边爱民考虑良久,他得到楚汉走走,给自己的子弟兵打打气”,
  楚汉是省会,省长来视察工作倒也不用到边界迎接,但是楚汉四大家的领导还是早早的迎候在边爱民的必经之路上。
  省委明令禁止不准搞迎送往来。
  为何置若罔闻。
  禁令虽好,但不符合国情。中国是礼义之邦,礼多人不怪。接一下送一下犯了什么法,外宾来了还要去机场迎接?于是禁令成了摆设。
  有些制度出台就是为了给人着。说穿了,迎送是给领导一个面子,让他们显得有威严和权势。这是官场沿袭已久的潜规则。别人都搞,你不搞,那你肯定是自找难堪。制度之所以成为摆设,关键是叶公好龙的人太多。说的和做的不能统一,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是两码事;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冠冕堂皇,做表面文章,玩文字游戏,没人信。谁信谁吃亏。于是不少人学乖了,越是不准做的事越要做,反其道而行之更有市场。所以,文件上是文件上的,就是同城,也要搞迎送。何况边爱国就喜欢这样的排场。
  曾思涛看着一溜的车队,这到底是来视察工作还是来示威来了?
  边爱民的车还没有停稳,刚刚还微微站在他后面一点的杨东学动作麻利的越前一步,帮着打开了边爱民的车门,把头探进车内,腰弯成七十度,露出一副憨态可掬的面孔,说:“省长,您亲自来了?”
  这一幕让在场的楚汉的领导都大跌眼镜。
  杨东学一向在人前都是一副严肃的样
  边爱民还是没有下车的意思,只是挪挪身子,点点头,然后慢吞吞的伸出一只手和杨东学握了一握。
  “楚汉正是困难时候,大家不坚守岗位,谁要你们搞迎送往来的?”
  边爱民面无表情的“安难。”
  曾思涛心里笑了一下,这戏演得还真有那么一回事,这不在示威等着,而是要跑到路上来迎接边大省长,是杨东学提议的。
  边爱民这么讲看着是难,实际里对于这样的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真是难不是这种口气。反弹琵琶是一门艺术。既然不是批评,那就是表扬。褒贬有时互置,说不清是表扬还是批评。也有周逾打黄盖越打越爱的时候。曾思涛看出来了,边爱民是要在楚汉的人面前显示他的他的霸主风范、王者气派。
  杨东学抱着边爱民递过来的手握着不放,就像溺水者捞到了一根救命草似的不肯松手。在那里说着。杨东学不松手,其他人就只能守候一旁。曾思涛被冷落在一边。
  曾思涛心里冷冷一笑,杨东学不会连一个官场的菜鸟都懂的规矩都不懂,这是边爱民故意做给他曾思涛看的,故意做给楚汉市的干部看得。边爱民这是用实际行动在力挺杨东学。
  等到杨东学“汇报“完了,曾思涛正准备去和边爱民握手的时候,边爱民却是走下车,和曾思涛一边握手,一边亲切的交谈着,要是不明就里的普通人看到这一幕,一定会以为曾思涛倒是边爱民的底细,事实上这样的看法绝对错误,想从一次握手中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未免有些肤浅。笑里藏刀是阴险之人,深藏不露是高人,把你卖了还为他数钱是高人的高人。这三种人你想一眼望穿是不能。
  这是个高手如林的社会。
  和一众人“亲切“握手之后,一大堆车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市委。
  在市委会议室里,大家把边爱民簇拥在在椭圆型会议桌正中位置坐下。曾思涛依然坐到了他该坐的位置,不过,不知道边爱民是故意,或者是不知道,他让杨东学通常应该是市里一把手的个置。而按照惯例,这个位置通常是不会有其他的楚汉的干部去坐的,最多也是陪同边爱民来考察的省政府秘书长坐坐。
  不越权,不越位,找准个置。这是一个官员踏入官场第一步就知道的。
  准位置就是自己跟自己排座次,其道理跟民间请客吃饭一脉椎承。民间的繁文缛节在官场不仅通用,而且得到扬光大。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接待标准,这种“看人打”的制度不是那一级接待部门杜撰的,其前身是民间的行事通则。
  在农村做客吃饭得听支摈的安排,叫你坐什么个置就坐什么位置,千万不能随便乱坐。尊者、长者不仅要坐正席,还要坐上席。如果一小字辈端坐上席,将坐上席的人安排去坐下席,那本来该做上席的该怎么想?,,
  杨东学最终还是没有坐到那个置上,让给了省政府秘书长。
  边爱民的视察也就是蜻蜓点水的听取一下楚汉领导班子的汇报,强调了一下要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之类的话。就匆匆的离去”
  市委书记的个置他不是不想,但是有些东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水来了才去掏沟,他有通天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做事情。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小
  为官一任者,如果不存造福一方之想,而是为一己之私奔忙,最后的结果自然会身败名裂。
  曾思涛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楚汉在这个时候更是需要他曾思涛以身作则,行胜于言,是“不教之教”。
  曾思涛知道市里干部情绪稳定是稳定了,但是士气还是很差。真正要提振士气,他还需要在不长的时间做出点什么东西出来。
  行政体制的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并且这也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
  要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就不能不展,特别是在经济上的展。而且要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这就牵涉到裁剪冗员,会让很多干部都掉位置饭碗。显然他才在干部大会上将市里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情绪稳定,在这个时候搞这个时机不对。
  还是要在经济展上做文章,不提到引进资金,作为中部城市,在这方面和南部和东部的城市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南方港资、台资企业多,东部新加波等东南企业多,这些地方甚至有这些国家的专门工业园区,比如新加坡工业园区。楚汉现在唯一比较多的是港资企业,随着刘达雷、年庚文、李立中相继被“双规。”这场楚汉政坛大地震肯定也会震动了一些准备在楚汉投资的潜在投资者,楚汉投资环境的前景如何,各种猜疑纷至沓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