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诚意动人
对你笑的未必是真朋友,惹你哭的不一定是死对头。
晋悼公被郑国气的死去活来,所以才发动了几乎所有的盟友攻打郑国。
可是谁又知道郑简公的苦心呢?
就算是晋悼公知道,郑简公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快点发兵对付楚国,好让郑国名正言顺的归顺晋国,恐怕都得笑晕过去!
山路十八弯,您不觉得这弯儿绕大发了吗?
真是执着的偏执症患者。
眼下郑简公可高兴不起来。
郑国的确成功给晋国整急眼了。
问题是整的太急眼了,这阵势不是要郑国臣服,那是要灭了郑国!
公孙舍是这一计划的幕后策划,他倒是非常满意现在的局面。公孙舍劝告郑简公不必心慌意乱,既然晋国已经加快速度如期被气到了郑国,那么接下来我们继续按照计划行事即刻。一方面派人赶紧向晋国请成,别真打啊,真打起来谁受得了?另外一方面赶紧向楚共王求助。等楚共王的军队赶到之后,咱们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看戏了,谁赢了跟谁混!楚国要是不来,那我们这把就定了,跟晋国混!楚国以后也没话说,谁让他们不抓住机会的?
楚国和晋国的竞争,已经把郑国活生生逼成了两面派,而且还是挑事儿的两面派。
郑简公对公孙舍的分析非常赞同,对,就这么办!谁让他们自己不解决问题,总拿我们郑国整事儿的?
郑简公派大夫伯骈前往晋军请成,派公孙良霄和太宰石獒前往楚共王处告急。
双管齐下,两边都不耽误。
这公孙良霄和太宰石獒都属于不会说好听话的那种人,见到楚共王说明了晋国发十一国之兵讨伐郑国的情况,按理说这时候表示求援就可以了。这二位估计加起来够五百了,居然还说您看救我们不?不救我们,那我们就跟晋国混了,您可别见怪。
楚共王一听这话就火了,什么,你们还威胁上我们楚国了?
公子贞也劝楚共王,楚国连年出兵,的确不能再和晋国,尤其是人多势众的晋国联军这次决一死战了。还是就让晋国这一次沾了郑国的便宜,咱们君子报仇,三年不晚!
楚共王想想还是很生气,就算我们不救援,那你们郑国也不能赤裸裸就和晋国跑了啊?寡人为了你们郑国付出了多少啊?没良心的货!
楚共王一生气,不但拒绝发兵救援郑国,而且还将郑国的使者公孙良霄和太宰石獒囚禁在了楚国,以示惩戒。
再说出使晋军的伯骈遭遇也很可怜,晋悼公一看见郑国使者就急眼了,又请成?你们郑国历来说话不算话,请成完了就翻脸,这次是不是又故伎重演,骗我们撤退之后好跟随楚国啊?
幸亏伯骈有眼色,会说话,他没有分辨之前郑国的行为,关键是也没办法分辨,都是事实啊!伯骈主要从目前的情况说明的,首先说明我们已经派出使者和楚国绝交了!
这句话明显是谎话,不过此时晋悼公当然无从分辨。
可是人家这谎话说得情真意切,说得你无从分辨,说得你心情大好,那这就是成功。
晋悼公听了这话,脸色好看了几分,重新申明,拿寡人当猴儿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次你们郑国,必须真正做个决定,不能反复无常!
那必须的,伯骈连说我们主公这回真下决心了,那沐浴更衣,虔诚着呢!这次肯定不能再变了!
晋悼公说行啊,重新做人吧!那这样,你们要是真决定了,我们就可以商议会盟的事情。
伯骈非常恭敬的表示的确如此。
不如此能行吗?您都出动十一国军队了!
晋悼公命令新军元帅赵武,和伯骈入城,与郑简公签订盟约。
郑简公太开心了,虽然这成功来的惊险了许多。为了表示郑国的诚意,郑简公亲自前往晋军,和诸侯相见,并且再次请求会盟。
晋悼公都迷糊了,不是已经结盟过了吗?还结盟什么?
晋悼公也体会到郑简公小心翼翼的心情,是的,和平来的太不容易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晋悼公命令将所有抓的郑国俘虏全部释放,各国都不许侵犯郑国分毫,并且将虎牢守军全部撤去,由郑国自行把守。
如果说前两条是说话就办到的事情,那么虎牢撤军,的确是惊人之举。谁都知道郑国反复无常,而且虎牢关是军事要塞,撤退容易,回去难。
果然诸侯纷纷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您是不是太
过于相信郑国了?这回人家要是还骗我们,您这虎牢都撤军了,是不是太过了?
晋悼公慷慨陈词,说再也不想和郑国这样打下去了,牺牲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啊!这次就是要表示出自己的诚意和决心,不留余地。晋悼公同时对郑简公说明,以后是跟随晋国还是楚国,就由郑国自己决定吧!
这话真的让郑简公感动了。
武力征服让人不得不服,但是大度和诚意,才会令人真心佩服。
郑简公感动于晋悼公的信任,表示如果这次说话还不算话,人神共怒!
第二天郑简公派公孙舍送去礼单,表示对晋悼公的感谢。晋悼公将礼单中的女乐和歌钟赠送给魏绛,以此表彰魏绛帮助晋悼公和诸侯和好,如乐相合;并且还将兵车的三分之一赐给智蔤,表彰他提出分军对抗楚国的功劳。
在公孙舍的运筹帷幄之下,晋悼公胜利了,郑简公也胜利了。
十二国诸侯分别返回各国,晋悼公分别派出使者进行了感谢。
从此以后,郑国对晋国死心塌地,佩服并且跟随。
这一场各国心机、实力的较量,以晋国实力的扩张得以告终。当然,这和郑国需要寻求真正盟友的动机有关,也和晋悼公的努力和真诚分不开。
楚国的另一个对手吴国也陷入新的迷茫之中:吴王寿梦病重,对于继承人,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决定,开创一个新的继承政策。
原来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馀祭、夷昧和季札,吴王寿梦觉得季札是四个儿子中最油菜花的,所以几次想将王位传于季札,无奈季札苦苦推辞。
估计这季札不但油菜花,而且品行不错,没把权力看得那么重要。不过吴王寿梦为了完成让季札最终即位的心愿,不得已开始了一项创新。
他提出王位以后按照诸樊、馀祭、夷昧和季札这样的顺序来传,传弟不传子,务必最后让季札当上吴王。
这新的继承法看似公平,其实包含了极大的隐患。
首先,传弟不传子,可是兄弟之间年级能够相差多少?万一中间有一个长寿的,季札岂不是等到花儿也谢了?
其次,传弟不传子,这规矩既然立下了,就算能够顺利执行,那季札之后传给谁呢?老一辈兄弟去世之后,应该由谁接任吴王之位?
最后,就算季札有让位之贤,难道能够保证其他三位也都一样贤明,视功名如粪土?就算有一个不甘心的,恐怕都会成为吴国大乱的祸根。
这条漏洞百出的继承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但是已经无可挽回。
因为吴王寿梦说完这句话就不负责任的去世了。
诸樊带着无数的疑问即位,晋悼公派使者前往慰问。
第二年,晋国大将智蔤、魏相和士鲂先后去世,晋悼公悲痛之余命令在绵山练兵。
晋悼公本来希望士匄治军,但是士匄推辞说还是荀偃年长,于是晋悼公命令荀偃为中军元帅,代替智蔤的职位,士匄为副帅。晋悼公又想命令韩起率领上军,又遭到了拒绝,韩起推辞说自己不如赵武贤明。这回又不论长幼了。晋悼公于是命令赵武为上军元帅,韩起为副将,下军则还由荀檿为帅,魏绛为副将。不过这样一来新军就没有合适的统帅了,晋悼公的意见是宁可虚伪待人,不可滥竽充数,所以新军先归属下军统帅。
在这次人事调动中,晋国的各位将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面对高级职位纷纷让贤。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晋军高级将领的表现传到其他诸侯国家,无不引起各种钦佩,看看人家这素质!这样的领导带兵能有错?
晋国在晋悼公的英明领导之下逐渐走上兴盛之路,在诸侯中的声望地位也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和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相提并论。
这年九月,晋国最大的敌人楚共王离开了这个世界。世子昭即位,是为楚康王。
吴王诸樊借着楚国人事变动的机会偷袭楚国,不过楚国派出大将养繇基,居然一举将吴国派出的大将公子党射死,吴军大败而归。
出征要小心,尤其遇到养繇基这样的神箭将军,连山中通背猿都躲不了,何况区区公子党?
不过同样都是新领导上任,吴王诸樊可咽不下这口气。他派使者前往晋国求援,晋悼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觉得也到了和楚国算账的时候了。
晋悼公准备召集诸侯,和楚国来一次真诚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