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9章 我是谁
大章先前半部分,明天早上全文。 ..已经打开本章节的起_点或q_q手机客户端,到时候可以在目录界面长按这一章节名,重新下载即可。
……
“怎么一副欲求不满的样子,莫非你对有线电视新闻网还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富先生随口打趣道。
泰德·透纳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之色,反问道:“最近,我的席执行官兼总裁巴里·迪勒,流露出任满离去的意向,你不会真的不知道吧?”
唐焕耸了耸肩,“我以为,你能搞定他。”
“他想自立门户的念头还挺坚定的,我能有什么办法。”泰德·透纳颇为恼火,“我这次来找你,就是希望你这位当初的引荐人,能够出面说和一下。”
看得出来,泰德·透纳还挺舍不得巴里·迪勒挂印离去。
这也正常,在派拉蒙当了十年席执行官的巴里·迪勒,为透纳广播公司服务时间也接近了十年,可谓成就斐然,任何一位老板都不愿意失去如此得力的助手。
“我想,巴里·迪勒应该会来找我做个说明。”唐焕想了想,然后缓缓说道:“你呢,还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为好。另外,互联网接入、机顶盒等方面,透纳广播公司还需加把劲。否则的话,难能可贵的先优势,可能就要流失掉了。”
“互联网概念被你推动得越来越热,我怎么可能在这个方面大意。”泰德·透纳很严肃地回答道:“就拿有线电视新闻网来讲,它正准备建设一个自己的eb网站。不过,这方面的开技术,似乎还没有点没到位。”
唐焕耐心地解释道:“现阶段,开静态html的eb网站,基本没有问题;但有线电视新闻网肯定希望自己的网站,能够自动刷新新闻等内容,这就牵扯到复杂的动态html技术了,其背后会涉及到中间层、数据库等诸多领域。”
说到这里,唐焕抬手指着自己强调道:“事实上,不光是你要加把劲,我也不敢掉以轻心——《1991年戈尔法案》通过后,那些得到拨款的公立研究机构,肯定会把此类前沿技术纳入研究范畴,并且根据以往经验来看,此类成果将不可避免地流入商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以这些技术为弹药的浏览器大战。”
泰德·透纳听得哈哈大笑,“估计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想到,堂堂的富先生,无限风光之下,是永无休止的危机四伏。难怪你这么没有安全感。”
唐焕坦然以对道:“十几年前我就说过——我的公司距离倒闭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现在,乃至将来,这句话会一直有效下去。”
“我想,有线电视新闻网是时候再给你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做一次人物专访了。”泰德·透纳煞有其事地介绍道。
“那就要看我的心情了。”富先生懒洋洋地挥了挥手。
……
泰德·透纳走后没多久,巴里·迪勒果然如唐焕所料,主动登门拜访,谈及了自己的事业规划。
富先生在人脉经营上有三个主要结交方向——同宗同源的华裔、知根知底的名人,以及具备旧金山、加州乃至美国西部的地域出身。
出生于旧金山的巴里·迪勒,便同时符合后两项条件。
而且,在富先生看来,巴里·迪勒是一个天生高级打工仔的命,只要能驾驭好,就是一把可以让主人省力并取胜的锋利宝剑。
在富先生的有意营造下,双方谈话氛围非常坦诚。
唐焕直接问道:“你坚持离开透纳广播公司,是不是因为和泰德·透纳在经营观念上产生了分歧?比如,他似乎对时代华纳非同一般的热情。”
巴里·迪勒也不隐瞒,“算是有一定成分吧。你也知道,我的脾气比较急,泰德·透纳的个性也非常鲜明,难免会生言语冲突。”
听了这些话,唐焕并不意外,盖因这属于事实。尤其遭受父亲自杀这样家庭巨变的泰德·透纳,脾气众所周知地难缠,别看他和富先生处得哥俩好,那是因为唐焕人格魅力指数高,能够让其心悦诚服,对其他人就未必如此了。比如,泰德·透纳和鲁伯特·默多克的个人恩怨,已经到了恨不得去拉斯维加斯拳击台上ko的程度。
另一方面,巴里·迪勒能力出众固然不假,但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比如关于他的一个公开秘密——同性~恋。
“但主要原因是,我看好电视家庭购物的前景,而在这个领域颇有建树的qvc,又恰好陷入经营困境,这对于我而言,实在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切入机会。”巴里·迪勒一边解释着,一边拿出一份文件递过来。
见此情景,唐焕当即心中有数了——巴里·迪勒此次前来,除了做个说明之外,也有拉投资的目的。
这也正常,富先生现在可是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
其实,不用看文件,唐焕也能记起来qvc这个原本时空里的全球第一大电视购物频道,何况它还以合资的形式,在中国落户并展。
……
以下是防d部分,明天早上更新过来,直接忽略掉吧。
……
“差不多了。”孟静抱怨道:“别人都去过圣诞节了,你就知道剥削我。”
唐焕打趣着安抚道:“等你把这个项目从头到尾地跟下来后,就有了配得起硕士头衔的真才实干了。”
孟静翻了一个白眼,“按照你的预测,我岂不是还要做将近一年的苦力?”
“等到时候看到了斩获,你就不会这么愁眉苦脸了。”唐焕伸出了手,“先把英镑的报表给我看看。”
方圆级计算机崛起后,唐焕的金融模型也随之有了用武之地。其就像个人电脑上运行的电子表格软件一样,统计和分析数据,甚至还能更进一步地通过改变环境变量,更换不同输入项,来预测输出结果。
“英国的骄傲和纠结,在英镑上体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孟静正正经经地表了一句看法。
“小丫头说的不错,等着领奖励吧。”唐焕称赞完后,放下资料,又轻飘飘地吩咐了一句,“这张报表,每半个月交给我一份,不论那时候我在任何地方。”
“遵命。”孟静调皮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
富先生在投机方式上一向讲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盖因无形之手用得爽快不假,但也极易招来反噬。
就在这个为下一阶段布局的岁末年初期间,唐焕不经意间现,似乎能够影响到美国大选的那只无形之手,有所动作了。
圣诞节前夕,华纳行了一部由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刺杀肯尼迪》,其改编自吉姆·加里森的小说《跟踪刺杀》和吉姆·马斯的小说《困境:杀死肯尼迪之密谋》,描写了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调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后来现的事实。
奥利弗·斯通这几年佳作不断,《野战排》、《华尔街》、《生于七月四日》这些电影可谓名利双收,于是华纳非常信任地投给他4ooo万美元;反过来,奥利弗·斯通为了让这笔投资看起来物有所值,请了《与狼共舞》的导演兼主演凯文·科斯特纳,来扮演主角——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
可以想象,把《刺杀肯尼迪》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搬上大屏幕,没有那么容易。
从剧本的第一稿出来后,《刺杀肯尼迪》便遭到了《华盛顿邮报》国家安全通讯记者乔治·拉德纳的严厉抨击,自此卷入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中。
当《刺杀肯尼迪》上映之后,众多美国主要报社都撰写社论,以严厉的措辞批评奥利弗·斯通亵渎历史、不尊重史实,以及他对时任副总统、后来继任为总统的林登·约翰逊,也参与刺杀约翰·肯尼迪这一阴谋的指控。
比如,《纽约时报》的伯纳德·文罗唱衰道——如果华纳能让《刺杀肯尼迪》走远,那就是好莱坞的奇迹;他还在文章中呼吁华纳做自我检讨。
再如,该报的文森特·坎比,通过针对这部电影本身所写的一篇评论,批评道:“奥利弗·斯通对影片制作采用的风格非常随便,很多很短的,频繁的,不知所云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镜头,夹杂着背景音乐、噪音,对话,还有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对话,像夹心饼一样。”
甚至还有媒体直接文“抵制奥利弗·斯通编造的事实”,来攻击《刺杀肯尼迪》。
当然了,也有媒体人赞赏《刺杀肯尼迪》,比如《华盛顿杂志》的一名资深电影评论家——派特·多维尔,但在提交评论时,被主编约翰·里姆伯特驳回了,理由是不想看到对该影片正面的评论,他和其他杂志的编辑都一致认为这部影片是荒谬的;为此,派特·多维尔当即辞去了职务。
与此相比,声望更高的罗杰·利伯特,就能出声音了。他在《芝加哥太阳报》中对《刺杀肯尼迪》表示了赞赏,“这部电影的成就,不在于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而在于它正试图唤醒自1963年之后,在人们心中渐渐逝去的民族精神。”
做为导演,奥利弗·斯通个人自然是压力巨大,甚至在接受电视采访后,收到了死亡恐吓信。
梳理一下对《刺杀肯尼迪》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对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描述是否准确,以及在改编的历史资料片中,加入了被人为混合的片段。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奥利弗·斯通写了一本长达593页的书——《刺杀肯尼迪–关于这部电影的书》,其中包括了剧本的全部注释,另外还有97条来自支持和批评者的评论,以及34o条研究记录。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争议声中,华纳对《刺杀肯尼迪》支持,可以形容为“力挺”,仅表示——由于电影时间过长,长达三个小时,上映场数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冷眼旁观的富先生,在听取部下工作汇报的时候,顺便打听了一下相关的详细消息——华纳为《刺杀肯尼迪》的营销,投进去了15oo万美元;而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周,和《美女与野兽》并列排在了全美票房的第五位,直到199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也有了实际突破,缓缓上涨的全球票房达到了5ooo万美元,同时正面评论呈上升趋势,甚至还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提名。
在唐焕看来,暂且不论肯尼迪遇刺事件里有多少阴谋,就电影本身而言,奥利弗·斯通的导演功力是不容置疑的,将如此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搬上大屏幕,光下死功夫还不够,要不然,也不能吸引观众在电影院里坐那么长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奥利弗·斯通再有才华,没有资金支持,电影不可能拍出来;没有能量更大的无形之手托举,电影刚上映就肯定被口水淹死了。
正如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格尔八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业力钦,当天9时38分,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被俄罗斯国旗取而代之,这里面的按部就班,说没有猫腻,谁肯信啊。
反正看了《刺杀肯尼迪》这部电影后,富先生对再去德克萨斯州这个共~和党的大本营,有了心理阴影,但和加州“硅谷”遥相呼应的“硅丘”,就位于它的府奥斯汀,每年不视察几次还真不行。
回想着老布什一家对今年大选尽在掌握当中的那种傲慢,唐焕不禁摇头微笑——好戏才开场啊。
这时候,从亚洲香江打来了一个电话,让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