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昔日土鳖今化虬
紧邻汾水的临汾县城,前些日子住进了一支两万人的官兵,带队的将领名字叫做金旋。
能够独领一支超过万人的大军在外驻留,原本应该是极为荣耀的事情,但对金旋而言,他却是一点都高兴不起来。金旋的心里很清楚,若非原本驻守杨县的名将张飞在汾水河边遭逢大败,这驻军河东的重任怎么也轮不到他来承担。
现在的朝廷上下都十分清楚,派谁去驻军河东郡,实际上就当相当于变相地将此人往火坑里推,因为与河东郡仅一座小山之隔的便是晋国第一大郡上党,那里驻守的卧虎军主将李进武若是哪天心情不好,很有可能带一队人马闯进河东来,将朝廷的两万人马收拾的连渣都不剩。
经过朝中大佬的相互“礼让”,大家一致同意让金旋来担任驻守河东的主将,于是倒霉的金旋只好在心里将众位大臣的家中女眷问候一遍之后,硬着头皮前往河东郡的临汾上任。本来朝廷还想让他带队前往杨县的,结果金旋死活不肯,只好作罢。
金旋,字元机,京兆人。本为西汉名臣金日磾后裔,曾经担任过黄门侍郎、汉阳太守,先后官拜议郎、中郎将等官职。此人的本事和才华只能用“稀松平常”四字来形容,所以他这次来到临汾之后,便打定了坚守临汾不出的主意。
如果晋国的军队真的前来攻打临汾,金旋便会赶紧向洛阳求救,若是朝廷坐视不理,到时候他也就顾不上那么许多,打开城门直接投降拉倒。反正想让金旋做替死鬼,连门都没有!
有时候人该倒霉,那就真得倒霉。金旋怕什么,偏偏就来了什么。就在前不久,真的有一支部队从永安方向沿着汾水打了过来,虽然人数仅有五千人,可带队的那员小将竟然生猛异常,接连给金旋吃了好几回苦头。
金旋眼中的小将,自然是星夜带队入河东的卧虎骑兵师统领赵钢。
赵钢是怎么给金旋吃苦头的呢?对付这位龟缩在临汾城内死活不肯出战的“金乌龟”,他使用了无中生有、擒贼擒王等众多的计策,将驻守临汾的两万北军当成了练手的“小白鼠”,还真把金旋给折腾个半死,最终变成了笼中鸟、阶下囚。
一开始,赵钢只带着五百骑兵便冲到临汾城下骂阵,城头上的金旋看到有便宜可沾,便派出两千骑兵冲出来捉拿赵钢。赵钢佯装不敌,带着部队急忙逃窜,追出城外的守军怕中了赵钢的调虎离山之计,只是追了一小段的距离便掉头返回了城内。
过了一天,赵钢带着一千骑兵又来骂阵,城头的金旋十分恼火,便派出三千骑兵冲出来捉拿赵钢。赵钢于是又佯装不敌,带着部队跑远了,追出城外的守军这次便大着胆子向前多追了一段距离,然后还是担心会中了伏兵之计,于是适可而止,又返回了城内。
第三天上,赵钢带着两千骑兵还来骂阵,烦不胜烦的金旋于是派出临汾城内仅有的五千骑兵冲出来捉拿赵钢。赵钢仍然扮作不敌的样子,带着五千北军骑兵沿着汾水向上游逃逸,追出城外的守军又比上一次多追了一段距离。
这一次,不等五千追兵回过头来,赵钢埋伏在汾河边上的三千骑兵便截断了他们的后路。在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出身飞虎军的五千轻骑兵对阵北军的五千骑兵,结果毫无悬念。北军骑兵在被飞虎军打死打残了近两千人之后,彻底崩溃,剩余的三千人马主动投降,成为骑兵师的阶下囚。
缴了投降北军士兵的武器军械之后,赵钢命令这群可怜地北军士兵将身上穿的军服全部扒下来,只留下一条裤衩纷纷蹲在汾河边上吹风。幸好如今已到夏日季节,扒了衣服不仅动不着,还比较凉快,否则北军投降的士兵可有得罪受。
赵钢留下一千骑兵看守降兵,然后自己带着四千人马迅速返回临汾。在路上,赵钢将四千人分成了前后两拨,其中前面的两千人穿着染有血迹的北军士兵军服,骑着北军士兵的战马惊慌失措地逃命,而后面则是两千卧虎骑兵在奋力追击。
守城的士兵看到前面拼命逃亡的兄弟,眼看着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后面的卧虎骑兵追杀上来,于是赶紧打开城门,放北军骑兵进城躲避。
赵钢混在队伍之中进了城后,带人一口气冲到金旋所在的府外,三下五除二地灭了数百护卫,然后冲进府中将尚不知情的金旋抓了个正着。
这一下,金旋也不用向洛阳发求救信了,当场便表示愿意投降,并且劝说城内剩余的一万五千北军将士一起投降。
赵钢听了这话,心里头大乐不已,本以为还要苦口婆心地劝说半天,甚至还要使用一些见不得光地手段才能降伏金旋,如今看来倒是自己高估了这位新任“驻河东警备司令部”一把手的操守和品德。
干净利索地收拾了两万河东守军,赵钢将一万七千多降兵关押在临汾城内,留下两千士兵驻守,然后自己带着三千骑兵开始在河东和河内二郡境内进行捣乱。
为了扩大威慑力和影响,赵钢将手下三千骑兵分成三队,一队前往河东盐池耀武扬威,一队前往与弘农郡隔河对望的大阳县捣乱,他本人这是带着一千人闯进了紧邻河东郡的河阳县,在这个渡过黄河便是洛阳的渡口地段大呼小叫,直把附近过往的商旅和百姓吓得东躲西藏,纷纷渡河逃命。
赵钢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大规模的混乱,使得洛阳以为晋国的大军已经逼近黄河,为下一步胡人兵围长安制造更大的政治舆论。
如今皇甫嵩的北征军已被废了武功,洛阳又面临着黄河北岸晋国大军的直接威胁,胡人骑兵还闯进了关中地区,洛阳地区的守军下一步将会焦头烂额,根本无暇西顾。到时候,《晋报》再添油加醋地发几篇社论,引起天下百姓对朝廷的质疑,朝堂之上的大佬们能够想到的主意,除了向晋国求和或者迁都之外,只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如此一来,赵兴谋划许久的一些设想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摆上台面,由不得刘备和诸葛亮等人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