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可跳过)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八国联军: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奥匈帝国、大英帝国(英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英,美,澳,印,德,法,奥,意,日
  、德意志帝国(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及俄罗斯帝国的八国联军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意军五十三人,奥军五十人。德军七千人。军舰约20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50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绪,在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因守旧派及后党亲贵借慈禧太后之力反扑而失败;各国多同情变法维新派,协助康、梁等人逃离中国。事后,太后软禁皇帝于中南海瀛台,甚而欲废帝改立,又遭各国强烈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使她怀恨在心。加之甲午战败后,列强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绪。
  义和团原为山东省一些学习神打的拳民组织,初八国联军首领西摩尔
  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基督教会;后在各国压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凯入鲁取缔,义和团乃转移至顺天府、涿州等地,京师亦渐有拳民活动。
  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的迅猛发展,使列强大为恐慌,他们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措施消灭义和团。在外国压力下,实际掌握政局的慈禧太后多次发布严禁义和团的上谕并组织军队进行围剿。但由于多种原因,一时难以扑灭义和团。在北京北堂(西什库教堂,当时是中国天主教的总堂)主教樊国梁的建议下,列强遂于5月28日提出派出“使馆卫队”进入北京,清政府先是拒绝,后被迫于31日同意,但提出“每馆以二三十人为率”,结果列强先后派出400多人进京。后来列强又派遣西摩尔带领2000人前往北京,这些行为对清政府形成了严重威胁。对此,清政府一面继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命令以消除列强派兵的理由,一面又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以防不测。对外国人抱有敌意的董福祥所率领的武卫后军(甘军)即在6月9日被调入北京驻守,6月11日,日本书记官杉山彬前去迎接入京的西摩尔联军,在永定门外被甘军所杀。事后,大臣荣禄亲赴日本使馆道歉。
  列强向北京强行进军和义和团抵御外**队,使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转变。清政府于6月5日派赵舒翘和何乃莹,6月6日派刚毅去涿州“劝散”义和团,实为考察情况。结果刚毅的态度是“力言拳民可恃”,赵舒翘等也赞成采取招抚的措施。再加之载漪等官僚的鼓动,清政府逐渐开始承认义和团为合法组织。从6月10日起,在清朝官员的默许下,义和团开始大量进入北京。在初期,义和团与北京的外国人关系紧张,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
  在使馆卫队入京后,以德国公使克林德为首的部分瓦德西
  外国外交人员一味使用武力解决问题。6月14日,克林德带领水手一排行于内城之上,发现有沙地有义和团练习,即毫不迟疑发令开枪,当场打死二十余人(《庚子使馆被围记》)。此后使馆卫队开展了“猎取拳民行动”,多次主动攻击义和团员,结果导致愤怒的义和团在北京到处焚烧教堂和攻杀教民,并殃及今前门大街外的大栅栏地区,“京师富商所集也,数百年精华尽矣”。而克林德本人则在6月20日去总理衙门交涉时与神机营章京恩海相遇,并被后者射杀,酿成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6月10日,列强不顾清政府的阻拦,正式组建八国联军,由在级别最高的英**官西摩尔为统帅,美**官麦卡加拉为副统帅,率军自天津向北京进发,有论者以此为八国联军侵华的标志。
  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欲借助义和团之力排外;她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刚毅回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义和拳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反抗外国列强国瓜分中国的行径。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利益收到损害,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1900年6月17日(清光绪26年)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在廊坊受义和团围攻,(史称廊坊大捷)兵败后加大兵力一举占领廊坊,8月14日凌晨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至16日晚基本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联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内。此间,俄国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清光绪27年)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乘火车向北京进发
  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士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6月11日,日本驻华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开腹剖心。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寻衅,看到义和团练拳习武,毫不迟疑地下令开枪,打死团民约20人。
  6月15日,军机处曾一度传旨,令在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
  八国联军向天津进发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时还要求她归政于光绪的虚假情报。于是慈禧态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转变,命刚毅、载漪、载勋、载濂、载澜统领义和团,载勋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
  德国外交官克林德
  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虎神营士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八国联军与清军义和团天津城大战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朝廷军队(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6月23日,大沽登陆之联军,解西摩尔之围。
  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8日,复攻使馆。被清兵击中起火的美国战船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
  7月14日,联军占领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后自杀。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华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及袁昶被清廷处死。
  8月2日,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日军有8000人、俄军3500人、英军2500人、美军2000人、法军1000人,奥军和意军仅不到百人,拿着国旗虚张声势。
  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次日,八国联军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阻击,伤亡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后,攻占北仓。[1-2]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而联军总数开始时仅3万多人(后来有所增加)。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也为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及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
  8月16日晚,基本上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下罪己诏,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怀来县,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