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国难中的老人
走出了委员长的官邸,杨俊然的心情很复杂。
他对委员长是有着不好的看法的,尤其是委员长在对待自己的问题上,时而拉拢,时而打击。但是想到了委员长要面对的那些烂摊子,杨俊然又挺同情委员长的。
虽然他不是很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他还是知道的,委员长在生活上面,十分的清廉,至于四大家族的事情,委员长想必是清楚的,但是就算他这个全国的委员长,恐怕也无法根除这些事情,毕竟要是动了那些人,就会影响整个国民党的基础。
这些人可不是一个单独的一二个人,而是牵动整个国民党的内部,要是在这个时候动他们,除非委员长脑袋进水了。
“杨将军,军政部的困难,你也是了解的,希望你不要见怪。”何应钦站在杨俊然的一旁,笑着说。
何应钦在部被戏称何婆婆,为人谦和有礼,多年和委员长争权失败之后,何应钦倒是静下心来,不再对权力有任何的幻想,所以何应钦系,对委员长的地位影响根本就不大,何应钦多年都是挂着军政部部长和参谋总长的职务,手上也没有任何的兵权。
“我是了解军政部的困难的,十三战区尚能自足,就不给军政部添麻烦了,但是粮食方面,何部长还是要尽量多多支援一下,毕竟十三战区位于敌后,困难也是不的。”杨俊然笑着说。
何应钦点了点头,笑着说:“这些都没有问题,我会尽量安排好的。”
杨俊然笑了笑,跟随在何应钦一起,朝着外面走了过去。
到了外面之后,何应钦直接坐上了轿车,和杨俊然打过招呼之后,离开了这里。
杨俊然看了看时间,跟随几个部下,直接步行返回了别墅里面。
“你们好好休息一下,明天我们直接出去美国。”回到别墅之后,杨俊然直接把军帽放在桌子上面说。
官兵们答应了一句,杨俊然直接朝着楼上走了过去,躺在床上开始沉睡了过去。
第二早,杨俊然起来之后,带领部下官兵离开了重庆。
委员长对于杨俊然赶赴美国的事情倒是很重视,直接命令军政部抽调了一个宪兵连的部队,乘坐卡车沿途护送杨俊然。
对于这些警卫的部队,杨俊然倒是没有拒绝,直接让特战队和他们一起,乘坐卡车,反而加快了自己的行军度。
“总座,这次委员长似乎对您态度不错。”纪泉跟随杨俊然来过重庆,所以说出这样的一句话。
“现在总座掌握十三战区数十万的兵马,委员长不得不重视起来,而且总座还是黄埔出身,委员长多数还是要拉拢的。”云桥涵坐在卡车的里面,解释着说。
杨俊然倒是没有说什么,沉默的看着外面的风景。
此刻杨俊然等将官,已经脱去了军装,全部穿着便衣,就连特战队三十名队员,也是全部便装,手上的德制冲锋枪,也被隐藏了起来,至于那些宪兵,他们把杨俊然护送到缅甸,则是完成了任务。
“你心情不好?”孙静怡穿着一件滚边玉色湖绉短袄,下面则是粉红裙子,样子倒是十分的可爱,看着杨俊然也不回答自己部下的文化,孙静怡则是不客气的说了出来。
对于杨俊然,孙静怡可是没有任何东方人的含蓄,直接把自己的喜欢,随时的表露出来。
“没有。”杨俊然露出了笑容,勉强的回答了一句。
孙静怡的眉头皱了起来,脸上也出现不高兴的样子,如同孩子生气一般,朝着一旁坐了过去,也不再和杨俊然说话。
纪泉和云桥涵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人自然不好说什么,只是尴尬的看着杨俊然和孙静怡。
渐渐的,夕阳开始落了下去,远处的乡村里面,各家各户的炊烟袅袅升起,整个村庄便笼罩在轻柔的烟雾之中,朦朦胧胧。
孙静怡看着远处的村庄,脸上露出向往的表情。
宪兵连的连长跑了过来,询问道:“杨将军,是否在村庄里面休息。”
杨俊然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孙静怡,只能够点了点头。
车队随即开始朝着村庄行驶了过去,汽车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安静。
杨俊然看着残破的房屋,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
一位老人走了过来,由于激动的原因,花白胡须已经抖动了起来,抽搐的两腮,深的眼窝,刀刻般的皱纹,还有那双老朽的枯树枝般的双手,拄着一根木棍,哆哆嗦嗦的站在杨俊然的面前。
“这位长官,不知道有何吩咐。”老人看着宪兵连长,询问了一句。
“老人家,我们要在这里住一晚,您去安排一些房屋,另外把我们的食物全部热一下。”连长态度还算客气,对老人说了一句。
老人点了点头,随即朝着后面缓慢的走了过去。
杨俊然不知道该说什么,看着骨瘦如柴的老人,他知道,中国耗不起了。
八成的抗战,中国做到了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部行动了起来,用各自的力量,支援中国的抗战,但是日本人,却没有做到一亿玉碎的猖狂叫嚣。
杨俊然站在土地上面,整个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45年的抗战,似乎来的太早了一些,原本那段的历史之中,中国费劲了所有心思,委员长甚至拿中国整个的未来做堵住,下令青年学生参军个强大的方面军,九个青年师,远征军在缅甸的胜利会师,45年的胜利,似乎来的太早了,早的让中国有些措手不及,早的让苏联人占尽了便宜。
“总座,怎么了。”云桥涵看着杨俊然,询问了一句。
杨俊然无奈的摇摇头,站了起来,朝着村庄里面走了过去。
所谓的晚餐,百姓们吃的不过是稀饭,甚至可以说是清水。
艰苦的抗战,中国换来一个尴尬的胜利,杨俊然心里不甘心,他不甘心中国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却只换来一个屈辱的和平。
“条件有限,各位长官不要嫌弃。”老人站在房屋外面,叹息的说着。
“已经很好了。”纪泉笑着说了一句。
他是到前线打过仗的,比起前线的居住条件,这件残破的房屋,已经算不错的待遇了。
“长官们是从前线回来的?”老人仔细的看着几个人,询问道。
泉回答了一句。
老人看着杨俊然几个人态度很好,直接走了进来。
“长官,抗战能胜利吗?”老人看着纪泉,严肃的问着。
纪泉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目光看着杨俊然。
“能,一定能胜利的,我们早晚会把日本打出去的。”杨俊然坚定的回答着。
老人得到了肯定,脸上露出了笑容。
“能胜利就好,瓜娃子们就能回来了。”老人满脸的微笑,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老人家,瓜娃子们什么时候上的前线,是自愿去的吗?”杨俊然喊了一句。
“38年就走了,37年川军出川抗战,兵员足够了,娃子们没有机会去,38年的时候县里征兵,村庄里面一百多个年轻的娃子们就走了,我们愿意他们走,他们也自愿去,出川打国仗是光荣的。”老人笑着回答了一句,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杨俊然看的出来,老人很得意自己村里有年轻的后生出川抗战。
38年出川,杨俊然不用想就知道,恐怕这一百多人的后生,能够回来一两个人,已经算不错了。
“总座,村内没有什么年轻人,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特战队的队长徐虎从外面走了回来,对杨俊然报告说。
“这里不用警戒了,让弟兄们把带来的钱凑凑,给村民留下来。”杨俊然无奈的说着。
徐虎点了点头,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他不忍心告诉老人这些,他不知道一旦村庄得到这样的消息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打击。
坐在一个破旧的椅子上面,杨俊然不知道怎么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一旁的几个人全部沉默了,把自己身上的财物,全部的拿了出来。
“长官,这是玉米面的,凑合吃几口。”老人拿着几个窝头,又回到了这里。
“老人家,你们吃。”纪泉笑着说,他看着村民几乎都在喝清水般的晚饭,又怎么会接受老人的窝头。
“不不,你们从前线回来,我们应该招待的,我们这里也没有别的好东西了,只有这个能拿得出手了。”老人满脸期盼的说。
纪泉为难的看了看杨俊然,杨俊然沉默了一阵,最终点了点头。
纪泉收下老人的窝头,老人十分高兴的样子。
“长官,听说日本人凶得很,作战死了不少人。”老人看着纪泉,询问了一句。
杨俊然整个人愣住了,也许在老人的心里,他已经明白了,自己村里一百多后生,未必能够活着回来。
“能顶住,只要我们在,日本人绝对不会在前进一步。”纪泉挺直了腰板,似乎在誓言一样的说着。
老人笑了笑,没有在询问什么,朝着外面走了出去。
“这个老人很聪明。”孙静怡看着老人的背影,无奈的说着。
远处,老人的背影渐渐的消失了,留给杨俊然等人的,只有失落和悲伤。
“他知道了。”杨俊然说了一句,目光看着几个窝头。
也许,这几个窝头,老人真正想给的,是村里的后生,但是老人清楚,日本人凶得很,打仗是要死人的。
“他们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杨俊然看着窗外的村庄,感慨的说着。
他能够想象,那些热血青年上到战场上面的场景,他们会害怕,会后悔,但是他们最终都会战死在前线,完成一个国民对国家应有的职责,成就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百姓始终都在坚持,他们相信抗战会胜利的,我们索取的太多了,这让我们拼掉性命也无法偿还的。”杨俊然的眼圈有些湿润,无奈的说着。
百姓们支持着前面的作战,即便他们知道在失败,但是仍然在支持着,无数的热血青年,投奔前线,他们也许是工人,也许是农民,甚至是无所事事的流氓无赖。
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血肉,让日本人清楚一点:一寸山河一寸血。
日本人每前进一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如果不是某章的最后一页——
如果是某章的最后一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