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东南亚记忆一
1958年9月29日,是个星期六。
那天凌晨,天上没有月亮,阵地上一片漆黑。
0时20分左右,正在夜间潜伏观察的老蔡发现,阵地前方的草木有响动。
其实,草木发出响动是很平常的事情,风吹过,野生动物经过,草木都会发出声响,一般人很难辨别。
接受采访时,老蔡告诉记者,如果是林间的小猴跑过,草木响声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一条线,并且声音是一过性的。
但那天的响声明显不是,响动很轻微,时响时止,一定是人。
老蔡立即组织部队进入阵地。这时,敌人距一号警戒阵地的第一道战壕已经很近了。
就在敌人忽然出现在阵地前时,从战壕里飞出了数十颗手榴弹,在阵地前炸成一片。
爆炸声中夹杂着人的叫喊声,不用问,那是敌人的动静。
与人们想象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不同,一号警戒阵地上真正的反偷袭作战,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刺激,这主要是实战反偷袭中,战士们使用的武器比较独特。
一般作战中,士兵战斗主要靠步枪和机枪,但在反偷袭作战中,战士们主要靠的是手榴弹和定向雷。
夜间作战,最忌暴露目标,枪在夜间发射时,枪口的火焰会暴露自己的位置。
再者,偷袭的敌人躲在暗处,战士们也没法瞄准,只能对着有可能藏敌的地方扫射,击中敌人的概率不高。
然而实战中,只要你的枪开火,几秒钟内敌人的子弹就会射过来。因此,用枪打风险太大。
手榴弹就不一样了,手榴弹出手很难被发现,飞到敌人跟前一炸就一片。
特别是战士们根据老蔡事先制订好的反偷袭方案,有组织地投弹,杀伤效果更好。
在一个小范围内,集群手榴弹比炮火支援的效果还好,因为手榴弹效果好,战士们也特别偏爱这种武器。
在战壕内,战士们挖出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储物盒,里面塞上几枚已经拧开盖的手榴弹。
战位上,也摆放着一箱箱手榴弹。在当年的一张相片中,记者发现老蔡的胸前居然也别着一颗手榴弹,这颗手榴弹的用途,人们可想而知。
打手榴弹也是很有学问的。
其中第一要注意的,就是防敌反投。以往投弹训练,按要求是战士将手榴弹拧开盖,把拉火环钩在小拇指上,然后投弹。
由于当时使用的木柄手榴弹没有碰炸引信,这种投弹方式往往造成手榴弹落地却还没有爆炸,容易被敌人反投回来。
于是,前线的战士们投弹,都是一手持弹,一手拉开拉火环,等上瞬息再出手。
这样一来,手榴弹不仅不会被反投回来,而且是往往刚飞到敌群上空就凌空爆炸,杀伤力陡增。
但可想而知,这种投弹方法对心理素质和战斗技能的要示是很高的。木柄手榴弹标称是拉开拉火环3.7秒后爆炸,不过实际上每颗弹时间相差甚远,最短的拉燃后2秒就炸了。
战士们在战斗中发现,同一批次的手榴弹,引爆时间基本一致。于是,每一箱手榴弹运来后,战士们投上几颗,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另一个法宝是定向雷。
定向雷外型是一个绿色的方盒子,里面装有大量钢珠,可以绊发,也可以电控引爆。
爆炸时,钢珠向临敌的一面喷射,威力巨大。战前,老蔡亲自带人将定向雷布设在敌方偷袭的必经之路上。
这次反偷袭中,2排的定向雷战果颇丰,尽管战后敌人将尸体都抢了回去,但布雷的地方留下了大量军装残片,和浸入泥土的血迹。
9月29日的反偷袭作战,2排打得干净利索,毙敌多人,无一伤亡。
当晚,敌军对我多个阵地发起了偷袭。一号警戒阵地的作战结束后,相邻阵地都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
特别是左邻阵地,战斗尤为激烈。老蔡想组织部队赶去支援,但根本不赶趟。
一号警戒阵地距离左邻阵地,直线距离不过1000米,但要靠步兵运动过去,至少要4个小时。
事后,消息传来,左邻阵地伤亡了一个班的兵力。
战后,部队分析敌人之所以敢大规模偷袭我阵地,在阵地前的洼地密林中一定潜伏着特工,侦察我阵地的地形和部署。
上级命令,副连长和2排长老蔡带一个分队从阵地前出,对阵地前的密林进行搜缴。
搜缴,是当时最危险的行动。
搜缴意味着脱离阵地的防护,也意味着极有可能与敌方作战能力最强的特工短兵相接。
一旦遭遇,人家在暗处,我们在明处,伤亡很难避免。
行动前,老蔡和副连长把十几人的搜缴分队分成若干个3人小组,并且再三强调:搜缴时,组与组之间不能拉得太远,保持目视距离。一旦遭遇敌情,方便相互增援。
在讲述搜缴这一段往事时,老蔡还透露了一个关于武器选择的细节。搜缴行动,枪一定得顺手。
在枪的选择上,老蔡更偏爱国产冲锋枪,这一点多少让记者有些意外。
国产二式冲锋枪因为轻便,是当时华夏联邦军队独立侦察排首选的一款冲锋枪,发射9mm手枪弹。
不过老蔡看中的,是其超过1000发/分的超高射速。
然而,长期以来高射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二式冲锋枪的缺陷。高射速下,30发的弹夹转眼就打光了。
老蔡解释,在热带丛林中作战,一旦遇敌人近距离遭遇,首先要用猛烈的火力压制住敌人,这一点,冲锋枪比突击步枪猛。
由于是分队作战,当尖兵的冲锋枪打光子弹后,可以得到其他士兵的火力支援。
看来,二式被冠以--丛林冲锋枪的绰号,并非浪得虚名。
进入密林后,战士们果然发现了敌特工留下的痕迹。敌人真的来过!为了保障阵地安全,副连长和老蔡决定继续前进,搜缴分队在密林中艰难地行进。
没进过热带山岳丛林的人想象不出那里地形的艰险,其间藤萝缠绕,林密草深,地图上标示几百米的距离,真走起来,得用上几个小时。
由于缺乏参照物,不知不觉中,搜缴分队迷失了方向。
行进间,尖兵组发现前方不远处是一个阵地,但阵地上士兵的军服却不是我军的。
大家马上意识到,这是敌军阵地前沿了,敌哨兵看到这一队人马,也吓傻了,愣在原地。副连长马上下令:“向相反的方向撤!快!快!!”
那是真正的千钧一发,在敌人阵地前,一旦交火,这十几人的小分队根本没有招架之功。
此时,战士们已经在密林中跋涉了几个小时,体力消耗极大,而敌人在山岳丛林中的行进速度又极快,如果被追上,牺牲是幸运的,一旦被俘就万劫不复了。
那一刻,所有战士都拧开了胸前手雷--绰号光荣弹的盖子。
能不能摆脱敌人,副连长和老蔡心里也没底。根本找不到回去的路,搜缴分队只能按照敌阵地的相反方向疾进。
副连长在前开路,老蔡断后。
突然,一道几十米深的地裂拦住了去路,这道沟有六七米宽,人跃不过去。
如果绕,那肯定被追兵堵个正着,官兵们隐约听到了丛林中有响动,真急得眼里冒火。
搜缴分队沿着沟边走了一段,发现一棵倒下的大树正好搭在沟的两岸。
那棵树的树干已经朽了,用手一戳就碎一个洞,但副连长半秒钟都没有犹豫:“过!”随即第一个爬了过去。
谁都知道,第一个过和最后一个过,是最危险的。老蔡依然断后,握着冲锋枪警戒。
战友们一个个爬了过去,就在老蔡通过的时候,被十几人踩过的树干承受不住了,一下子折断,老蔡手疾眼快,抓住了崖壁的一根藤萝。
战士们揪着子弹袋,把老蔡拉了上来,搜缴分队继续拼命地回撤。
终于,前方出现了我军的防御阵地,但没想到的是,又一波险情开始了。
搜缴分队前方,不是他们出发的一号警戒阵地,是营部侦察排的防御阵地。
侦察排发现这一小队人,以为是敌军偷袭,阵地上的轻重武器一起瞄准搜缴分队。
危急时刻,老蔡带着大家高喊:“我们是2排的!”听到汉语喊声,阵地没有开火。
但敌特工也会用汉语使诈,侦察排阵地毫无动静,老蔡赶紧让战士喊各自在侦察排的老乡的名字。
这招现在看来稀疏平常,但在当时情境下,脑子不灵活还真就一下子想不到。
在阵地前僵持久了,难免造成误伤。老蔡的果断处置,把刚从敌前逃回来的搜缴分队,最终送回了自己的阵地。
时光飞逝,25年光阴如白驹过隙。
采访老蔡时,正值1990年的春节,窗外,时有鞭炮声响起。
记者问:“这爆竹声和当年的枪声像吗?”
老蔡答:“战场上,没听到枪声前,先听到子弹从耳边飞过的呼啸。”
记者无语。
临别,老蔡对记者说:“我的一位同学,就留在华夏联邦交趾省八里河东山了。如果你采访时经过,一定替我去看看那位同学,给他洒些酒。他叫王伟,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第574号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