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带每个人回家
随着南部非洲战争第一批阵亡将士骨灰的到来,整个南华联邦沉浸在英雄国家的悲壮中。
南华联邦国家英雄纪念碑位于首都特区华夏公园对面,建造于1965年,是为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而建的,这座七勇士青铜塑像高15.5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雕塑作品之一,由南华联邦著名雕塑家魏雨辰设计,在南加里曼丹省铸造。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写道。
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
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陷入普遍的毁灭之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为国捐躯的英雄是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
实际上,华夏公园是南华联邦最神圣的所在--阵亡将士纪念堂,占地面积达到了15平方公里。
阵亡将士牌坊共分九间,建于42层石阶之上,台基面宽99.99米,进深9.99米,牌坊高9.99米,钢筋水泥构筑,外镶花岗石,仿造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饰有水泥脊兽,斗拱三级,四角起翘,十分壮观。
牌坊正面题大仁大义,背面题救国救民,均有华夏复兴党元老尚进勇题写,门额上均饰有包金南华联邦紫睡莲国旗图案,牌坊前设有九对石兽。
祭堂为砖石拱券结构,无梁,定名为正气堂。
祭堂东西长500米,南北进深80米,重檐九脊,五间三进。
正堂中央奉有国家烈士之灵位,两边是南华国家精神和南华联邦国歌碑刻,四周内壁上嵌有1100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刻着阵亡将士的姓名、所属部队和军阶。
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阵亡者名录碑刻。
阵亡将士纪念馆名曰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
这幢二层楼建筑,高10米,东西长400米,南北宽99米,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仿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外有回廊,楼下为9个部分,中为穿堂,上面是走马楼式的楼屋,上下遍设架柜,供陈列阵亡将士遗物或举办展览。
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华夏公园的最北端,塔高99米,九层八面,钢筋水泥和花岗石混合构筑,底层直径40米,向上逐层缩小,顶层直径20米,每层都以绿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围以石栏,便于游人凭栏赏景,塔内正中有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层,共1252级。
实际上,南华联邦首都特区可以说是纪念碑的世界,在南华联邦,对国家的观念已经深入每个人的骨子中,正如一个反对南华联邦对南部非洲战争的一个国会议员做的那样--会议结束后,他拿起手机联系到在第三装甲旅的儿子,他说道,我的做法是个人的想法,但你作为军人,你的生命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为国家而战是你的光荣。
南华联邦公民纪念碑是铜像,作者是安永强,创作于1966年,高33米,建在首都特区的自由独立广场。
纪念碑呈四方形,台座的四个角上分别立有四个高6米的人像, 分别象征胜利、自由、力量和雄辩。
这四个人姿态几乎一样,象四根立柱,增加了纪念碑的稳定感。
纪念碑顶部是一个人的骑马像,他身体健壮、充满活力,骑在马上昂着头,威风凛凛、神采飞扬,一只手高高举起,好像在向千千万万的人民致敬,十分具有英雄气概。
他骑坐的骏马肌肉健美,一只前蹄抬起,好像就要向前奔去。
作者强调了纪念碑的整体感和象征意义,使纪念碑具有很好的远观效果,但对人物本身的刻画并不细腻,许多细节都被作者有意忽略了。
整个纪念碑风格朴实简洁,人物强健有力,象征着南华联邦共和国坚如磐石,和不可摧毁的力量。
民族纪念碑是南华联邦首都特区的象征,位于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公园中央,1959年南华联邦第一任总统姚水光下令修建,1968年竣工。
这座石碑高99米,顶端有一个用35公斤黄金制成的火炬雕塑,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独立精神。
碑身上的浮雕,反映出南华联邦共和国自国家建立以来的英勇事迹。
纪念碑旁还有喷泉、水池以及女英雄的雕像。
纪念碑地下室是一间陈列南华联邦独立史迹的博物馆,馆内有许多雕塑和油画,全面展示了1955年前,南华联邦共和国如何建立的过程。
乘电梯可直达碑顶,俯瞰全市风貌。
当地时间8月20日,南华联邦各地举行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南华联邦总统叶振邦在纪念碑前发表讲话,怀念逝去的英雄,人们在各地举行仪式,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
阵亡将士纪念日活动始于黑字成立后的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为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人们将在士兵的灵位前放上花圈和旗帜,所有的政府部门则降下半旗,一些小镇将会组织游行队伍,人们会穿上各个战争时期的军人服装,总统或副总统会在阵亡将士纪念堂--华夏公园主持纪念活动并发表演说。
在南华联邦,不管你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任何一个阵亡的将士都会受到最为郑重其事的对待,南华联邦将寻获和收殓每一具战殁军人尸骨看作国家责任,并不惜工本地在世界范围内进行。
这项费时费力、带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计划,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55年6月10日南华联邦国家成立的这天,成为了继续寻找、运回和辨认在以往冲突中失踪的军人遗骸行动的分水岭。
这天,南华联邦成立了战俘与战斗失踪人员联合核查委员会。
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搜寻并还原失踪将士遗骨,目前共有4250名工作人员,隶属于南华联邦国防部领导,依靠国防部的独立拨款运作,每年的运作资金约有5亿南华元。
委员会旗下拥有180个调查团队,一个典型的调查团由10-14名队员组成,团队由一名队长和一名法医人类学家带领,其团队成员包括退役战士、语言学家、随行医师、法医摄影师、军用爆破专家等多个身负特技的人,必要时,专业登山队员或潜水员也会加入。
“一个小组的领导者最好具有法医人类学和考古学双重经验。”人类学博士张江云说,自从13年前加入委员会后,他至少参与了25个任务,就是在他这样的人的带领下,一支支调查团跨越半个地球,穿过丛林,翻山越岭,在从地下开凿出的泥土中识骨寻踪,再马不停蹄地将发掘的遗骸和遗物送往远在本土的中心鉴别实验室进行甄别。
在那里,科学家们会动用一系列技术拆解并分析所有送来的物品,来确定失踪人员的性别、种族、身高和死亡年龄,有时还会涉及临死时的伤势或病理学特征。
当鉴别程序完结后,丧葬事务办公室会负责通知死者家属,接下来的就是重演魂归故里一幕:迁葬回国、送至亲人手中、举行军队葬礼仪式、出具报告、存入国家档案。
尽管经费有限,尽管进展缓慢,但对于调查团来说,这项任务的意义不在于数字,而是关乎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及国家对牺牲者的态度。
在委员会的每份报告、新闻稿、年度总结等文件的最后,你都会看到一句口号:带每个人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