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四战之地(二)
“那些侵略者的秃鹫,这的会从这里攻来吗?”2008年3月26日的凌晨,在位于孟加拉首都—达卡东南的布里甘加河河畔,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背对着初升的朝阳守候在首都近郊郁郁葱葱的芒果树林之中。这位正在等待着今天的血腥围猎的年轻人名叫哈德尔。就在昨天他刚刚度过了自己23岁的生日。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远离战场的理由。在印度人的入侵开始之前,他有着一个完美的家庭,在孟加拉国立大学就读物理系。不过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在一声声的炮声中逐渐破灭,最终一去不复返。而此刻吞噬一切的战火已经燃烧到了哈德尔的家门口了。
尽管加入孟加拉正规民兵组织—“安萨尔”仅有短短的10天,但是哈德尔却已经转战了多个战场。就在从军入伍的第一天,哈德尔便和众多第一次摸枪的同僚们一起,跟随着自己的指挥官—附近清真寺里曾经的随军毛拉,沿着恒河的河岸向南,搜索一度试图逆流而上扑向他们家园的印度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残兵。虽然“安萨尔”民兵拥有完备的武器配备和组织编制。但是在来自中国的军事顾问—任令羽中将的扩军计划之下,哈德尔的第一次出征不仅没有领到任何发放的武器,甚至连军服都没有。而他战友的情况也并不比他好多少,在那个凌晨无数刚刚从阻止孟加拉陆军第1步兵师的街头游行中回来的年轻人就这样提着从家里翻箱倒柜找出来的*、曲棍球棒、长刀踏上了征程。
在这次行动开始之前,哈德尔曾不止一次的认为下达这个命令的“中国将军”—任令羽是个疯子。任何有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无论聚集多少这种乌合之众都无法匹敌一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一听到枪声,我就跑!我们有这么多人,子弹不一定会打到我。”虽然队伍中其他同龄人看起来是那样无所畏惧。但是哈德尔却暗下决心,一定不能死在这样不只所谓的荒谬行动之中。“难怪中国会出现义和团运动。”一路跟着队伍在恒河边的红树林里搜索着,握着一把已经许久没有人使用的开山刀,哈德尔的脑海里一遍遍的幻想着手持自动步枪的印度陆军士兵轻松的屠杀着自己同胞的模样。
但是令他震惊的是,当他们跟随着硝烟的味道走到一个小河湾之时,等待他们的却是一艘到处布满了弹坑,几乎被打烂的搁浅渔船,以及散落一地武器和弹药。除了几个满身是血的印度伤兵正在枯叶堆中垂死的呻吟之外,他们没有看见任何的敌人。“大家不要客气,尽管挑选自己所喜爱的。这是真主安拉的赏赐。”虽然领队的毛拉用激动的口吻宣布了这一鼓动人心的消息,一场搜索残敌的苦战,便成为了一路打扫战场的武装游行。
在恒河两岸,由任令羽指挥的“安萨尔”民兵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每一个印度陆军的残兵可能登陆的地点。他们缴获了数以万计的自动步枪、成箱成箱的弹药、迫击炮、重机枪甚至装甲车和坦克。面对着丛林之中突然涌出的大群孟加拉人,在河面之上饱受火力夹击,又经过了一夜与恒河的波涛、甲板上的火焰搏杀。大多数印度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的士兵早已筋疲力尽。加上被打乱的建制,以及完全陌生的环境。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无情的吞没了他们最后的一点的斗志。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的犹豫,便向着这群几乎和平民没有两样的民兵们放下了武器,举手投降。
“如果是在正常的战场条件下,一个现代标准的机械化步兵师足以击溃百万民兵。但是这一切必须遵循一个最为基本的先决条件—那就是正常的战场条件之下。在当时的条件之下,印度陆军第3机械化步兵师虽然仍保有2
3以上的战斗力,但是各部队却被恒河的河网分割在各个沙洲和河湾之中。所谓:惊弓之鸟,不堪弦响。只要及时派出足够的部队,进行搜杀。这些残兵便不过是一群狼狈的俘虏。”在达卡的城防指挥中心之内,尽管当孟加拉陆军参谋长默伊恩中将的听到自己的副官汇报任令羽麾下的“安萨尔”民兵成功的俘获了5000多名印度陆军士兵时,几乎诧异的不能相信。但是在经过了反复的分析之后,他却不得不最终佩服这位来自中国的同行。
经过了恒河之役,“安萨尔”民兵组织困窘的武器储备状况终于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尽管哈德尔还是没有穿上正规的军服,但是好歹领到了属于自己的武器。虽然那是一把来自印度的insas自动步枪。不过并非所有的战斗都是那么轻松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安萨尔”民兵组织在任令羽的指挥之下,开始移师布里刚戈大桥地区。在那里孟加拉陆军第1步兵师围困住了近3000名印度入侵者,他们是从纳拉扬甘杰登陆的印度陆军正规部队和印藏特种边境部队残部混编的顽敌。
尽管在围攻这支已经陷入绝地的敌军的过程中,以陆军第1步兵师为主的孟加拉正规军损失惨重。但是似乎并没有任何人怀疑,孟加拉陆军可以也应该打赢这场艰苦的歼灭战,而任令羽却是一个例外。就在孟加拉陆军攻势如潮之际,任令羽却突然下令孟加拉陆军的所有正规部队撤出了布里刚戈大桥外围的战场。取而代之的是几乎毫无实战经验的“安萨尔”民兵组织。
“我们不过是被用来消耗印度人子弹的炮灰吧!”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哈德尔背上那支本不属于自己的自动步枪跟随着部队进入了前线。但是等待他的却不是前仆后续的攻坚战,他的敌人更多的是潮湿、疏松的孟加拉大地。按照任令羽的计划,“安萨尔”民兵组织开始在布里刚戈大桥两端的印度军队防御阵地外围大肆挖掘战壕。这是一项不间歇的土木作业。哈德尔和他的战友每天迎着印度空军几乎不间歇的轰炸,将壕沟向着印度军队的阵地一米一米的推进着。
面对着两端防线之上逐渐逼近的战壕,无论是印度陆军之中资深的两栖作战专家—阿尔琼上校还是曾经纵横雪域的印藏特种边境部队的指挥官—丹真宗智全都束手无策,尽管他们还没有与这些转防的敌军展开过一次正面的攻防战,但是当这些战壕推进到自己防线的最前沿时,即便是一群新兵都可以凭借数量的优势将自己麾下的这些百战精锐赶尽杀绝。“如果还有一支可以一战的装甲力量,哪怕只有一辆便能轻松的瓦解这种落伍的战术。”尽管印度海军航空兵和空军仍不遗余力的向他们提供的火力掩护。但是显然轰炸并不能摧毁这些蜿蜒向前的坑道。一直保持着乐观态度的阿尔琼上校也曾一度绝望起来。
不过随着攻入孟加拉国土的印度陆军在外部战线不顾一切的猛攻,孟加拉陆军开始在各条战线之上节节败退。特别是横贯孟加拉国土的贾木纳河,孟加拉陆军曾寄希望于可以这条“天堑”为屏障阻挡住印度陆军的铁蹄,但是任令羽却力谏孟加拉女总理—卡莉达.齐亚,再次提出了要求孟加拉陆军放弃战前便预定在贾木纳河右岸进行战略决战的计划,将包括2个步兵师、数万民兵部队组成的主力兵团撤回达卡。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建议,特别是在印度威胁将对任何进攻本土的入侵者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很多孟加拉陆军的军官开始怀疑任令羽是秉承了北京的意愿,有意将孟加拉拱手送给印度。以换取亚洲核战争阴云之下“恐怖的和平”。他们以辞职为威胁,坚持在贾木纳河阻击印度陆军的进军。
“在没有制空权和火力优势的情况之下,没有任何河流可以阻挡住现代化陆军的强渡。我知道孟加拉陆军宁愿敌人踏着自己的尸体前进,也不愿意背对着敌人逃走。但是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每一个士兵都是军队的财富。我们没有权力挥霍他们的鲜血。”面对着几乎寸步不让的友军,任令羽仍不能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他只能以“待有所为”安抚这些对自己充满了不信任的孟加拉将军。如果不是卡莉达.齐亚总理的支持,或许一场血腥的屠杀便会在贾木纳河右岸展开。
撤出贾木纳河右岸的孟加拉陆军交叉掩护着,向首都达卡的方向撤退。当然在他们的身后,任令羽留下了最好的殿后部队—地雷。尽管顺利的突破了贾木纳河一线,但是印度陆军却不得不在满是雷场的河岸上小心的推进着。
“这就是你所谓的待有所为吗?十万大军龟缩在这狭小的首都地带作困兽之斗吗?”到3月20日,印度陆军的地面部队已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空军和海军也对孟加拉实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锁,几乎切断了孟加拉首都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同时,印度官方也加强了对孟加拉军队的心理攻势。印度陆军的战地广播电台开始反复地播放了新德里给孟加拉人的劝降信,并开始在孟加拉陆军的防区内空投了印有劝降信的传单。为加强心理攻势,印空军还加大了对孟加拉陆军防御地区的空中打击力度,在达卡城周围20公的战场之上所有交通要道之上几乎都陷入了空前的争夺。但是显然达卡的守军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之中。
不过尽管距离发动本次“孟加拉战役”的最终目标—攻占达卡仅一步之遥,但是作为印度陆军此刻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乔京德尔却深知要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并不容易。
目前按照预定计划陆续抵达达卡外围的印度陆军已经超过了6个师—印度陆军第3集团军的第8山地步兵师、第4集团军的第2山地步兵师、第5山地步兵师、第33集团军的第27、第2山地步兵师以第1集团军的第31装甲师。这6个师的总兵力超过12万人,已经对达卡的守军相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连日以来的对达卡所发起的一次次攻击却都已失败而告终。
“印度陆军难道已经失去了攻坚的能力了吗?”面对着各部队在进入达卡外围之后举步为艰的进展情况。乔京德尔曾一度失去了理智,要求各集团军枪决一批作战不力的下层军官。但是转念一想,乔京德尔却也不得不承认,打出目前的战局来也不能一味的责备一线的官兵。毕竟印度陆军目前参与攻城部队之中8成以上都是以高原地带作战为背景组建的“整编山地步兵师”。
由于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印度陆军的表现令新德里失尽的颜面,所以此后印度陆军一直都怀有一种深深的“山地作战情节”—似乎在印度人的理念之中,完全忽略了中国方面的种种不利因素,片面的强调自己的战败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山地战部队”。因此1962年之后,印度陆军就开始按照作战的要求和战区的划分将其编制内的步兵师一律由原来单一的步兵师划分成了平原步兵师和山地步兵师两种完全不同的编制。
到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陆军编制之内的山地步兵师已达到了10个,占印度陆军总兵力的近1
3。这些山地步兵师突出的强调了在高原山区对敌方步兵单位的杀伤火力,以及高原地形下的机动性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山地步兵师之内还编制有骡马一千多匹,以保证军队在简易公路乃至没有公路的条件下,仍能顺利实施战斗行动。而在此后的发展之中,印度陆军又通过对各山地步兵师配备直升机大队的方法,来提高机动和后勤保障能力。
应该说在印度独立以来的并不漫长的历史上,山地步兵师一直发展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论是与巴基斯坦陆军在冰川之上的正面对抗,还是清剿活跃于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游击队。印度山地步兵师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而在中印马六甲冲突爆发之前,印度—美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联合组织的代号为“yudha
hyas(印度当地语言:准备战争)”的演习之中。美国陆军的官兵更对印度山地步兵师的表演交口称赞—认为印度陆军拥有一支世界上最能吃苦、装备精良的山地作战部队。这一剂强劲的迷魂药一时间令印度陆军自上而下都轻飘飘起来。开始盲目的相信这些山地部队的战斗力起来。
实际上任何部队都会有它固有的优势和弱点,而往往越是针对性强的兵种,其在特定环境之下优势越为明显,而同时一旦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战场,这些针对特定环境进行编组和训练的步兵们就往往会显得越不容易适应。同时弱点也更为明显。在印—美联合组织的“准备战争”演习之中,美国陆军派出的是部署在阿拉斯加高寒地区的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这些部队虽然有充沛的寒带作战经验。但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环境显然与阿拉斯加不同,尽管选择了海拔较低的乔巴提亚作为训练基地,但近2000米的海拔,已经令美国陆军的士兵稀薄的空气面前败下阵来,仅仅轻微的运动量便可以令一个强壮的美国陆军上士不堪重负,一个礼拜的训练使得美军士兵的体能和心理经受了几近极限的考验。而印度士兵由于已经适应当地环境而显得举重若轻。这一几乎不值得吹捧的事件,到了印度官方的宣传机器口中,成了印度陆军山地步兵师力挫来访的美国“三角洲”、“游骑兵”和“海豹”多支特种部队的辉煌战绩了。
而一度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印度陆军山地部队一旦进入了平原地带便显得极度不适应。在高原之上长期强化的通讯技术、小分队纵深渗透和火力运用,以及使用激光指引空军对敌进行精确轰炸的技术,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中几乎毫无用处。而缺乏重型武器以及运输工具的弱点,却令印度陆军在孟加拉的军事行动显得无比的混乱。
如果他们的对手不是来自中国的任令羽指挥之下的孟加拉军队,那么或许印度陆军还可以勉强使用这些山地步兵师在贾木纳河流域打一场精彩的迂回歼灭战。毕竟这条位于孟加拉中部的河流距离印度各山地师的出击阵地并不遥远。但是在关键时刻,任令羽的大步调后撤,却彻底打破了印度陆军的计划,面对迅速收缩的孟加拉陆军,可怜的印度陆军山地部队恐怕只能用疲于奔命来形容。一时间在每一条通往达卡的公道之上几乎都可以看到赶着骡马运送弹药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的身影。
“说是已经完成了合围之势,但实际上却是无力攻击!”在位于在北京的总参指挥中心内,连日来一直都对战局忧心忡忡的胡维风中将此刻显然也对乔京德尔所面对的困境素手无策。“计算机评判系统已经根据了连日来的实战数据修正了各方的部队数值。刚刚我们模拟了一次不计伤亡的总攻,结果是印度陆军仅突破外围的防线,就需要伤亡5万以上,达卡战局仍将陷入巷战之中。”面对着担任蓝军最高指挥官的老上级—胡维风中将,济南军区第54集团军军长宋仕波少将有些为难的汇报了蓝军最近的困局。
“不拿下达卡,孟加拉的战局就永无休止。如果继续这样胶滞下去,一旦中国陆军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等待印度陆军的将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如果我是乔京德尔,此刻也惟有冒险一试了吧。”思索了良久之后,胡维风中将最终下达了这个早已准备了多时的命令,尽管这是一次成功几率不超过30%的豪赌,但是胡维风中将相信无论成功或是失败这次冒险最终都将写进人类军事史。
“虽然疯狂,但这毕竟死中求活的唯一机会。好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啊!”在总参指挥中心的另一间推演室内,扮演着任令羽的中国人民国防军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戚度大校此刻显然早已猜到了他的对手的棋路。不过即便如此,即便是一向可以“料敌之先”的戚度此刻也无法预言在达卡使用这种战术最终的凶吉,因为即便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胜利,但是那也不过是一次兵行险着的尝试而已。
“他们……终于来了!”蹲在茂密的芒果树间,年轻的哈德尔望着远方的天空,喃喃自语道,此刻他的身体开始无法控制的颤抖起来,那不仅仅是由于空气中传来的一波又一波的强劲气流。在他的对面黑压压的印度军用直升机群正宛如蝗虫一般扑来。显然这就是乔京德尔最终的决定—动用武装直升机群开展最后的攻坚。
直升机运用于战争领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1944年4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缅边界上,盟军部队第一次使用了yr-4型直升机成功地执行了丛林之中的救援任务。到了50年代,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首开了h-19型直升机安装火箭发射器进行过对地攻击能力的战例。苏伊士运河冲突期间,英、法两国军队在干涉中东战争中开辟了军用直升机进行机降突袭,直接增援登陆部队的模式作战。60年代,美军在越南战场上先后投入数千架直升机,不仅用作主要补给和营救工具,而且用于遂行机降和火力支援,从而肯定了直升机在空中机动的战术中的作用。
而正是在越南战争之中,直升机群的广泛使用,使直升机战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产生了两种典型的空中机动作战样式:“铁锤”(直升机突击部队)与“铁砧”(装甲部队)的配合战术以及“蛙跳”(多点机降)战术。这两种作战样式后来在直升机参加的历次战争中频繁使用。越南战争使直升机战术发展到了空中机动的新阶段。
在一段时间之内,大规模集中使用军用直升机群,发挥“一树之高”的优势,凭借着猛烈的火力、卓越的机动性能摧枯拉朽般的席卷敌方的纵深一度成为各国军事家们展望和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各国低空防御系统的完善和各种轻便的单兵防空武器的出现。加上现代战斗机普遍具有的俯视、俯射能力,使得原本安全的低空成为了致命区域。从90年代开始军用武装直升机的安全上缺陷开始逐渐凸现出来。不过真正限制军用武装直升机大量使用的瓶颈却是距离,现有的直升机在满载或者悬吊装备的时候,往返航程的距离都不能超过200千米以上,如果实行迂回进攻,那这个航程将更为缩短。
所以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陆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101空中突击师也仅仅是把两个空中突击营的兵力“蛙跳”到150公里以外的沙漠中,构筑“眼镜蛇”前进作战基地而已。而仅仅是这个2个营的兵力就几乎耗尽101空中突击师的所有直升机空运能力。
但就在全世界似乎都对大规模使用武装直升机形成战役突击这个问题上失去了信心之际,一个奇迹却意外的在2005年上演了。在解除越南北部叛军—“越人阵”武装的过程中,中国陆军成功的集中了1000架军用直升机,组成4个战役集群,从距离越南首都河内400公里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地的军用机场出发出其不意的直捣河内。而那次战役的指挥官正是此刻守备着达卡的任令羽。不过今天他必须从一个进攻者的身份转化为防御者。
3架隶属于印度陆军第659侦察
联络中队的“猎豹”型多用途轻型直升机掠过孟加拉首都市郊的战场,在他们轻巧的机身两侧所携带的68毫米火箭吊舱正闪烁着毁灭的光华。不远处的孟加拉陆军仓促防线组织的防线上,几挺临时被架设在重型民用车辆之上的56式四联14.5高射机枪身顽强的抵抗着。这显然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虽然这种以过时的防空武器和民用车辆的组合,曾在达卡外围的防御战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常打的缺少装甲车辆的印度陆军山地部队动弹不得。但是在集群的武装直升机面前,他们的火力和装甲显然都不足以捍卫自己和祖国的天空。
接二连三的“民用防空战车”被飞舞的火箭弹正面击中,或被剧烈爆炸掀反在地。达卡的大门似乎已经被印度陆军航空兵的突击所洞开了。但是就在这3架“猎豹”型多用途轻型直升张扬的飞过满是尸体和残骸的防线,向达卡市中心的方向飞去之际。一排突如其来的弹幕却如一只火焰的巨爪一般突然揪住、捏断的队列之中最后一架“猎豹”型多用途轻型直升机的机尾。
浓烈的黑烟、熊熊燃烧的火焰、螺旋状急速下坠的直升机的侧方。在一辆军用卡车侧反的地盘之下,一个孟加拉陆军的中尉正操控着几乎摔散了架的高射机枪,将准星套向下一个目标。尽管粘稠的血液已经浸透了他头顶的军帽,顺着他的前额模糊了他的视线和脸颊。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清楚的读到他此刻嘴角的笑容。而在他的身后更多的印度陆军航空兵的俄制米—35型武装直升机那宛如黄蜂般的身影正逐渐清晰起来。
“我坚信孟加拉终将在这样浩劫之后浴火重生,因为我们有象中国这样强大而有责任心的盟友。”孟加拉政府的权力中心—总理府内,望着初升的朝阳,孟加拉的最高领导人—女总理卡莉达.齐亚今天换上了南亚次大陆女子只有出席葬礼时才会穿上的黑色纱丽,此刻的她显然已经不在确信自己和脚下的这座城市是否还能看见明天的太阳,但是她依然相信中国政府不用背弃任何盟友,即便今天达卡不免沦陷。但是中国依然会战胜印度,帮助孟加拉复国,因为此刻的敌人已经是末路最后的疯狂了。
“不!总理阁下,孟加拉之所以可以存在下去,是因为他拥有一群不可征服的人民。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会在这里见证这一段恢弘的历史诗篇。”站在卡莉达.齐亚总理的身后,今天的任令羽也和以往不同,他换上了平时并不多穿的中国陆军作战服,崭新的钢盔上红色五星和八一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一名战场的指挥官他对战局的发展依旧充满了信心。但这并不表示他也对自己的生命延续也同样成竹在胸。
此刻在通往达卡市中心的每一条道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全副武装、一脸坚毅冲向战场的勇士,以及不断从外围各条战线上被后松下来的伤兵。正如任令羽所说的那样,他们并不没有更多的惊慌和恐惧,有的只是不甘失败的万众一心。
集中大量军用直升机攻占一座缺乏完整防空体系城市的战术,或许在理论层面上并非是他的首创,但是在实用领域他却是世界陆军史上的先行者。河内的辉煌胜利,曾见证过他军旅生涯的最高点,也同时宣告了这种战术的可实施性。但任令羽也早已预料到了,自己所开创的这一新的领域终将为世界各军事大国所掌握,其中也不会缺乏共和国的敌人。可能唯一出乎任令羽意料之外的事,这一天会降临的如此之亏。而自己所指挥的竟是几乎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水平之上的孟加拉军队。
“听说指挥孟加拉人坚持到今天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将军?”在位于距离孟加拉首都达卡100多公里的孟加拉城市—锡拉杰甘杰的前线指挥中心内,刚刚从加尔各答赶到前线的印度陆军上将—乔京德尔.贾斯万特.辛格,一边注视着不停从自己眼前的野战机场上各种型号的军用直升机呼啸而去,一边好奇的向自己身边的参谋们了解着这数周以来战局的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变化。在乔京德尔看来从开展以来孟加拉陆军几乎每一个行动都显得是那么诡异而富有创造性。无论是从单就战役进展的战术层面来讲,还是放大到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战略角度,与他交手的对方几乎没有走错任何一步棋。
孟加拉陆军尽管拥有着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但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无法讳言的绝对劣势。而三面受敌的国防环境,更令这个弱小国家本以少到可怜的纵深更是大打折扣。如果不是任令羽要求部队大踏步的后撤,那么恐怕在边境地区的交战中,zhan有机动性和兵力优势的印度陆军早已完成了几个畅快淋漓的歼灭战了。而贾木纳河更是加尔各答方面早已规划好的猎杀屠场。
在印度陆军所有的预案之中,几乎全部都没有设定会与孟加拉方面在首都达卡爆发一场钝兵城下的攻坚战,因为在加尔各答看来他们几乎有无数个机会在野战中将孟加拉陆军那点家底吃个干净。但是在这个来自中国的将军却成功的指挥着一直以来被印度陆军视为鱼腩之旅的孟加拉人成功的躲过了所有的陷阱。并将来犯的印度陆军主力成功的吸引到了达卡这座坚城之下。而在中国陆军的刺刀面前暴露除了自己空虚的侧背。
背靠首都打一场艰苦的攻防战,这不仅是一次以国家为赌注的豪赌,更是一次毫无退路的搏杀。如果非要给“名将”这个虚幻的头衔下一个定义的话,乔京德尔相信此刻正在达卡城内的任令羽至少已经拥有了足以称为“名将”的胆略。但是尽有这一份胆略似乎并不足够,虽然他目前尚无法了解这位被派往孟加拉的中国将军,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眼中究竟是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但是至少有一点乔京德尔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北京并没有给予这个足以称为“名将”的军人以足够的资源和战略上的配合。
根据印度陆军原先的计划,强大的中国陆军很可能在解除了印度核武装之后24小时内从锡金邦涌入印度本土,在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的同时,在印度陆军的侧翼展开大规模的攻势,依然这个预案,乔京德尔在新德里就习惯不惜打光驻守锡金的一个山地步兵师的兵力迟滞中国军队48个小时。但是从目前由乃堆拉山口等地传回来的情报来看,中国陆军竟丝毫没有任何行动的迹象。
“这是中国人惯用的隐蔽接近,突然发力的短促突击战术。”一开始乔京德尔也认为这一切不过是中国陆军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而释放的烟雾,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48个小时过去了。中国陆军却依然没有任何的举动,这就不禁让乔京德尔感觉有些蹊跷了。“巴基斯坦陆军目前的进展很顺利,伊斯兰堡的电台已经放出风声,将在一个月内解放新德里。莫非中国陆军也同样担忧深入我国境内后大规模地面战所产生的巨大伤亡。”在乔京德尔的脑海之中,他可以不得不为中国陆军的这种离奇行经寻找理由。
尽管中国陆军长期以来的传统就是“用于拼搏、不怕牺牲”,但是在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人民的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加上近代以来中国陆军便鲜有攻入敌国境内数百公里的记录,野战无对的中国陆军是否还能应付残酷而激烈的巷战呢?这一切显然都会影响北京最高决策者的思绪。竟然巴基斯坦方面进展顺利,而印度东部战区目前依旧拥有近40万大军的机动力量。北京政府似乎也有理由在等待下去。
而更能坚定乔京德尔信心的是,在解除印度核武装的行动中巴基斯坦方面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不能想象在新德里这个共同的敌人倒下去之后,伊斯兰堡会选择倒向中、美两大国中哪一个。与其大张旗鼓的大军南下,替已经在向新德里突进的巴基斯坦铁骑拖住印度陆军东部集团。不如等到印、巴两国在西部战线之上分出胜负在介入也不迟。乔京德尔相信长于谋略和计划的中国政府不会没有看出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在这样的大搏弈之中,孟加拉这样的一颗棋子显然已经显得不足重轻了。虽然乔京德尔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促使北京按兵不动的真正原因,但是目前他只能用这些理由去揣测。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切便显得太反常了。
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令中国军队没有在第一时间发起攻击,但是乔京德尔似乎已经可以认定这将是中国近代决策者们犯下最为严重的一个错误。因为他们的迟疑所将得到的直接结果便是,印度陆军迅速结束东、西、南三个战区的搏杀,最终重新调整部署。以逸待劳的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待疲惫的中国远征军的到来。
时间已经过去了48个小时了,在自己的直升机群突击之下,毫无外援的达卡至多还能支持48个小时。而与此同时,印度陆军最为精锐的第1集团军已经开始从达卡外围的战场之上开始后撤,即便中国陆军此刻发起攻击,在锡金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也至少可以抵抗48个小时,在48个小时之后,第1集团军的先锋部队便可以顺利的回防西里古里走廊,在那里抵挡住中国陆军的洪流。
尽管第1集团军在后撤的过程中难免疲惫,但是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的中国陆军相比,他们依旧占据了内线作战的优势。而随着战局的胶滞,中国陆军在后勤上的压力将最终拖垮这支精锐部队,等待印度陆军第33集团军回防完毕,早已习惯了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形的印度陆军山地步兵将轻松的击败中国远征军中驻守在成都平原上第13集团军。毕竟中印两国在山地步兵编制上比例为1:4。印度陆军有理由战而胜之。
乔京德尔此刻的信心依旧满满,尽管此刻从达卡方向不断传来各直升机突击部队遭遇顽强抵抗和蒙受损失的消息。但是他相信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尽管对于还不富裕的印度来说,每一架军用直升机都是昂贵的财产,但是相比起这次突击所将产生的战略意义。乔京德尔相信这样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印度陆军航空兵组建于1986年11月,其编制体制几经调整,于90年代初得以固定下来。目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且根据情况在进一步增编。其基础为原空军的校射机部队。随着这一新兵种的建立,印度陆军从此有了自己的“空中机动和打击部队”。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印度陆军航空兵日趋壮大,极大地增强了陆军“空地一体”的作战能力,已成为陆军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空中机动和空中打击力量。
印度陆军航空兵理论上由陆军司令部控制。在陆军司令部设有陆军航空兵处,专门负责陆军航空兵的业务工作。东部、西部、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大军区均编有陆军航空兵室,负责本军区的陆航业务工作。印陆军航空兵在编制上采取的是“中队——分队”式结构。中队为最大建制单位,下辖若干个分队(数量不固定,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4~5个),分队是基本作战单位。在每个印度陆军集团军内都会编制有1~2个陆军航空兵中队。而主要负责山地作战的东部军区的3个陆军集团军更强化的军用直升机的配置,加上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下属的3个陆军航空兵中队。目前战场之上,印度陆军可以投入的陆军航空兵中队总计有7个,以通常每个中队编制20架直升机、50余辆作战车辆、4辆导航车、480余人来计算,目前在战场之上,乔京德尔在达卡攻坚战中可以使用的陆军航空兵便拥有140架左右的军用直升机。
这样的力量可能与任令羽在突击河内时的近千架直升机的师级规模突击的大手笔相比,似乎并不强大。但是有几点战场环境的变化却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印度陆军的大多数野战机场距离达卡都不过100公里,这一点与任令羽所指挥的400公里突袭相比,几乎缩短的将近2倍。任令羽的河内突击机群之中有几乎一半的直升机携带的弹药、补给物资以及构筑前沿基地的物资。而印度陆军此刻突击达卡却可以轻松的形成连续多个波次的攻击。其次任令羽在河内外围没有可以动用的地面部队,而印度陆军却有只需要空中突击打开一个突破口便可以里应外合。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那就是任令羽所面对的“越人阵”拥有尽管落伍,但是完备的防空火力系统。而孟加拉陆军的防空火力却只能用可怜来形容。
在21世纪空军称雄的时代里,这个国家不仅几乎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新锐战机,连防空导弹都是凤毛麟角的稀罕装备。除了已经消耗的所剩无几的战前进口的近百具中国陆军已经普及的“前卫—2”型肩射防空导弹外,这个国家仅有少数只能对付高空目标的中国生产“红箭-2”型防空导弹。广袤的天空只能依靠老式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来守卫。在这样的武器面前,印度陆军的直升机突击集群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