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瘫痪的左翼
第七装甲旅前后判若云泥的表现,着实让人惊讶。
当然,这并不只是第七装甲旅的原因。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第七装甲旅能够在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举突破叙军防线,主要得益于突袭。
虽然在当天下午,叙军就接二连三的收到了关于第七装甲旅的消息,知道第七装甲旅正在贝卡谷地里向北突击。期间,叙军还动用远程炮兵,对以军进行了炮击,只是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但是到了傍晚,第七装甲旅出现的时候,叙军指挥官竟然认为,以军如此小心谨慎的打法,肯定不会立即发动进攻,而会等到天黑之后,甚至会等到第一八八装甲旅跟上来之后才会发动攻击。
结果就是,以军在前沿集结的时候,叙军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仅仅两个小时,第七装甲旅的先头部队就撕开了叙军防线,而且把突破口扩大到了五公里以上,并且在霍姆斯湖南面渡过了霍姆斯河,在东岸建立了桥头堡。可惜的是,第七装甲旅的主力还没赶到,以军没能及时扩大纵深,也没能对南面方向上的叙军进行包围,甚至没办法继续前进。
七点半,蒋博文决定发起反击。
在叙军遭到攻击后,蒋博文就给已经到达霍姆斯的突击集群下达了命令,让他们立即赶往前线,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发起反击。
蒋博文决定发起反击的时候,两支突击集群已经赶到。
战斗随即打响,而且地面战平台再次显现出了远超第四代主战坦克的‘性’能。
当时,两支突击集群从行军转变为突击队列,只‘花’了十五分钟,没有停下来调整,随即就开始反击。
对以军来说,这几乎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装甲部队在进攻之前,肯定得停下来调整。至少以军在进攻之前,就得‘花’上半个小时来调整队列。
八点半不到,渡过霍姆斯河的以军先头部队被全歼。
战斗几乎是一面倒的,以军甚至没有时间展开,突击集群就杀到了跟前,然后像清扫战场一样,消灭了以军的装甲力量。
这时候,第七装甲旅的主力部队已经推进到了霍姆斯河西岸。
紧接着出现的一幕,几乎让以军官兵的士气归零。
在扫‘荡’了以军在霍姆斯河东岸的桥头堡之后,突击集群的数十辆反装甲平台与数十辆多用途平台没做任何准备,直接冲进了霍姆斯河。等到以军反应过来的时候,这些作战平台已经驶上了霍姆斯河西岸。
也就是说,这些作战平台直接潜渡了霍姆斯河
根据第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记录,当时指挥作战的王震威少校找到一名叙军军官,只询问了一下霍姆斯河的水深情况,以及哪处河段水流较为缓慢,随即命令部队潜渡霍姆斯河,根本没有半点迟疑。
事实上,这也是全电动作战平台的优势之一。
因为用燃料电池驱动,不需要空气,所以在潜渡河流之前,驾乘人员只需要关闭所有舱‘门’。如果是以往的主战坦克,即便有潜渡能力,也要在渡河之前在炮塔顶部安装一根长长的通气管,并且在排气口加装增压装置。‘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也需要十五分钟才能完成这些准备工作。
所幸的是,霍姆斯河本来就很浅,而且水流平缓。
对以军来说,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当时,以军根本没想到中国军队的坦克战车能够直接潜渡霍姆斯河,因此没有立即展开形成战斗队列。根据一名被俘的第七装甲旅参谋‘交’代,在发现中国军队到达后,第七装甲旅的指挥官还认为可以利用中国军队强渡霍姆斯河的机会加以痛击,并且据此首先部署了野战炮兵。
毫无疑问,这场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十点不到,第七装甲旅就被击溃了,连军旗都被俘获,旅部也在战斗中被突击集群全部歼灭。
即便从八点算起,第七装甲旅也只战斗了两个小时。
仅仅两个小时,这支以军王牌装甲部队就成了历史。
在这场战斗中,两支突击集群只损失了五辆反装甲平台与三辆多用途平台,而且都可以修复,伤亡官兵不到三十人。第七装甲旅除了不到四百人逃走之外,其余五千二百余名官兵要么阵亡、要么被俘,其中近六百名官兵失踪,大部分都是在先头部队被击溃,撤退的时候掉入霍姆斯河淹死的。
虽然,这场战斗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已经足够让以军胆战心惊了。
当天晚上,紧随第七装甲旅的第一八八装甲旅没有发动进攻,而是在贝卡谷地北口开始构筑防线。
因为叙军防线已被击溃,所以突击集群也没有继续发动进攻。
不管怎么说,奇袭只能打一次,多了就不管用了。
更重要的是,两支突击集群的总兵力还不到两千,而第一八八装甲旅有五千多,后面的四个以军旅有两万多人。真要孤军深入,就算突击集群再能打,地面战平台再先进,也是寡不敌众。
当然,这也与蒋博文的命令有关。
突击集群的任务只是帮助叙军守住防线,阻止以军突击霍姆斯,而不是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以当时的情况,进攻条件也不大成熟。
原因很简单:支援这两支突击集群的后勤工作还没到位,比如地面战平台就要撤到霍姆斯补充电能。
事实上,这一局面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了严重影响。
现在,回过头来看,就能发现第七装甲旅在南黎巴嫩耽搁的六个小时有多么宝贵了。如果没有耽搁这六个小时,以军能在十六日上午十一点左右到达,而叙军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构筑防线。也就是说,第七装甲旅能够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通过霍姆斯河,在东面广阔的荒漠里作战。如果让第七装甲旅在霍姆斯河东岸展开,就算第十三集团军的两个突击集群能够及时赶到,也很难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因为以军有足够的预备队,特别是跟在第七装甲旅身后的第一八八装甲旅,所以以军至少能够在霍姆斯河东岸站稳脚跟,而鉴于叙利亚军队的表现,蒋博文将不得不动用留守大马士革的最后的预备队,而且没有足够的把握在霍姆斯击溃以军。
至于接下来还会产生什么影响,那就很难预料了。
问题是,以军在霍姆斯河的惨败,并没对巴拉姆的进攻计划产生影响。
严格说来,在第七装甲旅遭受惨败之前,情势一片大好,所以巴拉姆在下午六点下达了主攻命令。
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在八点左右,巴拉姆曾经打算停止进攻,并且安排参谋给前线部队下达命令,但是在命令发出去之前,也就是八点刚过,以军先头部队就渡过了不设防的约旦河。
到这一步,是否停止进攻已经不重要了。
随后,巴拉姆撤消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仍然让部队按计划行动。由此表明,巴拉姆至少还有一点政治觉悟,知道以军越过约旦河,等于把约旦拖下水,就算约旦不因此参战,中国也能借以保护中立国的名义进军约旦。
也就是说,就算以军不打过去,中国军队也会打过来。
显然,对以军来说,最佳选择肯定是进攻。
以军在约旦境内的行动非常顺利,十点不到,以军先头部队,即第一步兵旅的突击部队就控制了杰拉什,然后沿着公路线向北推进,在十一点抵达赖姆萨。因为约旦军队几乎没有抵抗,所以以军只分出了一小股军队向西扫‘荡’约旦河东岸地区,主力部队则从赖姆萨向东推进,在凌晨之前控制了马弗拉克。这里,离约叙边境线不到二十公里,而且正好在叙军防线的左侧。
单纯从军事上讲,以军这轮进攻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地方。
不是以军打得好,而是约旦军队没有抵抗。准确的说,约旦根本没有在安曼以北地区设防。当时,在以军推进沿途,总共只有不到一个旅的约旦军队,全都是步兵,而且分散在各处城镇。
事实上,约旦本身就是一个“不设防国家”。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约旦开始奉行绝对中立政策,并且是中东地区唯一削减了国防力量的国家。约旦的基本政策就是以中立换取和平,不愿意得罪任何一方,也不对任何一方构成威胁。
可惜的是,约旦的中立政策没有得到好报。
因为以军在约旦境内的行动非常迅速,而且没有爆发‘激’烈战斗,约旦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所以蒋博文当时并不清楚约旦境内的情况。直到十七日凌晨,收到由虞世辉从大马士革发来的消息,他才知道以军已经入侵约旦。所幸的是,到这个时候,以军还没有越过约叙边境。
事实上,如此快速的推进,也超过了以军的预料。
当时,巴拉姆甚至认为要到十七日上午,第一步兵旅才能到达约叙边境,因此订在十七日上午发动总攻。
结果是,第一步兵旅提前八个小时完成了任务
不可思议的是,第一步兵旅竟然就此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向北推进。
不然的话,蒋博文首先受到的肯定不是经虞世辉转送的外‘交’消息,而是叙军前沿防御部队的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