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张世德的心结

  第五百一十四章张世德的心结
  今天的经理办公室,格外安静的次数,比以往都多。
  毕文谦抛出了问题,和张世德四目相对了许久。
  直到,毕文谦把玻璃杯里的水喝干了,起身续杯时,张世德看着他的侧影,长叹了一口气。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应该怎么搞,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该用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些年,我倾听过很多青年学者的看法,我也相信,经济上的问题,只能用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但是,毕文谦,你和小彭的看法,却不是这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从你们的文华公司成立以来,你们一直用实践证明你们的理论,不少时候你们是先实践了再总结理论。我从前就不喜欢摆什么老资格,我到现在,对于你们提出的经济理论,都还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事实证明,你们至少别我以前赞同的思路更正确,那我就应该向你们请教。”
  “首长……”
  “张常委……”
  张世德的话音刚落完,毕文谦和黎华就不约而同地开了口。
  几秒的静默之后。
  “师父,还是你先说吧。”
  “嗯。”毕文谦端着杯子,重新坐下,诚恳地望着张世德,“张常委,请不要误会,我刚才不说话,并不是想要等你把姿态放得这么低,事实上,我是很尊敬您的。如您所说,您是从建国以来就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相伴,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辗转走来,国家在不断经历和总结经验教训,您也是始终在实践和学习相结合,不断在探索。然而,价格双轨制,真的是望山跑死马的构想。”
  “望山跑死马?”
  “没错。”毕文谦郑重地点点头,然后看向眼前的电话,“不过首先,黎华,你可不可以解释一下,刚才张常委说的我们提出的经济理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有提出过这样的东西吗?”
  “啊,哈哈,还真有。”黎华咯咯地笑了一阵,“师父,你忘了?你说的,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因为重量而不断坠落,同时也因为内部引擎的运行而不断上升的物体。而对于这个物体来说,经济指标就是路程,社会制度就是速度,科技积累就是加速度,教育底蕴就是急动度。我们在考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单单考察任何一个指标,都是片面的,只有四个指标综合考虑分析,才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原来说的是那个啊……”毕文谦略微释然,“但我不是说了吗?这只是一个很粗糙的思路,甚至都不一定对。而且,我还强调过,那是只有能够保证长期稳定的大国才有资格玩儿的屠龙术。”
  “正因如此,我们中国,必须玩儿得起,而且要玩儿得赢。”黎华的声音坚定而朝气,“这个思路,我向很多有实践经验的前辈,以及许多经济专业的学者的交换过意见。回馈的看法,大多数都不支持,有的,持保留意见,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就差指着我鼻子说好高骛远了。不过,咱们自己也知道,这本来就还很粗糙,别人不认同,也不必气馁。就像刚才首长说的,‘经济上的问题只能用经济的办法来解决’,这才是这几年来,国内经济领域里理论上的专家们的主流意见。”
  “主流……吗?”
  毕文谦眯了眯眼睛,心里暗叹着:“这样吧,张常委,我通常都不去谈论具体该怎么做,因为我绝大多数实践都宅在家里,没有实地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何况是我并不在行的经济领域。我可以就一些务虚的层面谈谈我的看法,但究竟对不对,是否可行,还需要真正的一线工作者们,结合实际去判断。”
  说完,黎华就接过了话头:“师父,你放心,首长他真的是愿意倾听意见的。早在82年的时候,他就担任了物价改革小组的副组长,主抓当时产销矛盾很尖锐的纺织品价格的改革,结果到83年底,我们国家的纺织品开始实行敞开供应,用了30多年的布票,正式退出了流通市场。这是一份显著的成绩。而在84年春天,全国各地的一些青年经济学者在莫干山开了一个民间会议,就国家当时所存在的各种现实的经济问题,交换意见,提出解决思路,被称为莫干山会议。那个原本只是青年学者自发的学术会议,因为首长参与进来,积极听取意见,成为了我们中国这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标志。”
  “没错,”忽然,王京云出声赞同道,“价格双轨制的改革方案,就是在那里酝酿提出来的。”
  一秒的安静后,电话里传来黎华的一声清咳。
  “那个,在和师父相遇之前,我对价格双轨制是持着极度的反感的。但随着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像各位老前辈请教建国之后,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之后,我倒不觉得提出价格双轨制的人多数是心怀不轨了。就像师父说的,西方国家有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经济学家最不懂经济。其实,这和师父提出的思路是一致的——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往往都把经济问题圈定在狭隘的经济领域里研究,甚至是醉心于漂亮的数学模型和纸面上的经济数据。那样得出的理论,即使是分析现有的经济状态都可靠得有限,更不用说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策略了。换句话说,师父提出的思路,的确是极其粗糙的,可以说只有一个轮廓。但正确的战略再粗糙,也远比局限于战术层面的精确更有意义。我们思考的,不是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是一个庞大的国家。”
  或许是因为在外人面前,并且隔着电话……听着黎华轻快而清晰的话,毕文谦只想说——吹还是你会吹!
  “首长,也许你也听到过,其实师父很早就说过,计划经济之所以在现在存在极大的问题,并不是它存在系统性的错误,而是现有的信息集散和处理技术,远远落后于实行全面计划经济所需要的门槛。这既是以前所说的一抓就死的一大原因,也是我们国家需要继续长期面对的现状。一直以来,以统购统销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思路的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改革,是大多数人都意识到的需求。所以,莫干山会议的产生,不仅是我们这样的新一代的中国人为国思虑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那些青年学者的眼界和思路,往往步了现有的经济理论的后尘。他们提出的价格双轨制,有着象牙塔里的经济学特有的天真。师父那天在东京和我谈的话,我始终记得:改革,只有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时,才可能成功;甚至,只有让大多数既得利益者都能够接受时,才可能推动。作为试图改革的人,一定要把多数人的操守估计得低下,才会得出真正务实的举措。毕竟,心里的同志,永远比嘴上的同志少得多。”
  “首长,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些诛心,但正是这些话,在莫干山上的那些青年学者,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正是因为这种区别,既有了今天的文华,也有了价格双轨制的失败。”
  “首长,记得当初我拜访您,和您请教经验。您当时感叹,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您一直为此苦苦思索,到处倾听,您多年思索公有制是怎么个公有法儿,说现在全民不如大集体,财产所有权的改革,用什么方式改革,像这样核心的问题,讨论的时候,您当时虽然并不重视我关于经济方面的意见,但也是坦诚而虚怀若谷的提出来交流的……”
  电话传来的一句句话,温婉而率真。
  张世德听了一会儿,还是轻轻摆了手。
  “那些事情,就不必在这里说了。小彭啊,新的体制政策研究室成立之后,我一直主持日常工作的财经小组,也就会正式解散,我也就彻底退居二线了。我已经74了,精力不必年轻时了,退居二线,是应有之理。但我这颗心,这辈子,怕是冷却不了了。我打过仗,负责过科技口,也搞了这么多年经济,我有一肚子经验,也有一肚子问题。问题想不通,我睡不好觉,国家面临困境,我更吃不好饭。我可以当老头子,不能当老糊涂。”
  说着,张世德真诚地望向毕文谦:“毕文谦,既然你希望谈谈务虚的问题,那就给我讲讲,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吧!这是一个务虚的问题,也是一个本质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