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顺藤摸瓜

  第二天天没有亮,李维正再一次渡江来到了汉阳,这一次他没有去叶府,而是直接去了位于城西的元庄解典铺,和清末官僚资本开始流入当铺不同,明初的当铺更加低调,利润也较薄,不过当铺的本质都是一样,买贱卖贵、赚取差价,元庄解典铺位于街头,是一栋极为普通的三间平房,没有窗户,一扇仅容一人进入的小门显得低调而神秘,李维正跨进门槛,一股霉腐的气息迎面扑来,房间里很暗,过了半晌,他的眼睛才勉强适应了,房间里只有一排高高的柜台,狭长通道的尽头是一扇小门,此时正是各家店铺的生意高峰期,但这家解典铺里却冷冷清清,看不见一个人。
  “有人吗?”李维正用手指在柜面上‘咔!咔!’敲了两下,柜台后面慢慢地站起一人,一个中年男人,他打量一眼李维正,冷冷道:“你有什么事?”
  “我来当然是给你做生意,你以为我来做什么?”李维正觉得他的态度有些怪异,生意可不是这样做的。
  “做什么生意!”那男人极不耐烦地一指门口的牌子,“你没看见吗?我的店已经关了。”
  李维正这才注意到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本店已关’,李维正恍然,他连忙拱手笑道:“你是东主吧!我不是来卖东西,是来买东西,看看你这里面还有好货色。”
  听说是来买东西的,中年男人眼睛立刻见了光,一张冰冷的脸变得笑容可掬,他连忙跑去开了门,满脸谄笑道:“公子请进来说话!”
  他的生意做不下去了,手中的存货几乎要让愁死,想便宜甩卖又觉亏得慌,好容易来一个肯买东西的主,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公子,请这边走。”东主恭恭敬敬把李维正请进里屋坐下,又给他倒了一杯茶,李维正也不啰嗦,看门见山道:“是这样,我家有一对祖传的玉貔貅被盗了,现在已经找到一只,就是从你这里买来,我想来你这里追查另一只。”
  “原来公子不是来买东西的。”东主的脸立刻冷了下来。
  “怎么不是呢,假如你这里有另一只,我把它买回去就是了。”
  店东主想想也对,便道:“这些事原本是掌柜来经办,他已经走人了,我得查查他的记录,你稍等片刻。”
  他从一只箱子里翻出一本厚厚的账簿,翻到玉器一页,一行行地看了下去,最后他的手停住了,“六天前确实卖过一个玉貔貅,但没有一对,本店只有一个。”
  “那能否告诉我,是谁典了这个玉貔貅?”李维正不露声色地又问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明初对普通民众的信息控制极严,一般典当物品之人都会必须下姓名、住址,当然,考虑到赎买,解典铺也会要求客人留下联系方法,所以,李维正认为从解典铺这里能得到更多的线索。
  店东主的脸上露出了一种怪异的笑容,不用说李维正也明白他的意思。
  “好吧!事后我买你两样东西。”
  店东主慌忙从箱子里又翻出一包典票,在里面找了半天,终于找出一张脏兮兮的典票,递给李维正道:“就是这张典票。”
  李维正接过典票,他先瞟了一眼下面的解典人落款:‘苗七’,时间是二月二十日,二十天前,旁边还有个卖断者画押和手印,也是苗七,但时间却是三月初四,七天前,也就是说,这个人一直就在武昌或者汉阳,再看他留的地址,是武昌沙湖客栈。
  李维正喜出望外,偷信人真名叫严实,但他娘舅家姓苗,看来就是他了,他也不买什么典当品,丢下二十贯钱便拿走了典票,腿上的伤难以阻挡李维正的热情,他再次渡江前往武昌,不过这沙湖客栈却委实难找,一直快到晚上,李维正终于在一条小弄堂里找到了这家小小的客栈。
  和解典铺关门倒闭不同,沙湖客栈生意颇好,住的大多是卖苦力为生的外乡人,店小二也格外活络,在微薄的工钱外努力赚取一切可能的外快,在一名热心房客的指引下,李维正找到了一个据称是沙湖客栈第一机灵的店小二。
  有钱尚能使小鬼推磨,何况一个对钱情有独钟的店小二,李维正在他面前放下二十贯钱,“你不要问我是谁?想干什么?你只要告诉我你们客栈一个叫苗七的客人现在在哪里?这钱就归你。”
  店小二盯着钱足足有一盏茶的功夫,他屁股下就仿佛被针刺了一样,跳了起来向门外狂奔而去,丢下了一句话,“你等我片刻。”
  那个叫苗七的男子他想起来了,一个三十余岁的男子,长得精精瘦瘦,外乡人,整天躲在房中不敢出去,连饭也是让别人代买,他在十天前已经离开了客栈,但和他同住一室的人好像知道他的下落。
  或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或许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店小二愉快地把二十贯钱收入囊中时,告诉了李维正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那个苗七的人投进了楚王府内,成为了楚王府的一名家丁。’
  事情到了这一步似乎已经很明朗了,只要买通楚王府的管家,便能找到引发大明各路势力争斗的元凶,但李维正很快便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
  夜,一轮新月挂上了老槐树的嫩枝,窗前的月色分外明朗,小院的重重树影透过窗子射入,映照在房内,满地是斑驳之色。
  李维正坐在椅子上,腿却高高地搁在桌上,他在小心翼翼地给伤口换药,叶紫童给他的伤药确实有奇效,仅仅两天时间,伤口已经结痂,虽然还有点隐隐作痛,但只要不再被外力打击,就再不会有什么大碍,他将白色的金创药粉用水调成糊状,在一块干净的棉布上抹上厚厚一层,又从另一瓶子里挑一团绿色的膏药直接涂上伤口上,然后动作迅速地将棉布贴在伤口上,一股清凉的感觉立刻从腿上传来,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种感觉,房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冰麝幽香。
  他又用绷带将伤口一圈圈缠上,力道不轻也不重,最后他走了几步,确实没有问题了,他这才收拾好物品,这时,门外传来了杨宁说话的声音和杂乱的脚步声。
  “郭老哥,这就是我的临时住地,马管事,您往这边请!”
  杨宁领来了两人,其中一人是他这两天刚刚结识的朋友,是长江码头上黄州帮的头目,叫做郭新,明初朱元璋虽然严禁帮会、门派等民间组织,但实际上各种帮会还是会在船夫、挑工、盐民等苦力密集的地方出现,难以禁绝,尤其是运河、长江沿线各码头,苦力数以万计,存在着各个利益集团,武昌码头也由各个地方人组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帮会,黄州帮就是武昌码头上四大苦力帮之一,代表黄州苦力的利益。
  正是通过郭新的引见,杨宁又认识了楚王私人码头的管事,这也是李维正现在极需要找的一名人物。
  郭新年约四十岁,看得出是干苦力出身,古铜色皮肤、爽朗而富有感染力的笑声、肌肉壮实的胳膊,见面就让人有亲近之意,但楚王私人码头的管事却恰恰相反,人干枯瘦小,留几根鼠须,一双三角眼分外灵活,他干笑两声,随杨宁走进了屋内。
  “杨贤弟,这就是你五哥吗?”郭新声如洪钟,震得房间嗡嗡作响。
  “没错,这就是我的五哥。”杨宁又连忙向李维正介绍道:“五哥,这就是我给你说起过的郭大哥。”
  李维正笑着拱手道:“在下凤阳李五,久仰武昌苦力帮,以后还请郭大哥多多关照。”
  “哎,大家都是为混口饭吃,就别这么客气了,以后大家互相关照,五爷将来说不定还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呢!”
  李维正当然不会说他是来找人的,他的临时身份是凤阳商人,尽管他的路引是出来买稻种,但郭新也没放在心上,他知道那只是个借口而已
  和郭新寒暄完毕,李维正的目光又落在管事的身上,这才是他要找的正主,他满脸笑容地给他行了个礼道:“听舍弟说管事也姓李,那咱们可是本家了。”
  “李五爷客气了,我只是一个打杂的下人,可不敢高攀。”李管事说得轻描淡写,说实话,他根本看不起李维正,一个乡下土包子罢了,还想和他称兄道弟,要不是看在郭老大的面子上,他才不会屈身到这间破屋来呢!
  李维正也不以为意,他一摆手笑道:“两位请坐下说!”
  旁边的小桌上已经收拾了一桌酒菜,四人落座,杨宁殷勤地给几人各倒了一杯酒,李维正端起酒杯笑道:“酒只是心意,谢二位肯光临寒舍,我先干为敬。”
  郭新呵呵大笑,口称客气,举起酒杯一口饮了,但李管事却阴沉着一动也不动,李维正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便向杨宁使了个眼色,杨宁会意,立刻对郭新笑道:“郭老哥,要不要一起去外面方便一下。”
  郭新愣住了,哪有刚喝酒就去方便的,但他是聪明人,一下子便明白过来,干笑一声道:“是了,我正急呢,走!外面去。”
  待二人走了,李维正便取出一个信封,推给李管事笑道:“这是一点心意,请李管事给我一个面子,务必要收下。”
  李管事瞥了那信封一眼,见信封厚厚实实,至少也有一两百贯,他立刻笑了起来,“李五哥真是,既然是本家,还这么客气干嘛!哎,真不好意思。”
  他把信封收了,便端起酒杯笑道:“刚才我在想件事,走神了,抱歉!我来敬李五哥一杯。”
  李维正和他酒杯一碰,把酒喝了,又给他满上一杯酒笑道:“对了,我还有件小事想请管事帮忙呢!”
  “你说,只要我能办到,就一定帮忙。”他话留有余地,什么叫能办到、办不到,关键是看李维正后面的诚意,一两百贯钱想让他做大事,那可不行。
  “其实真是小事,和做生意无关。”李维正沉吟一下便道:“是这样,我有个朋友,是黄州人,在楚王府做事,我这次路过黄州时,他母亲托我稍一封信,可是我一直都叫他二郎,大名却有些忘了,不知李管事能否帮我打听一下。”
  事情虽然是举手之劳,但李管事还是面露难色,他道:“不是我不想帮,五哥可要知道,楚王府上下有几千人,码头上的,庄园里的、府里做家丁的,绝大部分人的原籍都是武昌和黄州一带,五哥只知道他叫二郎,真的很难,除非告诉我大名。”
  李维正装模作样想了一会儿,忽然一拍腿道:“对了,我想起来了,我听另一个朋友说,他是十天前被招进楚王府内,好像姓苗,这下可行了吧!”
  “十天前?”李管事苦笑了一下便道:“半个月前楚王府扩建完成,又得皇上赏了两个新庄园,十天前一下子招募了四五百人,连我们码头上也补充了六十人,不过你知道他姓苗,或许好查一点。”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