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最重要的是人才

  “不知大王紧急召见谡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不成?”来到刘备全新的王府之中,马谡却是发现除了自己和刘备之外,其他的人一个不到。// 去读读小说//后者此时正在大厅内仰头看天,眉宇之间似乎有一丝忧色。仔细一想这才记起来,此时庞统坐镇并州,协助马超打理云中、朔方诸郡,而诸葛亮此刻又奉汉中王之命,前往陇西巡视诸郡县,现场考察各级官吏,故而这一次并未有谋士们齐聚一堂的热闹,应诏而来的,只有他马谡一个人而已。
  看到马谡到来,刘备也是轻叹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一叠情报递给马谡,语气平淡地开口道:“这是刚刚从中原传来的情报,幼常你先看一看吧!”
  “好的!”马谡闻言不以为意,接过来一看,结果也是忍不住大感意外:“九品中正制?”心里面感到意外,嘴里一顺也就说出来了。
  “哦,怎么,幼常你已经知道了?”刘备对马谡这样的反应倒是有些意外。
  马谡自然是知道的,不过自然不能告诉刘备自己是从哪里知道的,当下也是半真半假地道:“之前虽然略有耳闻,不过没想到曹孟德居然会采纳!”这份情报里也没说别的,就是中原的细作告诉刘备,曹操准备采用九品中正制,取代之前的察举制,作为新的人才选拔方式。
  刘备倒也信了,当下叹道:“是啊,没想到曹孟德会来这一手。此制若能推行的话。则天下贤能之士,无论寒庶,就都有了进身为官之路,必然蜂拥向曹操手中。有了这些人的支持。曹操在中原、河北的统治必然更加稳固。孤虽然占据了关中,但是兴复汉室的大业,又将难上加难矣!”
  刘备的语气里满是忧虑,显然曹操的这一手,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刘备的眼光,自然能够看出这个九品中正制在招揽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了。一旦自己麾下的人才不如曹操,那么对于彼此之间的竞争而言。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了。想当年曹操能够击败雄踞河北的袁绍,靠的就是麾下人才辈出。文有荀攸、荀彧、郭嘉、程昱,武有张辽徐晃等五子良将。
  而刘备自己也是个典型,想当年他身边没有人才的时候。只能时运不济蛰伏新野;一旦有了诸葛亮等人相助,便是时来运转,一遇风云变化龙,直至占据数州之地,实力上也和曹操分庭抗礼。甚至有可能战而胜之。
  血淋淋的历史告诉刘备,自己手中人才的多寡,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未来的成败。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这个九品中正制如此忌惮。不过就在他忧虑的时候。马谡略带调侃的声音却是响了起来:“这个曹孟德,看来是孤注一掷了!”
  “幼常。你此言何意啊?”刘备有些意外地问道。
  马谡也不和他卖关子,直接开口道:“主公您看。这九品中正制,九品什么的倒还罢了,不过中正二字可就有些狭隘了。你看,你是想让那些身居要职的中正官来评选人才,评选之时却又看重门阀出身。如此一来那些出身寒门的士子想要出人头地,岂不是难上加难?再比如说,若是桓灵之时,让十常侍、何进之辈出任这中正官,那么这九品中正制,还能为国选拔多少英才呢?”
  “这?”刘备闻言也不禁哑然,他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这几位老哥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人品究竟如何,刘备也是知道的。一旦他们当上了这个中正官,要想指望他们选拔真材实料,当真是难于登天。
  这么一想,刘备也是稍显轻松了一些,不过随即眉头一皱却是开口道:“话虽如此,但是曹操眼光过人,自然不会如此昏聩的!”
  听刘备这么一说,马谡也知道他还没有意识到九品中正制真正的隐患,当下继续解释道:“话虽如此,但是主公您看,按照这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只能由士家大族之人担当。一旦他们当上了中正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会为己方的亲朋好友的子弟出仕,而大开方便之门。长期以往,或十年、或二十年,朝野大权皆为士族官员所据,而无第二方势力能够与之分庭抗礼,一旦主弱臣强,就连皇帝都会被架空,甚至还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如此一来,无论是谁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到时候只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已!”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在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与品德并重,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但是到了魏晋时,充当中正官者一般都是二品,而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因此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等到白痴皇帝司马衷横空出世,皇权终于被彻底架空。最后区区的皇朝宫廷斗争,就引发了王八之乱,从而让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乃至整个汉族彻底元气大伤,这才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整个华夏文明经历了一段最为黑暗的时期。
  有鉴于此,马谡对这个九品中正制,实在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马谡也知道,现在世家大族的能量确实很大。刘备想要获得全面胜利,既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己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听马谡这么一说,刘备也是额头上沁出几滴冷汗。再把九品中正制看了看之后,这才感叹道:“惭愧啊,要是真的依法实施的话,或许就会造成幼常你所说的这种局面了!”说到这里刘备也是顿了一顿。似是在询问马谡,又似是在自言自语道:“曹孟德这厮素来眼光长远,怎么会行此短视之事呢?”
  这个问题马谡也想过,历史上曹操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坐大,还是采取了很多的抑制策略的。直到后来曹丕继承王位,为了篡汉而立争取士族的支持,这才在陈群的建议下推出了九品中正制。想来想去,也就是先前北伐战事的惨败。迫使曹操不得不向士族们妥协,以换取现有的支持。
  听马谡这一说,刘备也是深以为然,当下也是问道:“我看多半如是了。幼常,那依你之见,眼下我等该如何面对呢?”
  马谡低头稍一沉思,这才开口道:“这九品中正制用来聚拢人心,自然是极好的。但是光靠此一法。未免有些不足,大王且稍侯几日,待我拟定一个大体的章程之后,大家再做曲处吧!”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属下做事很有把握。当下也不催促,直接让他先回去看着办。于是乎马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加班加点。终于是将自己剽窃的科举制的大体框架,给刘备提了出来。
  “科举制?”看了马谡鼓捣出来的玩意儿。刘备也是大感趣味。
  “正是,大王,其实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唯才是举,让人尽其才,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正因为如此,我才在考察制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分工,提出这个科举制!”马谡详细介绍道,却是贪天功为己有了。
  事实上,虽然数年前就实行了考察制。但是由于没太顾得上的缘故,这些年来马考察制也都是个半吊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固然是一直实行的,但是具体考的是什么,每年什么时候组织统一的考试,也是一直没个准儿。好几次都是到了年关岁末,才由诸葛亮他们急急忙忙地出题考试。事实上,前些年法正和张松他们攻击考察制的借口之一,就是这略显混乱的制度。
  有鉴于此,马谡这一次是把考察制加以强化,推出了全新的科举制。虽然到了民国时期,科举制度被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骂得一文不值。但是事实上,那更多的是因为统治者为了愚弄百姓稳固统治,故意将原本内容丰富,选拔各种人才的科举制,变成了只讲八股文的死板制度,这才使得国家失去生机和活力,迅速在内忧外患之下腐朽下去。而隋文帝首创科举制,却是旨在选拔各种人才。就好比文章做得好的,就去做文官;力气大的,就去当兵;算数好的,就去算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很科学了。
  而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无疑是更加先进的。而至于它制约世家大族的功效,除了马谡这个穿越者,这世上能看出这一点的,只怕也没几个人,刘备自然更加是击节赞叹了,不过随即还是问了一句:“那九品中正制,又待如何呢?”
  “这个嘛,为了聚拢人心,也是可以一起实施的,两法并施,也可起到互补的作用啊!”马谡笑道。就算是在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有些事情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就比如高校需要统招,但是也有扩招名额啊。
  听马谡这么一说,刘备也是彻底地放下心来,心情轻松之余,当下也是笑问道:“正如幼常你所言,这九品中正制对各大豪族乃是极好的,你既然是出身荆襄大族,为何对此却颇为忌惮呢?”
  这个问题马谡可以说是最不好回答的问题了,总不能告诉刘备,自己其实不是真正的马谡吧。当下哈哈一笑,也是半真半假地道:“高祖建立大汉至今,已历四百年,可曾有过经久不衰之豪门大族?昔日袁绍妄称四世三公,最终却还是一败涂地化为云烟。与其为此费尽心机,倒不如顾全一点大局,大王您说是吧!”
  “那是,那是!!”刘备闻言也是相视大笑,显然马谡的话让他很满意。他君臣二人如此欢畅,无形之间化解了一场曹操的危机。但是曹操却是不甘寂寞的一个人,他的下一波攻势也是很快就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