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军粮城机米厂

  “这是尚叔转来的关于日本人控制粮食的情况的资料,他说了,让他们这样整下去,塘沽和南郊那一带老百姓可就完了。”
  “可是小梅,那一带好像我们没有什么好办法?”
  “您先看着,尚叔说,您一看可能就想出办法了。”
  “这个老尚。”叶奋韬边低声嘟囔着边看起文件。
  1936年,有些日本经济界的人士就曾筹划过在中国东北地区即他们所谓的满洲搞大农业,同时企图把大约100名居住在美国的第二代日本农民移居满洲,无偿地分给每人土地100英亩,条件是这些农民必须从美国带来相当于一万美元的农业机械,意在中国搞美国式的大农业经济,但此项计划遭到日本军事当局的断然否决。
  然而,曾在朝鲜仁川,釜山等地拥有大型大米种植基地和稻谷加工企业,素有精米大王之称的日本企业家加藤平太郎却计划在满洲开垦更多的土地,加工稻谷百万石。
  七.七事变后,加藤平太郎到日军侵华前线慰问,此行他看到我国华北地区沃野千里,对他有巨大的魅力,可以实现他的梦想,于是在行程中,他委托中国人张宗援等为他物色一个适宜的地方。
  1937年,加藤平太郎派他的第三个儿子加藤三之辅到我国华北实地考察
  。
  加藤三之辅当时26岁,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子承父业,他曾准备到古北口进行实地考察,那里是潮白河的发源地。
  他也曾接受日本人中条浩造,中国人王玉章及渔业联合会长的建议,开拓天津东南小站镇一带,但因水源有困难,及中国人民的反抗难以立即着手。
  当时日本侵华时期的最高经济机构—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及天津陆军特务机关担心这样做会引起日本国内稻民的不满,毕竟那时还没有占领华北,因此只主张开拓棉田。
  此时的加藤三之辅只得放慢筹备工作的速度,并在天津日租界福岛街4l号中东公司大楼内设立朝鲜白米天津办事处。
  七.七事变后,日本疯狂侵华,在华的日本军队和所谓的连勤团人数日益增加,他们所吃的大米全部来自朝鲜半岛西海岸的镇南浦,仁川,群山,釜山等地,由于分配时是先军需后民用,在华北的日本非战斗部队人员吃米极为困难。
  当时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农政班长东畑四郎明确表示了以下观点,我们非常重视华北盐碱地带的水田开发事业。并要求在那里留住的日本人的食粮务必尽快地采取当地自给的办法,因此,希望有识之士建设必要的制米厂。
  加藤平太郎看出了其中军部态度的变化,在给他的儿子的一封电报中说:“我的梦想在华北有实现的可能性。”
  加藤三之辅觉得有机可乘,一方面得到华北日本派遣军司令部的批准,取得朝鲜总督府池上四郎的支持,把朝鲜产的7000担稻种和东北产的3000担稻种紧急运到天津,准备发放给稻农更换水稻品种。
  另一方面,为了尽快创立从稻谷种植到大米加工生产的垄断企业,又与天津东,南两郊的乡绅李德清,张一清取得了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投资。
  经过筹措,由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天津日本陆军特务机关批准,并得到北平,天津,塘沽日本领事馆营业许可,由加藤平太郎最后决定,正式创立军粮城精谷株式会社(简称军谷),资金100万日元,朝鲜精米加工企业投资占95%,当地投资占5%,性质为日本私人所有企业。
  军谷公司占地面积1500亩,加上袁家河东试验田250亩,共计1750亩
  。
  加藤平太郎决定在军粮城建立精谷株式会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有一个朋友叫伊达,是侵华日军的一名大佐,曾极力支持他在中国搞水稻种植和稻谷加工。
  七.七事变后,伊达的部下作为日军正规部队的协助部队,编成华北自治联军,军粮城恰在其管辖之内,厂址设于军粮城,可以得到伊达所指挥的侵华日军的直接保护。
  加藤三之辅率鬼仓福太郎等人完成了工厂设计,制定了施工计划,军谷公司用的所有红砖都是本地的,所用的砂石料是从唐山等地运来,各种碾米设备则从朝鲜运来。
  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碾米车间,锅炉车间基本建成了。到了十一月,一个年产45万担大米的清水式五机四个系列的碾米设备安装完毕。
  1937年11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仪式,并试车投产成功。当时没有电力,就用一个300马力的蒸气机做为动力,年底大米生产就基本上正常运行了。后来又建成了糠油车间,利用生产大米的稻糠榨制稻糠油。
  随后制粉车间,麦饼车间也相继落成,另外还用榨油的下脚料制做肥皂。
  这样,一个加工、生产、储存综合利用的粮食加工企业就趋于完善了。同时,从京山线军粮城站配上铁路专用线,再加袁家河,白河等民船搞水路装卸大大方便了货物运输。
  当时生产车间每天开车12小时,月加工大米3500吨,月产糠油6400公斤,月产麦片450吨,玉米粉750吨,生产肥皂6万块。工厂生产的大米和麦片由华北平衡库负责调出,主要供应日军,日侨食用。玉米粉、糠油、肥皂主要配给厂内工人和稻农。
  加藤三之辅开办的并不桌一个单一的大米加工厂,实际上是一个从开垦、种植到稻谷的收购、储运二加工一整套庞大的农业垄断组织。
  收购那么多的稻谷其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种植资金是由华北政务委员会拨付的,收购资金是由华北平衡仓库拨付的,工厂的设备资金是由加藤平太郎在朝鲜精米加工厂借入的,所以生产的大米完全由日军控制。
  “小梅,通知黎明和建武到我这里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