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不是一个理念

  “老叔,这是苏军陆军的编制情况,其中应该有变通的地方,总体讲,和我们的编制观念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武器的质量更是无法相提并论。“若”《ruo》“看”《kan》“小”《》“说”“网”/\
  二战后的苏联陆军编制情况分析如下。
  二战结束后,苏军将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缩编为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并在步兵师编入坦克和自行火炮团,苏军进入装甲化机械化改装阶段。但如果战争爆发,应该变化成二战时期的以利指挥。
  苏联步兵师师属坦克团的编制装备,编制三个中型坦克连,一个重型坦克连,一个重型自行火炮连,一个摩托化步兵连,一个高炮连等。
  中型坦克连是每排3辆车,每连10辆车,重型坦克连是6辆车,重型自行火炮连为4辆车,全团坦克自行火炮共40辆。
  同时代,苏军的坦克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包括机械化步兵师师属中型坦克团,也就是单一型号坦克团,都是采用排2辆车,每个连7辆车,营22辆车,团67辆车,包括机械化步兵团团属的中型坦克营,也都是如此编制。
  所以一个坦克师编制的中型坦克在233辆以上,其中包括师属侦察分队的轻型坦克。
  苏军的还在反坦克分队编制s-100,在步兵团编制s-76,并且一直使用这两种火炮作为反坦克武器。
  苏军重新生产3130辆s-122和2450辆s-152,当时这两种自行火炮的底盘s-2坦克已经停产。
  估计苏联重新生产是因为重型自行火炮的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要高于其他陆军地面装备,所以为了增强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重新开工生产的。
  s-122/152的生产数量,1945年战争结束前,一共这两种自行炮生产了4075辆,连同战后生产的,这两种自行火炮数量接近1万辆。
  至于苏军步兵师编制说编制1488辆汽车,这个数据出于苏联官方的一本类似机关媒体的八股文书籍。
  本来对这个数据不很怀疑,不过后来随着各种资料的增多,越来越发现这个数据的根本不准确。
  苏联二战后,工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一直处于恢复性阶段,战争期间虽然美国向苏联援助了50万辆卡车,但是由于战时过度的使用和损耗,这些车的良好率很低,而且美国当时虽然免费给提供车辆,却没有免费提供相应的备件,苏联的燃油和滑油的品质又远不如美国,所以这些车在战后的完好率不可能很高。
  苏军战后的军事学说信奉火力至上,对于步兵师的编制压缩很大,而且即使苏联机械化师编制的汽车数量也不到1000辆。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步兵师就能编接近1500辆汽车,实在是令人怀疑。结合资料认为苏军步兵师编制汽车数量在600-800辆之间。不可能超过1000辆的规模,更不可能像苏联官方说的1400多辆。
  战后,苏陆军师编制的一个特点就是,装备编制多,人员、后勤编制少,以坦克师为例,坦克、火炮数量均多于美军的装甲师,但苏军人员编制只是美军的百分之七十,车辆只有美国的一半。
  战争初期突击力强大,但持续力很弱。
  二战后的苏联陆军,虽然几经变化,但是在集团军以下单位相比西方军队而言,人员和后勤装备编制少,主战装备编制多的特点是一直传承的。
  苏军信奉的大纵深、高速度、宽正面的大兵团机械化进攻作战理论。苏军的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方面军和作战师这两级配备。作战团和集团军的作战支援力量(炮、工、通、电等)配备较多,后勤保障支援力量则不很多。
  苏军方面军作战,后勤主要依托铁路网,物资兵员从铁路运输终点卸车,方面军后勤的汽车运输部队运到作战师集结地域,或进攻作战中,作战师的后勤运输分队随行保障。
  苏军作战部队的战时保障很弱,完全建立在不受打击的良好状态,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机械损耗、公路的承受能力等常见因素。
  当然,经过加强的作战师后勤力量基本上能够保障3天高强度进攻作战之内的保障任务。但是3天后,经过高强度作战损耗的一线作战力量可能就会减少很多。
  苏军跟美军不同,苏军没有补充更换体制,这种损耗的部队,除了缩编再就是撤下战场,替换上后边新的生力军。
  前者认为在战争条件下很难做到,毕竟军队的标准化、模块化只能达到营的级别,打残的营并不好缩编,再往下就无法达到了。
  至于后者,不仅会造成战线混乱,堵塞后续部队和物资前运的道路,还容易影响整体士气。苏军的预备役体制的单个预备役人员补入现役部队,通常是在战略后方动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苏军会在战区建立预备役临时补充部队和相应的分队。
  这不能不让人想到,苏军可能是想用第一批次的攻击部队被重创或消灭的代价,来换取摧毁敌人的前线防御,实际上是用精锐的部队作为整个战役中,与敌方防御部队同归于尽的。
  其后,苏军战前通过铁路运输而部署在战线浅后方的第二波次攻击部队投入前线攻击。
  这时敌方的一线已经瓦解,即便敌方增援部队部分到达,也无法立刻投入作战,在时间差上,苏军还是处于优势。
  据此判断,苏军陆军作战部队重点的加强就是行进间改为作战队形,这是苏军现代化军队战术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我认为苏军战役战术就是进攻波次作战。
  “对我们而言,炸毁苏军部队集结地,也就是铁道线的各个节点,尤其要进行饱和轰炸第二节点,使苏军无法形成波次作战。
  当然,前提条件是绝对的制空权。由于没有直升机的编制,苏军也不会有这种观念。
  所以,其坦克部队在我们攻击直升机和p-51改装的攻击机的联合打击下,恐怕连一天也坚持不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