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战争反应

  中华军和苏联的战争的爆发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这一事件的发生,对英美而言倒并不突然。
  他们在事前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情报,英国人对这场战争持欢迎的态度,因为战争的主要压力将由中国人来承受,这无疑是给日暮途穷的英帝国送来了救命稻草。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英国政府的表态-中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捍卫领土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美国政要对中华军对苏作战的反映是非常混乱的,军方首脑持悲观态度。
  3月14日《纽约时报》报道说,据美国国防部军事专家们的意思,苏联在一个月内取胜被认为是完全可能的,最多三个月就能打败中华军。
  陆军部长石迪生和海军部长诺克斯也同意军人的看法,因而认为匆忙地把武器运往中国很可能落入苏联之手,有些人还担心中华军会投降。
  与他们相反,内务部长伊克斯则主张积极支持中华军,此时正在家养病国务卿马歇尔毅然主张全力援助中华军。
  当他得知中华军攻苏后,就立即打电话给总统和威尔斯,告诉他们说,美国必须全力援助中华军,财政部长摩根索也持同样的观点。
  内阁成员的这种积极态度显然加强了杜鲁门的立场。
  3月20日,杜鲁门在白宫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声明:我们要给予中华军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同一天美国政府宣布,解除对中国的所有资金限制。
  3月25日,白宫宣布,中立法条款不适用于这次战争,这就为各国商船进入中国港口开放了绿灯
  。
  3月20日,中华军驻美代表乌曼斯基拜会了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正式提出援助的请求,他提出一份反映中华军各种急需物资的清单,头批物资总价值总计为二十八亿三千六百五十万美元。
  这些需求美国当时虽然不能马上满足,但充分反映了以叶奋韬为首的中华军坚决作战的决心,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华盛顿担心中华军可能战败投降的种种担心和忧虑。
  话虽说得好听,但按当时英国军事专家们的意见,中华军这块奶酪将被苏军这把滚烫的尖刀轻而易举的切开并分割。
  美国军方的看法和英国人大致相同,按美国陆军部估计,当苏联开始反击并击败中华军最少需要一个月,最多也不会超过三个月。
  至于在此前的对日战争中已经和苏联结成实际同盟关系的中国中央政府,对苏联却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地那样表现的过于幸灾乐祸。
  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领袖蒋公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倒是向苏联驻华大使大大表示了一番慰问,认为局部冲突很快可以解决,只要苏联撤出旅大港口,外蒙古,允许合作开发西伯利亚即可。
  苏联大使铁青着脸走了出去,无疑,这是给苏联一个响亮的耳光。
  1947年3月11日凌晨3点,斯大林被人叫醒,部下通过电话向他报告说,中华军轰炸机正在轰炸我们的城市,斯大林几乎难以置信。
  战争第一天对苏军来说意味着空前的灾难。中华军部队在几乎所有的主攻方向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苏联远东,外贝加尔两个方面军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航空兵部队损失惨重。
  远在克里姆林宫里的斯大林虽然对这一灾难的规模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但通过国防人民委员部获得的零星情报,他已经可以确信灾难是实实在在的降临了。
  虽然这位曾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坚强斗士决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陷入了惊慌失措,但战争违反他的意志突然降临,确实令斯大林极为震惊和愤怒
  。
  他大骂着找不到踪迹的远东军区司令,责备着总参谋部和其他方面军司令员,甚至威胁要砍掉所有罪人的头颅,但斯大林同时也明白,他必须赶快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并建立起有效的指挥。
  于是,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被派往阿斯塔纳,朱可夫元帅被派往新西伯利亚了解真实情况。
  几乎与此同时,苏联总军事委员会的第三号令也已经发到了苏军各方面军的司令部。
  这道十分搞笑的是根据中华军在国境线大部分地段的进攻已被击退,并蒙受损失的错误情报发出的命令,确实是充满了高昂的乐观主义情绪。
  最后竟然要求各方面军不得撤退并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进攻敌军并将其歼灭在边境地区。
  但是各部队实际上不仅没有打退中华猛烈的攻势,反而已经陷入极大的混乱并损失惨重。
  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要求装备有大量技术兵器的庞大机械化兵团在没有弹药、没有油料、没有敌情资料,有的只是一堆需要修理的坦克的情况下,用一个晚上做好进攻准备,并且从远近不同的地点开到进攻出发地域,然后在完全不进行侦察的条件下发动进攻,这样的命令只有军事外行才能做得出来。
  但斯大林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反突击必须进行,情况正如当时担任西伯利亚方面军作战部长的巴格拉米扬少将所承认的那样:总部文件在判断上的乐观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我们发去的充满豪情的文件引起的。既然如此,前线部队也只好将那无奈的豪情进行到底。
  不会有什么反击了,即便是防御,苏军也是捉襟见肘。
  很快,斯大林就会明白,意志是战胜不了钢铁的。
  由于俄罗斯这个民族本身的侵略性,苏军在战前的理论建设和演练基本上都是准备在境外作战的,他们缺乏国土防御作战的心理和训练准备。
  所以在战争初期,他们不顾实际情况,总是希望能够尽快反击,把敌人赶出国土并将战火烧到敌人的国土上,不成功之后,就又死守土地,不肯放弃,结果是会遭到了合围,反而丢掉了战区的主力部队和更多的国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