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扫除外围

  1948年8月7日—10月2日,在中华军对苏战争中,中华军第22,23,25,26装甲旅开始实施向卡尔加特的进攻战役。
  战役目的是粉碎苏军新西伯利亚城市西面的苏军屏障,为实施主要突击的西北方向创造条件,并使新西伯利亚彻底暴露在中华军装甲部队面前。
  中华军在卡尔加特地域顺利进攻的结果,至1948年10月前,形成了向新西伯利亚方向实施突击的有利局面,并对新西伯利亚城市附近采取的包围态势彻底形成。
  根据战役企图,中华军总参谋部要求以4个装甲旅实施一系列同时突击,以便在宽大正面牵制敌人兵力,予以分割,并粉碎新西伯利亚城市周边地域苏军集团的抵抗。
  西面实施主要突击的方向应向卡尔加特进攻。
  南面应肃清别尔斯克以南地区的苏军,抵达鄂毕河。
  苏军统帅部认为扼守新西伯利亚城市以西阵地具有很大意义,在这一方向配置16个师,并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
  此处防御是新东方壁垒的中央部分,包括5—6道防御地带,纵深为100—130公里。
  在中华军当面防守的苏军集团包括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的一部,有人员18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近1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300辆,支援作战的飞机近300架。
  进攻开始前,这一方向中华军的编成内共有人员12.5万余人,大口径火炮240门,主战坦克和自行火炮720辆,各型飞机1100架。
  战役准备期间,进行了大规模变更部署,中华军全体作战人员进行了在森林沼泽地行动的训练,掌握了突破敌人预有准备防御的经验。
  第一阶段为8月7—20日,中华军第22,23装甲旅进行了别尔斯克战役,在战役过程中粉碎了别尔斯克地域苏军6个师的防守,向纵深推进70—80公里,尔后被阻止在鄂毕河以南地区
  。
  中华第25,26装甲旅军从8月13日起向卡尔加特方向展开进攻,但楔入苏军防御甚微。
  在此情况下,参谋部命令暂时停止了进攻,以变更兵力部署和准备新突击。
  鉴于南方的第22,23装甲旅前进顺利,决定将基本兵力集中于卡尔加特方向。
  第二阶段为8月21日—10月2日,中华军准备并实施了卡尔加特—克雷姆战役。
  8月29日,苏军开始移动到卡尔加特城的北面和东面村落。
  8月30日凌晨,中华军炮火开始猛烈地向突出部内的乌兹科瓦镇区域轰击,这一区域的苏军在炮火轰击下大量死伤,而中华军士兵则持续向小镇发起冲锋。
  9月2日,苏军各部队直接遭遇中华军炮火袭击,伤亡相当惨重,死亡人数达部队的30%以上,伤亡比率逾50%上。
  某些在最前沿位置的连队甚至战损率达到九成,然而令人惊诧的是,当中华军冲锋发起时,苏军前沿连队仍能对中华军实施反制。
  虽然死伤极其惨重,然而苏联步兵所防守的战线丝毫未动,双方一时间杀得难解难分。
  这可说是自开战以来,中苏双方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朱可夫元帅在9月5日向斯大林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内容为:我们亲自检查了卡尔加特--克雷姆区域的所有部队状况,在第101、102、103、105、106、107、120师的全部部队,均存在严重缺员的问题。
  平均每个师人员为1500-2000人,每个营只有40-100人。
  各级指挥机构的缺员状况更加严重,营的指挥官现在大多数是中、少尉充任,连级指挥官则由少尉或以下人员担当,这一地域的部队经受住了真正的考验。
  如果这些部队能获得补充,哪怕只能补充达到编制的75%-80%,就能成为突击部队……据战俘供述,苏军第120步兵师死伤极其惨重,全师只剩下210人
  。
  若以此份苏联几十年以后才公开的绝密文件来看,苏军部队在之前双方的对峙中,其战损率远大于中华军,约在60%以上。
  这一地区指挥官要求补充部队30000名士兵、5000名初级军官、3000名中级军官、100名包括15名团长在内的高级军官,斯大林批示由后勤单位尽可能予以补足。
  但西伯利亚军区没法补充援军,一旦天气稍稍转好,中华军就会集中空军进行作战,而装甲部队则进入调整状态。
  这样交替进行的效果对苏军是致命的。人员、武器几乎遭到毁灭性损失的苏联步兵虽然仍在坚守战线,但苏军统帅部意识到,必须在适当时机撤出部队休整,否则这些精锐骨干可能会消耗殆尽。
  9月17日,这些部队接到命令后撤到克雷姆火车站休整,并由预备队5个步兵师接替防区。
  然而,由于步兵师经受不住中华军炮火的摧残,伤亡惨重,仅仅在2天之后的9月19日,所有步兵师又奉命返回原防区。白热化的战斗一直持续到9月28日夜间。
  苏军无可避免的崩溃了。中华军在西伯利亚城西的科切尼奥沃小镇转入防御。
  此战,中华军在宽达400公里地带内向北推进200—250公里,肃清了新西伯利亚城市以西,以南的苏军,为大规模歼灭苏军西伯利亚军区所有部队奠定了基础。
  苏军被击退到更远处。在进攻过程中,苏军7个师被歼灭,14个师遭重创,基本失去战斗力。
  为抗击中华军在这一方向的进攻,苏军被迫从预备队调来13个师,从其他方向调来3个师,从而有助于中华军最后的进攻歼灭战。
  战役进行的极其缓慢,伤亡加大的原因是气象条件不利,中华军航空兵行动受到很大的限制。
  这让中华军决策层意识到一定要坚决贯彻这一原则--在可避免的情况下,坚持全方位的空战,减少陆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