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对苏最后一战之双方
即便如此,所有人对叶奋韬的这个决定也是没有什么异议,这倒不是叶奋韬的权威性而是源于他们对于自己部队战斗力的自信。
自开战以来,中华军的空地一体作战尚没有在战役范围内失败过,不管敌人的防御设施是多么完善,中华军最终总能完成突破,而中华军几次失败的小型战役都发生在中华军已前进了数百公里兵力不足以后
。
所以。虽然中华军对苏军的防御的坚强表示担心,但他们所担心的是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突破,能消灭多少苏军,一旦取胜后,尚有没有无余力发动进一步攻击,而没有人认为会遭到大的失败。
如果说反对意见也起到一点作用的话,那就是使这次作战使中华军拼尽了所有库存,紧张的兰黎明认识到突出部作战的重要性,而他也清楚一旦失败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既然现在突袭的时机以错过,很自然的,他决定把攻势的准备直到逼死后勤部门为止。
于是,突出部作战没有被推迟到6月。
在这次攻势中,中华军投入的兵力,在西伯利亚突出部的北部,是张救国中将的装甲集群,共有6个装甲旅,共有1590辆坦克,424门自行火炮。
除此之外,拥有2个装甲旅的预备队。
在突出部中部,中华军投入了3个装甲旅,他们在这个攻势中,将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是保持突出部南北的中华
军间的联系。
在突出部南方的中亚方向,中华军投入了10个装甲旅。
张勇中将指挥的3个装甲旅,共有550辆坦克和166门自行火炮。
雷鸣中将指挥的6个装甲旅作为主要的突击方向,共有坦克1390辆,自行火炮和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1040门。
以中华军所拥有的实力看,并不奇怪,中华军上上下下都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而这时,苏联一方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这里要先谈谈为中华军所非常欣赏的苏军将领瓦杜丁大将,在第二次突出部战役结束后,瓦杜丁大将担当了一个类似于苏军前线的救火队员的角色。
1949年6月,苏军乌拉尔方面军毁灭后,又是他去收拾残局,他的名望在1949年8月于叶卡捷琳堡城下挡住中华军的进攻而达到顶点,接着,他的军队被中华军包围在欧亚交界地区,而斯大林命令他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
作为一个军人,他应该服从命令,同样作为一个军人,他也深知投降的耻辱,但他也明白战争到了这个阶段,军人们再怎样付出牺牲的代价,都已经毫无意义了,于是他作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他下令他的部队就地解散,官兵们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战斗,进行突围或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承当。
他的这个命令也许使数以万记的苏联官兵们免于在战争最后几天中丧生,当部下问到他本人的打算时,此时的瓦杜**帅只是平静的说:“一个苏联元帅是不应该做俘虏的。”
在交代完后事后,瓦杜**帅一个人走进了一座森林,在那里他把一发手枪子弹打进了自己的头部。
1948年10月16日,正在莫斯科的苏联元帅朱可夫接到了斯大林的电话,在电话中,斯大林下令取消计划中的对新西伯利亚的解围战役:“我们需要你去科夫一次。”
两天后,朱可夫元帅抵达乌拉尔方面军总部,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他所能做的只是把尽可能多的部队调到中华军进攻方向,以阻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泥泞季节来临后,前线沉寂了下来,而苏联方面也开始思考中华军下一步的行动,显而易见,这个欧亚交界处700公里宽度的突出部是中华军最理想的目标。
从4月初起,苏军高级将领们对如何应因中华军的计划展开了一场争论,斯大林和乌拉尔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倾向于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以打乱中华军的进攻准备并夺回在3月份失去的战略主动权。
而朱可夫元帅、瓦西列夫斯基元帅和安东诺夫大将则认为苏军应先保持防御状态,以坚强的防御消耗掉中华军进攻能量,摧毁其装甲兵力,然后再发动自己的战略进攻。
在4月2日,苏军总参谋部发布的命令反映了这个争论,它一方面要求在泥泞季节中,各部应加强防御工事,尤其是反坦克工事的建筑,应在德军可能的进攻方向聚集预备队,并加强对部队的训练。
另一方面它也强调让各个部队加强进攻的准备。
4月3日,朱可夫元帅下令两个方面军和各级情报机关加强对中华军下一步行动的侦查
。
根据这个命令,从苏军两个方面军的侦察部队到苏联在海外的谍报网都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4月8日,朱可夫元帅首先向最高统帅部提供了他的保告,他预计中华军将首先前出突出部,然后包围在突出部北部的苏军,最后发动向叶卡捷琳堡的进攻。
最后,他写到:“我不认为有必要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我们应首先以坚强的防御消耗中华军的力量,尤其是摧毁他们的坦克,然后,我们可以预备队发动发动全面反攻,以摧毁中华军的主力。”
接着于4月10日和12日,苏乌拉尔方面军参谋长马里宁中将和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分别向最高统帅部送交了他们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们都预计中华军下一步的攻势会指向突出部,其可能的发动日期为5月中旬。在其他方向,中华军不大可能在近期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他们要求最高统帅部尽快在受威胁的战线后方建立一支强大的预备队。
4月12日,在莫斯科,斯大林召见了朱可夫元帅、瓦西列夫斯基元帅和安东诺夫大将,在这次会议中,斯大林最终被说服,决定采纳朱可夫元帅的计划。
于是,从这时开始,苏军在欧亚突出部转入了以防御为主的准备工作。
从中华军建立那天起,中华军的结构几乎没有变化,尤其在其机械化部队上,以叶奋韬为首的中华军的精英,根据他们的后世经验和对未来战争的思考,发展出了当时被称为四维作战的理论,这个理论要求把情报分析,信息战,机械化部队,全方位炮兵和全天候空军在战争中密切配合。
而在陆地进攻中,首先应由机械化步兵在炮兵、工兵和独立的配属部队的支援下,在敌军的防线上打开突破口,然后投入第一线机械化部队以扩大突破口并对敌人进行浅纵深分割、包围,最后投入第二线机械化部队,它们将通过突破口对敌人进行长距离、大纵深的追击和包围。
但由于兵员数量的限制,有的时候造成无法扩大战果,因为那时的敌人数量巨大。
与此同时,空军将和突破的机械化部队保持密切协同,对敌人后方目标进行大规模轰炸,并辅之于空降兵的突袭,整个战争将着眼于运动战,而不是一,二战时流行的堑壕战和阵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