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欧亚分离计划三

  乌拉尔会战是1950年苏联与中华军在苏联乌拉尔山脉的交通枢纽乌拉尔城市附近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斯大林本人在给当时苏军将领的一次讲话中中所说的:“这次对中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此次会战的结果
  。”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军在乌拉尔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中华军最终将苏联赶回欧洲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苏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接近崩溃,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苏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真正使苏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苏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斯大林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在1950年2月至1950年8月的乌拉尔山脉东北侧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稳住战线,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中苏战场发动大规模攻势。
  由于中华军中亚方面的部队在哈萨克大草原上虎踞,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于是,斯大林决定力图通过乌拉尔这个最后的苏联亚洲部分的城市创造一个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样的奇迹,进而获得未来反击的桥头堡。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苏军统帅部从1950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胜利的作战计划。
  同年7月,苏军在乌拉尔城市地区的南北两侧,共集结了7个坦克集团军、18个集团军,其中4个近卫集团军,配有3600多辆坦克、3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120余万人。
  此外,苏军陆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苏联最为先进的武器—t-54-3式坦克和isu-152式强击火炮。
  t-54-3型坦克改进了t-54-1型坦克装有100mm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20mm,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中华军的t-10坦克相比,苏军坦克被苏军认为与中华军坦克旗鼓相当。
  苏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进攻。
  在战区南线,苏军以6个集团军的兵力,在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元帅的指挥下,由西向东进攻
  。
  在北线,阿法纳西-帕夫兰季耶维奇-别洛鲍罗多夫元帅指挥7个集团军的兵力,由西向东南进攻。
  此外,苏军还准备了5个集团军为战略预备部队。
  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乌拉尔城以东300公里处会合,完成对当面中华军的合围。
  面对苏军的强大兵力,中华军决定以牙还牙。
  中华军的战略部署是:
  由雷鸣上将率领的第20,21,22,23装甲旅共4个装甲旅迎击北线苏军。
  由张勇上将率领的第16,17,18,19装甲旅共4个装甲旅迎击南线苏军。
  以盛建文上将指挥的第24,25,26,27装甲旅为战略预备队。
  实际上,苏军最后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56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迫击炮,3130架飞机,其中一半是新型的喷气式mig-17战斗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2001年,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0年前的战斗进行了描述:
  7月20日凌晨,中华军第16装甲旅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阴暗的天气中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54-3坦克和t-34-85坦克,分成40至50辆一组铺天盖地向中华军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
  见此情景,前沿中华军立即投入了战斗,但现在没有办法由空军解决战斗,做好梯次准备撤退的中华军各个装甲旅得到了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条件下拼死一战的命令。
  顿时,火炮炮弹、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
  战斗一开始,苏军t-54-3型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54-3坦克的100mm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中华军坦克
  。
  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中华军155mm牵引火炮,105mm自行火炮和t-10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
  事实上,20日的战斗后,苏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中华军的几个牵引炮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苏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斯大林本人。
  1950年下半年,中苏大战进入了关键的阶段。
  7月18日开始,就在中苏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叶卡捷琳堡被中华军第3装甲旅首先攻入城内。
  接到这个消息后,斯大林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中苏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伏尔加河做准备。
  苏军前线指挥官朱可夫元帅对斯大林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只要坚持,苏军将有可能包围最终守住战略要地乌拉尔山山脉。
  然而,刚愎自用的斯大林并没有打算采用朱可夫元帅的建议,而是坚持苏军撤退,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斯大林丧失了继续同中华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
  但坚强的朱可夫元帅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明交战不可避免,部队已经在交战中。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苏联在中苏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
  历时170余天的乌拉尔会战最终于1950年10月23日以中华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场会战后,中华军完全掌握了军事战略和谈判的主动权。
  叶奋韬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我军在乌拉尔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从此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