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催化剂战役
战争一旦发动总要有有个结束或者说需要一个理由来结束,实际上,双方谁也没有彻底消灭对方的实力。以叶奋韬为首的中华军也明白,四年的战争是该结束了,等到乌拉尔联邦真正起来以后才会有战胜苏联的把握,消化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从事后看的乌拉尔最后的大战也是促成双方早点结束战争的催化剂。
早在1952年,随着战场形势日益恶化,苏联军事指挥官们对斯大林的领导能力完全失去了信心,他的过度乐观和拒绝接受现实使得高级军官们陷入绝望之中,他们无法说服斯大林改变其战略上的严重错误。
当中华军和乌拉尔联邦的盟军大兵压境时,斯大林又制定了一项计划,希望以此改变即将失败的命运。
他认为,向自己以前曾经最初取得过辉煌国内胜利的地段发起进攻,可以使苏军赢得这场战争,这个地段就是--察里津,也就是乌拉尔城。
尽管苏军已经陷入了十分可怕的境地,但是斯大林对此视而不见,仍然坚信最终的胜利必将是属于他的,看到防御战取胜已经无望,他决定铤而走险,将目光转向进攻。
1952年4月19日,斯大林首次提到将于现在发起一次进攻的想法和准备,他向几个值得信任的军事顾问解释说,他准备把进攻时间定在11月份,因为那时的天气状况十分恶劣,中华军空军的空袭行动将受到严重限制,无法对地面部队实施有效的支援。
两星期之后,他就把朱可夫元帅召到他的大本营,让他继续担任战线总司令。
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朱可夫元帅曾经准确判断了形势,也不是承认了对他的解职是不公正的,斯大林其实非常讨厌朱可夫元帅,因为他是苏联军官团的代表,在自己面前总是趾高气扬,另外,据说朱可夫元帅曾在私下谈话时把他称作--只是一个上校,这对他具有明显的轻蔑之意,虽然不喜欢朱可夫元帅,但斯大林还是重新起用了他,因为他知道,大多数苏军士兵对这位60岁的德高望重的陆军元帅充满了崇敬,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
另外,斯大林也希望通过对朱可夫元帅的任命来迷惑中华军,他认为,中华军可能以为朱可夫元帅会按战争的规则行事,在局势对苏军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决不会采取进攻行动。
我们现在面对的所谓联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联盟,鱼龙混杂、各怀鬼胎,直到今天,这些敌人在未来的奋斗目标方面仍然矛盾重重……只要我们稍微加强一下攻势,这个面似强大的统一战线就会土崩瓦解,这是斯大林在高级军官会议上的讲话由此可见,朱可夫元帅只是斯大林利用的一个工具而已:斯大林没有向朱可夫元帅透露他的进攻计划,只是简单告诉了这位刚刚接任的前线总司令,他的任务是在叶卡捷琳堡陷落以前,尽可能地在正面进行防御,与中华军打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防御战。
为了使欺骗计划更加天衣无缝,他又告诉朱可夫元帅,鉴于当前兵力不足,发动进攻是不可靠的,于是,朱可夫元帅带着喜悦离开了会场,但他刚刚离开,斯大林就开始制定进攻计划。
对朱可夫元帅有名无实的任命很难改变苏军前线的命运,他的参谋长法捷耶夫上将不得不告诉这位归来的陆军元帅说,苏军阵地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危险。
法捷耶夫上将后来谈道,如果中华军的快速装甲攻击群向苏军前线任何一个地点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灾难早就降临了,实际上,前线一词用在这里都有点勉强,因为在整个苏军防线上有许多缺口。
另外,苏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限止中华军渡过叶尼塞河,在叶尼塞河的众多大桥中,没有一座大桥安装了爆破装置。直到1952年10月中旬,这个具有潜在致命性的失误也没有得到纠正。
此时,苏军战斗力薄弱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朱可夫元帅重新接管前线司令部时,在前线只有1000多辆可以参战的坦克,与之相比,中华军及其乌拉尔联邦的部队拥有3000多辆坦克。
虽然苏军拥有13个集团军,但其中的12个集团军已经没有完整的参战能力,另外的14个后备集团军的作战能力也非常有限,作为正规的战斗部队,他们对实现作战意图和作战目标已经无法发挥任何实质作用。
如果苏军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这些不利因素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他们的空军力量也十分可怜,中华军战斗机的连续空战加上战场对空军的需求,使得苏联空军与中乌盟军在数最上的比例为1:15。
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认为苏军已经在失败的边缘上摇摇欲坠,毕竟,斯大林还有其他在东欧的两百万精锐部队。
斯大林认为,由于上帝的保佑,他逃过了数次密谋暗杀的劫难,这种想法使他信心大振,根本不考虑战争的惨重损失,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积极因素方面。
首先,国内的局势令他非常放心,几次密谋暗杀事件并没有引起国内政局动荡。
另外,苏联内务部对密谋者以及任何与这件事沾边的人的残酷镇压使他相信,反叛活动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在斯大林的战争努力没有因公众反对而遭到削弱的情况下,他宣布了一个事实:在他手下还有将近1000万全副武装的部队,其中绝大部分(大约700万)是陆军,另外,苏联还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前往前线作战的人力资源并没有衰竭。
斯大林还认为,虽然苏联已经经历了连续两年多的战争,但它的军工企业并没有瘫痪,仍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用物资,通过转移疏散工厂、增加劳动时间、大量使用苦力、疯狂减少民用消费品产量,苏联工业创造了不凡的产值。
事实确实如此,苏联的工业产值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到了1952年夏季,作战飞机、武器和弹药的产量都创造了历史记录,这些因素说明,斯大林对挽救败局充满了希望。
斯大林非常自信能够获得3000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但最终的实际数量远远少于他的估计,因为这种飞机要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从而延误了服役时间。
事实上,斯大林没有理由像他想像中的那么乐观,虽然,苏军可以继续征募新兵,但这些人不可能形成有战斗力的部队,征募的年龄被提高至60岁,那些曾因身体原因而不适合服役的人也被允许加入到部队中来。
后备役人员实际上是由那些曾在部队服役,后来因残疾或者各种原因而退出现役的人组成。
另外,前线来自海军和空军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都是被临时重新组合起来的,这说明,前线部队上虽然有着许多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战士,但他们对地面战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