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斯大林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中华军的空中进攻有减弱之势,但这只是一个误导而已,苏军的防空需求使其将飞机制造的重点严重偏向战斗机,虽然轰炸机仍在生产,但苏联空军的力量构成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缺少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空中打击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华军的空袭行动对地面作战的支援力度不断增强的条件下,苏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由于缺少空中支援而变得更加艰难。
  虽然分散的军工企业状况良好,但是,由于中华军对交通设施的轰炸,大件的军品很难运抵计划中的使用部队。
  就作战飞机而言,数量固然越来越多,但是苏联空军缺少驾驶它们的飞行员,虽然苏军可以招募志愿者来接替那些死去的飞行员,但是那些新来的飞行员缺少经验,许多人还没完成飞行任务就被敌人战机逐出天空。
  斯大林对喷气动力飞机,特别是米格-15飞机充满了希望,但令他遗憾的是,这种飞机的服役时间被不断拖延。没有人敢告诉斯大林,与历经测试的活塞式发动机战斗机相比,使用最新技术建造的喷气式飞机的性能很不可靠。
  斯大林拒绝接受全部的现实,因为他认为苏联面临的问题是缺少时间:苏联需要喷气式飞机投入现役的时间,需要大批武器装备前线部队的时间,需要后备役部队投入现役的时间。
  对于苏军而言,乌拉尔山脉战场的时间更为紧迫,因为,在东德和东欧国家的巨大投入使得英美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苏联境内任何一个地方构成威胁,这样一来,苏军就可以积蓄力量,卷土重来。
  远在1500公里以外的苏联本土很难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英美在西德也很安静,斯大林希认为,他在那里有的是时间。然而,乌拉尔山脉一线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1952年,两个德国边境上的原来防御工事看起来破旧不堪但现在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西方国家的联军要想从此通过,仍然颇费周折。
  在乌拉尔山脉一线,中华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巴库区构成威胁,斯大林痛苦地意识到,失去巴库区的石油将对苏联造成致命性打击,因而需要在此重新创造一个奇迹。
  但是,对于中华军和乌拉尔联邦组成的盟军而言,瘫痪巴库油田区绝非易事,所有人都知道这必须突破苏联巴库所谓的东墙--土库曼巴希。
  对于中华军而言,东墙防线虽然并非坚不可摧,但其间布满了水泥掩体和铁丝网,地形也非常复杂,十分不利于作战,这也使得斯大林更有理由认为,赢得时间是有可能的,但是,困难在于时间本身并不能作为赢得战争的手段。
  斯大林可能已经陷入种种错觉之中,他并没有意识到,中华军不会让苏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们压倒性的武器优势和卓有成效的作战能力使他们能够一步一步地消灭苏军。
  斯大林意识到,要想赢得时间,就必须主动发起一场进攻。
  他认为,这场进攻必须能对中华军造成致命一击;必须能够在形势对苏军不利的条件下彻底扭转战局,为苏联带来和平,从而确保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帝国不至于在成立几十年后就走向灭亡,在斯大林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新发起攻势作战,尽管他的将军们不愿看到这一切的发生。
  由于主要的坦克生产基地--车里雅宾斯克的陷落,现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家军工厂正在建造新的主战坦克和大炮,苏联充分利用捷克的生产基地为其军队服务,他们认为即使这样也未能支撑苏军取得最后的胜利。
  要对中华军发起一次致命性打击则需要许多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斯大林眼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使他认为战场将为苏军带来惊人的胜利。
  他发现当前与他抗衡的联盟是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个联盟:
  首先,这个联盟由中华军主宰,而随着乌拉尔联邦的逐步建立,双方存在着直接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美国,英国和中华军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前者希望看到苏联彻底衰落,而中华军则在想方设法使以他为代表的华夏联邦世界大国的地位。
  再次,以中华军为首的联盟希望看到乌拉尔联邦尽快建立,因此将中华军和乌拉尔联邦的联盟看作比英美两国更为明确的敌人。
  斯大林声称,他所面对的联盟只是一个纸老虎,只需要通过一次致命性打击就完全可以将其撕碎。
  他认为,西方盟国将会明哲保身,确保自己的和平,从而使苏联能够将所有的精力用于消弱中华军,这种结果肯定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欢迎。
  斯大林的估计没有看清联盟的本质,虽然美英和中华军之间存在诸多的不信任,中乌之间的不信任程度也在加深,但与他们肢解苏联的决心相比,他们之间的矛盾几乎不值一提。
  当谈到斯大林政权令人不舒服的性质时,吴曼斯基说,只要有不同的民族愿意加入到盟军中来并继续向苏军开战,他就愿意向这些人伸出友爱之手,这些盟军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通过时间来解决的,斯大林简单的判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正是这个简单的判断使他产生了在乌拉尔山脉发动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的想法。
  到了8月底,他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必须面对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