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唯一的优势
秋雾行动计划工作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如何将参战部队部署到各自战区。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中华军的进攻严重阻碍了苏军的准备工作,参战部队必须快速运抵战场。
事实上,虽然苏联的铁路系统有能力担当此项重任,但运输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人员、坦克、火炮以及相关的支援设备必须从各地运抵集结地区,从此可以看出当时苏军力量多么分散。
多数情况下,一些参战部队要从前线上撤退下来重新休整,然后才被运往集结区,所有这一切都要依靠苏联铁路网络,这就要求它在管理和运行上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苏军将铁路系统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自有其中的道理,苏联盛产原煤,它在19世纪末的工业化进程中修建了大量铁路。苏联的铁路已被纳入军事体系,尤其是许多铁路是在总参谋部的指导下为满足军事需求、而非民事需求而修建的,运行效率非常高。
虽然中乌盟军的轰炸致使苏联的车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但以苏联国家铁路部门的规模和实力,这些损失很快就得到了弥补。
然而,苏联人虽然可以控制其铁路运输,但无法阻止中乌盟军对其铁路设施的日益猛烈的轰炸,幸运的是,中乌盟军并没有将铁路作为其优先轰炸的目标。
在轰炸目标上,中华军的陆军和轰炸机部队领导人一直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中华军空军总司令伍思想上将认为,轰炸苏联重要城市将彻底摧毁苏军的战斗能力。
而中华军陆军总司令王胜强上将则认为,轰炸苏联的油料基地和物资供给设施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因此,苏联的运输系统一直没有被当作优先轰炸的重要目标。
直到1952年中旬,王胜强上将才决定,如果轰炸机部队司令官们再不以轰炸苏联运输目标为主要任务,他就将辞职。
在当时,这一威胁非常奏效,这是因为空军部队指挥官们认为,如果让中华军的决策层在自己和这位陆军最高司令之间做出选择,他们肯定会选择后者。
虽然伍思想上将直到停战那天仍然对轰炸运输设施的价值充满疑惑,他还是被迫将其列入优先轰炸的目标之中,但他仍然不认为油料基地和物资供给设施是最重要的轰炸目标。
从轰炸的优先顺序上讲,铁路与弹药库和机动车辆生产基地相比,重要性确实要稍逊一筹,但在巨大的压力下,中华军的空军被迫将铁路放在优先轰炸目标,和油料和军事供给设施并列。
这样一来,苏军在铁路运输方面就没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能够在秋雾行动战役开始之前将66个师的兵力运往前线,中乌盟军对这些运输行动进行了270多次空袭,但在时间上只给苏军造成两个星期的延误,许多部队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装备,极大地影响了在战争中作战能力的发挥,但空袭并没有阻止苏军到达各自的战区。
苏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付空袭的威胁:
迫使中华军的轰炸机飞行员从高空投弹,这样势必使精确度必然受到影响。所有火车配备了轻型高射火炮。
火车驾驶室配备了装甲,保护机组人员免遭中华军攻击机的机枪火力和机关炮弹片的袭击。
很显然,最后一个措施非常重要,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空袭不会给机车造成多大损伤,但机组人员可能会中弹身亡,毫无疑问,没有他们,火车是无法继续前进的。
但是,这些措施只是对付空袭的迫不得已的办法,主要的应对措施是设法将机车隐蔽起来,大多数火车选择夜晚或天气不利于飞机出动的时间里出行,为此,苏联当地火车站和气象部门紧密合作,根据天气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另外,乌拉尔地区的高原浓密的森林以及铁路线上的许多隧道都为苏军的运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掩护,苏军对运输行动的精心策划和控制使中乌盟军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打击,确保了人员和装备能够快速到达前线。
但这并不能够说明,苏军在运输行动中的灵活性使中乌盟军轰炸完全失去了作用,因为轰炸本身就是一种威胁,使得许多重要物资的运输受到拖延,进攻所需的油料和弹药量非常庞大,由于空袭造成的拖延和混乱,使得这些物资无法全部准确、及时地运抵战区。
此时,弹药储备量基本能够满足计划需要,但不容忽视的是,整个作战计划是建立在快速进攻的基础上的,一旦进攻受阻、战争拖延,弹药消耗量将会剧增,军需品就会出现严重匮乏。
燃料和润滑油也出现了类似问题,虽然12月10日以前,苏军已经筹集到了450万加仑的燃料和润滑油,但其中二分之一都存放在伏尔加河附近的临时仓库里,无法供部队随时使用。
从10月到12月15日,共有3000列火车运载部队和军需品抵达主要集结区,对于苏军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却使乌拉尔山脉乃至直到伏尔加河这一地区的铁路系统不堪重负,几乎陷入停顿。
12月11日,斯大林的参谋班子不得不命令预备队各部队从伏尔加河的河东岸登陆,这就意味着他们距离战区要比预想的远得多。
直到12月15日晚,最后一支参加首轮突击的部队还在往前线赶进,参加首轮进攻的苏军力量不足,缺乏装备、燃料、润滑油和弹药,他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