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只有一个人判断是正确的

  苏军在冬季的准备迹象显然是存在的,但发现迹象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并非易事,关于苏军在战线活动的第一个迹象来源于阿斯塔纳的中华军前线密码破译中心的情报。
  1953年9月18日,前线情报中心破译了关于苏军第5,6装甲集团军和其他一些苏军部队从前线撤退的情报,从截获信号到破译情报一直到上报情报,密码破译中心共花费9天时间。
  随后,中华军密码破译中心还陆续破译了有关苏军从前线撤退的一些详细情报,其中一份情报清楚表明,从10月中旬开始,新成立的第6装甲集团军群将成为苏军统帅部的前线战略预备队,由斯大林直接指挥。
  但是,中华军并没有对这些迹象做出准确预测,这就对下一步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密码破译中心从10月份已经陆续获取了苏军第6装甲集团军群的一些电文,但中华军情报官员们直到11月份才开始注意情报中心提供的这些情况。
  让中乌盟军将领们头痛的是,苏军是否会使用新组建的部队发起攻击,如果是的话,苏军将会从何处发起攻击。
  张救国上将认为,苏军会向北路军和南路军的结合部发起攻击,因为这里已经突破了苏军防线,正在向乌法河和萨马拉推进。
  姚水明与张救国上将的判断一致,此外,他还亲眼看到了情报部门破译的保加利亚代表与斯大林会谈后发回国内的电报,认为苏军会在11月份发起进攻。
  如果苏军按照斯大林制定的不切实际的时间表实施计划的话,姚水明坚信自己的判断不会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军情报部门才开始确信苏军正在寻求对中乌盟军发起某种攻击,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能够确定苏军的攻击地点。
  中乌盟军前线指挥部的所有人判断基本一致,他们认为一旦中华军越过乌法河,苏军将对这一地区发起大规模反击进攻,从种种迹象判断,苏联新出现的第6装甲集团军群将担任主攻任务,同时也有迹象显示苏联5个以上装甲集团军和至少10个步兵集团军也将参与进攻,虽然还有关于苏军备战的其他征候,但都不能与中乌盟军已经形成的判断相吻合。
  无论是阿斯塔纳的中华军密码破译中心,还是中乌盟军的航空侦察部队,都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对苏军的侦察工作。
  中乌盟军通过侦察发现,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和萨拉托夫地区的铁路运输特别繁忙,运输量大大超过了以前。
  此外,通过无线电技术侦察获悉:苏军的航空侦察与对乌法地区发起进攻所需的侦察航线并不一致,苏联空军已经接到了密切关注乌拉尔河与奥尔河渡口等3个地区的命令,在上述地区中,没有一个接近中华军预测的进攻位置。
  由此,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军会对以上地区感兴趣?但就在此时,中乌盟军仍然没有将苏军航空侦察的方向与苏军即将对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发起进攻的可能性联系起来。
  虽然中乌盟军并不能够对苏军的迹象给予充分解释,但在10月下旬,他们对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
  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中华军张盛建文上将所部的作战区域,里海整个东岸才是他们计划中的必经之路,因此,盛建文上将非常希望他的情报参谋能够提供整个里海东岸地区的全面情况。
  为此,盛建文将军的情报处长练乾明上校开始研究苏军在艾费尔南部地区的部署情况,但没过多久便忧心忡忡起来。
  11月24日,练乾明上校的报告引起了盛建文将军的高度警觉,他认为苏军正在向乌拉尔城方向集结。
  12月9日,练乾明上校向盛建文将军做了一次特殊的简要汇报,在汇报中告诉盛建文将军,苏军从前线至少撤回了3个集团军,其中许多是坦克和近卫部队,与此同时,苏军还从保加利亚抽调了3个近卫师前往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
  练乾明上校判断,苏军的部署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新组建的部队抵御中乌盟军的进攻,二是向中乌盟军发起进攻,虽然还不能明确判定苏军进攻地点,但很可能目标就在乌拉尔河流域附近。
  并非只有练乾明上校认为苏军会向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集结,这个战线正面的指挥官张勇上将也持有相同的看法,通过无线电截取的信号,张勇上将得到报告,情报部门发现苏军正在征募会说当地少数民族的战士组建一支特殊部队,他认为苏军此举的真实企图是在发起一次大规模攻击之前建立一支深入敌后的破坏小分队。
  基于这种情况,张勇上将判定,垂死挣扎的苏军将会发起一次突击行动,于是他指示他的参谋班子撰写了一份题为再一次评估的情报来陈述自己的判断。
  这是一份特别引起争议的文件,后来张勇上将声称,自己在文件中向指挥官们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证明苏军很快将会对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发起攻击。
  实际上,张勇上将在文件中提到的是,苏军将会发起进攻,对于进攻地点的判定则是在阿克劳和阿特托比之间,后来与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联系了起来。
  张勇上将12月14日递交了这份情报文件,随着此后几天情况的变化,对于苏军的进攻地点,他开始改变自己的判断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