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最后一战开始

  12月14日,中华军南路的第18装甲旅前线作战第201机步营报告,据一名可靠的阿斯太族妇女反映,苏军正在向乌拉尔城一带地区集结,在中华军南路军当晚召开的情况分析会上,张勇上将戏剧般地断言:苏军将会在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地区发起攻击。
  他的言论打破了会场的宁静,但他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对自己的判断作进一步的证实。
  会议结束后,张勇上将前往阿拉木图逗留了5天,他已经整整6个月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了。
  许多人认为,张勇上将自1953年开战以来一直没有休息过,因此才提出了这样一份杞人忧天的情报研究报告,不管情况是否如此,张勇上将确实需要短暂的休息。
  在中乌盟军南路军前线司令部,盛建文上将对阿斯塔纳破译的苏军电文感到非常吃惊,电文显示,苏联空军已经接到了对乌拉尔河渡口进行侦察的命令。
  盛建文上将立即指派司令部情报处长廉家声少将前往阿斯塔纳就这份情报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详细了解,但廉家声少将并没有挖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情况。
  与乌拉尔联邦的地形专家拉尔夫-英格索尔中校的讨论进一步加深了盛建文上将的顾虑,英格索尔中校一直在研究南路军战斗地区的铁路运输,他认为苏军事实上正在向该地区集结兵力,苏军首先临时撤退2个师的兵力,然后再调动3个新编师前来填补空缺,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易地在中乌盟军眼皮底下多隐藏一个师的兵力。
  盛建文上将对此深信不疑,他向王胜强将军进行了汇报,即苏军正在乌拉尔城地区集结兵力。
  在此情况下,王胜强将军向中华军总参谋部请求紧急调派大本营的一个装甲旅作为南路军的预备队,结果遭到拒绝,虽然兰黎明总参谋长对王胜强将军的考虑表示赞同,但是他更需要用一个装甲旅去加强北路军的力量,因为北路军的中路需要支援的进攻行动。
  盛建文上将对乌拉尔城地区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在他的眼中,苏军对乌法及其附近地区的威胁还是第一位的,因为苏军装甲部队此时已经部署到了科隆附近地区。
  盛建文上将对张勇上将的情况研究报告同样也很关心,他认为其中的一些推测还是占得住脚的,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其他战线的苏军部队前往这一地区的情报,这一点很有说服力,只是张勇上将在报告中的表现过于悲观。
  盛建文上将认为,应当对当前情况进行客观、适度的分析,于是开始着手起草一份较为客观的评估报告,因为南路军的情况分析报告在过去一直被认为在语气上枯燥乏味,他担心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于是邀请英格索尔中校来参与起草这份文件。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因为英格索尔中校曾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毫无疑问,最终出炉的情报文件——第18号总结的可读性作常强,英格索尔中校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这份研究报告的乐观主义基调。
  这份研究报告的最终结论是,苏军将会在伏尔加河以东地区全面溃败,而且将会迅速溃败。
  与此同时,在中华军总参谋部,兰黎明总参谋长也在分享着一种乐观的喜悦感,他认为苏军第6装甲集团军群调动可能是围魏救赵,乌拉尔河流域可能是苏联第6装甲集团军群的攻击目标,不过,他还是坚信乌法及其附近地区才是苏军最终的攻击目标。
  所以说,尽管从9月开始,中乌盟军就已经接触到了苏军可能会选择南路作为攻击目标的信息,但中乌盟军情报人员一直无法充分地将各种征兆联系起来进行正确分析。
  中华军另一个南路指挥官雷鸣上将和对于自己的几个装甲旅的都属位置很不满意,因为各个装甲旅的战线拉得太长,在盛建文将军视察部队时,雷鸣上将向他提出抱怨,得到了盛建文将军的理解。
  虽然雷鸣上将充分说明了这种部署的弊端,但并没有能够说服盛建文上将对他的南路军的部队给予适度的支援,在会谈中,两位将军就前线局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盛建文上将认为,苏军不可能对乌拉尔城一线发起直线攻击,因为这种攻击行动不足以扭转战局,换句话说,盛建文上将对这种攻击行动的战略意义表示质疑。
  在对相关的军事地图和情况分析报告进行仔细研究之后,两人就苏军在这一方向不会发起大规模的攻击基本达成共识。
  但是,雷鸣上将的头脑中始终无法排除苏军将会发起攻击的阴影,按照他与盛建文上将达成的共识,雷鸣上将同意如果苏军发起大规模进攻,他将后退至乌拉尔河东岸,阻击苏军推进的速度。
  与此同时,盛建文上将将命令其他部队对苏军侧翼发起攻击,并呼叫空军的强力支援,需要再次提到的是,两位将军达成的共识是:苏军不会发起进攻。
  从以上情况看,虽然中乌盟军已经掌握了苏军即将对乌拉尔城--奥尔斯克发起攻击的证据,但最后还是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试问,中乌盟军情报部门为什么会如此失误呢?
  中乌盟军未能准确判定苏军会对他们在这一地区发起大规模攻击有着诸多原因,虽然苏军成功实施了欺骗计划,同时采取了全面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如果中乌盟军能够客观分析问题,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
  中乌盟军的判断失误源于一系列错误的假设,而这些假设之间看起来又有很强的逻辑性。
  过分自信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中乌盟军整体赢得了战场主动权的背景下,中乌盟军情报参谋们倾向于认为苏军在中亚和西伯利亚,也就是说苏军在伏尔加河以东所有地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认识的主导下,中乌盟军情报分析人员认为苏军不可能发起大规模的攻击行动,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判断。
  与此同时,苏军前线总司令朱可夫元帅的重新任命,进一步使中乌盟军情报分析人员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因为中乌盟军很熟悉他的作战风格,这位老帅向来以理智沉稳出名,不会选择在部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情况下冒险发起攻击。
  但是,如果中乌盟军能够正确地分析这样一种情况,即苏联第6装甲集团军群此时已经担任了苏军统帅部在这一地区的战略预备队,并划归斯大林直接指挥,也许就不会轻易地坚持苏军不会发起攻击的推断。
  因为,虽然朱可夫元帅也许没有发起这样大规模攻击的胆略,但一直有着顽强性格的斯大林却可能冒险发起进攻。
  在相信苏军不会发起大规模攻击的情况下,中乌盟军误认为伏尔加河及其附近广大地区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之所以日益繁忙,是因为朱可夫元帅正在频繁地调动预备队,为抵御中乌盟军的进攻做准备。
  此外,中乌盟军无线电侦察还截获了苏军军官谈论油料短缺的内容,更加促使中乌盟军情报分析人员认为苏军没有能力立即发起进攻。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苏军谈论油料短缺恰恰说明他们为了准备进攻而在准备油料,苏军指挥官所抱怨的油料短缺很可能指的是储备油料,或者因为想得到更多的油料,所以才会抱怨。
  中乌盟军情报机构的失误发人深思。
  首先,他们没有正确分析俄罗斯人的性格,忘记了狗急跳墙的古训,从而忽视了斯大林会采取极端措施的可能性。
  其次,中乌盟军情报部门一厢情愿地来分析对方,按照他们的想法,如果他们是苏军的话,将不会对乌拉尔城--奥尔斯克方向发起攻击,但这并不等于苏军不会这样去做。
  1953年12月16日凌晨,中乌盟军的想法被苏军的炮声击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