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土豆粉的诞生

  土豆和地瓜在八道河地区经过两次成熟期,现在除了预做种外,剩下的太多了,以这个地区的人口数量看,是吃不了的。
  张国安当然要走深加工的路子。
  地瓜浑身都宝,它可以在丘陵山地里种植,不争农田。
  它的叶子不仅人可以食用,还可以喂养所有的家畜,特别是猪和水牛。
  张国安对地瓜的处理比较简单,一部分洗净后用大锅蒸熟了,切片晾晒,那地瓜干留一部分后,剩下的直接卖给大宋!
  另一部分直接用手摇轮式切片机切成鲜片,晒干,留着用水力和风力石磨制加工成淀粉,或是做粉条,或是用来加工出酒精。
  土豆全用来加工成淀粉了。
  他们带的土豆是高淀粉含量的榆薯1号,生长期短,产量高。
  张国安设计的加工土豆淀粉的办法是老家的传统加工方法,先要洗涤和磨碎,这个用水量大约为原料的5倍,为此,他不得不事先上马了一个水泥池式的高五米的水塔,用畜力上水。
  这样,用陶管引下来的水才有冲击力。
  经过洗涤后,再送至磨碎机处理。使用的磨碎机是硬木桩锤击型的。
  经过磨碎后的马铃薯糊要进行筛分。
  他使用八人式的平摇筛,在筛分过程中还要加水洗涤,筛下物为淀粉乳,筛上渣子进行第二次筛分,回收部分淀粉,清洗后的淀粉渣子正好可作为家畜饲料。
  从筛分工段来的淀粉乳先在流槽内分离蛋白质等杂质,再在清洗槽内进行清洗。
  从流槽中分出带有淀粉的黄浆水送入流槽回收淀粉,再经清洗槽得到次淀粉,不能浪费。
  淀粉清洗后,含水分很高,必须用离心机脱水,这时,他借助传动齿轮。用畜力来当原动力,这样有利于控制速度。
  最后得到干淀粉,装桶贮备。
  整个加工过程,他领着工人们一步一步的加工。每一步都认真讲解。
  第二天开始加工时,他还是在现场,认真看着他们操作,结果还不错,他放心了。
  当他们积攒一批存货后。张国安决定教他们加工粉条,还有压制土豆粉的技术。
  今天,他们晚餐就要集体吃酸辣海鲜土豆粉,或是麻辣海鲜土豆粉,配上土豆饼。
  粉条和土豆粉加工起来都简单,不必细说了,只要和好了土豆淀粉,有畜力压制设备和漏网就可以了,整台设备都用不上金属。
  这一天晚上,所有吃食堂的人都吃到了宽条式的汤饼。但是张国安明令让他们统一叫土豆粉,不够了可以随时添加。
  当然考虑到接受能力,放的是小辣。
  张国安和安静两口子这一次没有在家吃,也去食堂了,因为这一次大宋劳工要是能接受这种吃食,那么才算彻底的成功。
  这一次,他们食堂的主管得到过通知,只在土豆饼里加了一点玉米粉,剩下的全是土豆产品。
  如果能欣然接受,那么。没有饥荒的担心了,对流求岛的发展来说,可能甩开粮食的隐患,大踏步走上第二个阶段。
  胡镇北铁匠一个人吃了三大碗。吃了十个土豆饼!大呼这汤饼好吃------一个小辣的程度,竟然能辣成满头大汗,热气腾腾的。
  张国安和安静一边吃,一边说笑着,他们的学校没有食堂,当年他们中午天天吃这个。那时是八块钱一份,现在应该到十块了吧?
  他们两个觉得这个味道不差的,关键是海鲜配料足够新鲜了,非常提味。
  这一顿晚饭,似乎人人都高兴。
  夫妻两个相对一笑,只要是能吃下,一切都好办了。
  对于辣椒面,张国安绝对是要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凭啥胡椒的价钱能让那些蕃商炒做成那样高,我的辣椒面就不成呢?!
  当然,他先有目的的放出小辣的品种,让那些蕃商们尝尝鲜,等着大家适应了,再推出中辣品种。
  那个回回商人也买了一些辣椒面走了,他认为可能是这里特有的香料。
  在蒲寿庚的棋盘园里,大家都听了那个回回商人的讲述。
  在海峡的对面,过了平湖岛后,向东南走,有一个叫八道河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小镇子,人口不到二万,竟然能出产这样多的物件,真是让人想不到。
  那里有林立的风车和水车,似乎所有人都在忙着劳作。
  他们的衣服很窄,可能是因为缺少棉布。
  他们那里建起了长长的水坝,在水流的冲击下,那水车转起来远比风车要快,他们用它带动巨大的石磨。
  那里有一处城堡,上面似乎有家丁。
  其实众多蕃商没有关心这些,而是关心他带回来的货物。
  那个回回商把货物单给大家看了,然后展示了样品。
  按照以前的规矩会再次让大家出钱购买的,多付出者多得到。
  蒲寿庚先来,他直接买下十木桶花露水,五瓷坛子的清凉油,五瓷坛子的甘油护脸膏。
  然后,他就笑看着大家出钱购买。
  大家都知道,蒲寿庚蕃首要这些货物,只是给自家用的。
  这时还剩下不少货物,大家彼此谦让着出钱认购了。
  因为所有的蕃商都听说过了,过十天再回去,他们还会供应------之所以没有在那里等待,还是怕大家着急。
  蒲寿庚捋着胡子,乐呵呵地说:“看来我等又寻到一处商源了------如果多购上一些,就可以和其它货物一些出海了。
  如此,看来有必要在他们那里建几个商站了------你们谁愿意去那里?”
  诸位蕃商没有抢着发言的,因为那里只是一个小镇子,而这里则是全世界闻名的光明之城。
  是的,这一时期,刺桐城的人口有255758户,一共大约1329940人,来泉经商或定居的外国人更是遍及亚非欧。
  在刺桐城里,你可以很容易遇见印度人、犹太人、法兰克人、意大利人、亚美尼亚人等,能听到100多种口音。
  那个流求大岛,不过只有一个小镇,人口不过两万。
  这时,一个叫雅布的意大利人站了出来,说:“尊敬的蕃首,我想我可以去那里------”
  蒲寿庚蕃首高兴了,这个意大利人才来半年,就能学会大宋话,很聪明的。(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