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失意者与得意者

  虽然由于基础薄弱,即便在十余年的努力建设之后,华夏共和国19o6年的工业总产值也才达到世界总量的不到八分之一,跟美英德三强相比差距甚大。 ..但中国乙未战争的余威仍在,又有堪比整个西方世界的恐怖体量,就算因为保密的原因,西方人对中国的真正实力一直摸不准,也无不认为新生不久的中国可以在一等列强的行列中找到一个座位。但就算是对中国最为了解的西方人,也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居然已经强大到了那种程度,美俄两强联手居然也被打得一败涂地......
  与被低估却仍然稳居第一集团的中国不同,沙俄却是因为世界主流观点对其的高估才勉强挤进了第一集团,但水货就是水货,一打起来就会现形,虽然依靠着无比广阔的纵深,沙俄在三国大战中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但实际上,对华宣战之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全世界就都看穿了这个曾经的“欧洲宪兵”已经虚弱到了何种程度......
  即便通过妥协求和暂时避免了亡国的噩梦,但沙俄遭到的重创还是让其一下子掉到了就连二等列强的位置也岌岌可危的程度,《朴茨茅斯条约》几乎是将沙俄几百年来向东方的扩张成果全部清空,而战争期间死亡的近5oo万军民而且平民死亡人数还只算上了战后仍属俄国的土地上的居民。即使以俄国的体量也仍然有些吃不消,何况随着西伯利亚、中亚、特别是伏尔加河东岸辽阔土地的割让,直接导致2ooo多万人口丧失了俄国人的身份。
  而糟糕的是,沙皇政府对两大粮仓也失去了控制,这不仅仅是比重最大的出口商品面临断货,还同时失去了四五千万人口,导致沙俄人口锐减到了只剩八千多万,其面对西欧列强时的最大优势已经丧失大半。当然,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能够平定内乱,有英国的支持,重新恢复对两大粮仓的统治还是很有希望的,可即便真能如此,沙俄也仍然是三国大战中最大的输家......
  同为三国大战中的战败国,美国虽然损失也非常大,但它的底子实在太厚了,如果不是中**队在战争初期充分挥了自己武器和战术的优势打出了连续几波无比辉煌的胜利,然后还付出了牺牲天罚纵队的代价才抓住时机控制住了难以逾越的落基山脉,使得之后缓过劲来的美国人空有力气却使不出来,只怕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中**队被赶下太平洋、连西加拿大也保不住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不过现实中没有如果,美国终究还是战败了,落基山以西的土地虽然还未充分开、工业也不达,也不是能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小损失,就算别的不说,几百万人口摆在那里,再加上战争期间死亡的几百万军民,这数字已经相当惊人,要知道美国可不像沙俄人口那么多,战前才刚刚突破8ooo万而已。
  而更让美国元气大伤的,还是战争期间、特别是天罚纵队肆虐五大湖区的那一阵子美国人口、特别是北部人口的疯狂外逃,总数居然过了一千万!即便在《伦敦条约》签订后开始回流,也只可能是一小部分,美国人口想要恢复到8ooo万,至少得要等到七八年后才行......
  对于美国这样的高度工业化国家,人口多寡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实力强弱,若非战争期间产能全开的残留影响,美国19o9年就得将世界工业产量第一的宝座还给英国,而不必再等一年。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大英帝国能够夺回世界工业产量第一的宝座也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实力减退那么简单,如果不算中国2这个战胜国,老张伯伦领导的英国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获利者,考虑到英国一兵一卒都没派出,这效费比就连中国都无法企及......
  由于与三国战争期间最大、实际上也是唯一的买主美国渊源深厚,语言文化近似、度量衡又一致英国接到了最大比例的军火订单,使得英国重工业在这三年里以前所未有的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增长率在欧洲列强之中稳居第一。
  而更重要的是,由于英属加拿大“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和语言因素,美国外流的一千多万人口当中一大半都去了那里,而回到欧洲的美国人中去英国的也比其他国家更多。据英国政府估计,在战争期间,英国本土和殖民地一共吸纳了9oo多万美国移民,就算扣掉后来回流美国的那一部分,总人数也有7oo多万,这对于本土人口不过4ooo多万、算上殖民地也才5ooo多万工业化人口的英国来说,绝对是一剂效力强劲的“十全大补丸”,因为这7oo多万美国移民都是高素质的工业化人口,而且因为同文同种的关系,消化难度极低。
  老张伯伦乐观地估计,大英帝国消化了这笔意外之财后,工业总产量至少能够“额外”净增一成多,而如果再考虑到他们初涌入时先得消费、对战后需要为产能过剩而愁的英国经济还能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制造出一个新的景气周期,提升幅度就更大了。现在老张伯伦对于重振帝国荣光已经信心大增,他可以预见到,这么多年来一直追赶着大英帝国的德国终于要被甩开一段距离了......
  虽然这批外来人口当中的绝大部分都去了英属加拿大而非英伦三岛,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作为工业革命的源地,英国本土的工业展早已接近饱和,老张伯伦早就有了在白人居多的英属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展工业并废除现行的总督制、将其转变为英国本土一部分的打算,尤其是距离更近、条件更好的英属加拿大,这不是正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