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1章 作战目的
《论持久战》在关于中国如何才能战胜日本这个问题,是这样描述的:
“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呢?”
“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记住,这是在所有持久战的理论中,第一次有人提出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提法。
而日本的最后失败,恰恰是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完成后的结果。
历史已经验证了伟人的预见性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而今天,周文就准备提前四年,向校长灌输中国必胜论和持久战的方略,增强这位校长的信心,同时让校长比历史上更早提前做好战争的准备。
“校长,卑职坚信,中日战争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中国。”
周文笔直站立在校长身前,掷地有声、斩钉截铁地说道。
同时,他的眼中透出自信和坚定的目光。
校长一听,没想到这小子毫不犹豫就说出这等自信满满的话。
要知道,之前他咨询过的那些幕僚,还有包括陈上将及蒋百里将军在内的军事专家,虽然每个人都声称中国必胜,但无不是沉吟思索半响,面露凝重之色,哪有眼前这个小子来得这么干脆和信心十足。
“哦,你说说你的看法,不要有顾虑,大胆的说。”
周文如此自信让校长也来了精神,但心里还有些怀疑,别这个小子就是只会说大话吧?
周文颔首应是,踩着一地的碎玻璃,就走到会客室沙发后面墙上挂着的地图前,指着地图说道:“校长,想必已经有很多军中前辈提出过,对日作战,我国的策略应该是层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周文指着中国地图北部区域说道:“中国北方的河北、山东、山西这三省必然是日军第一批攻击的目标。战争初期,日军战力犀锐,又有机械化的便利,而我北方的军队大多都是地方军阀部队,装备和训练都难以与日军正面相抗。”
“我集中在南方的中央军又距离太远,调遣不便,后勤供应线漫长,铁路公路随时都有被日军飞机炸毁的可能,不宜于我南军北调。因此,卑职认为,在河北和山东战场不能贸然跟日军展开决战,只能采用层层抵抗,逐步后退。”
“按照你的看法,北平和天津是不可能守得住喽?”同样站在地图前,面色凝重的校长插口问道。
“是的。”周文苦笑一声道。
“卑职看来,不但平津地区守不住,就是整个河北和山东都不可能守得住。原因就是日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海空军和机械化部队在北方地域优势太大。而彼辈几年来对中国屡战屡胜,日军官兵的信心和士气都膨胀到了极点。”
“加上日本军队的强悍和占据优势的各种装备,其在战争初期的进攻势头之猛,兵锋之锐利,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就凭着我国在北方的军队,如果要硬碰硬的死守,结果很可能是人地两失。”
“哼!守不住难道就不守了吗?你信不信?只要你的这种观点一旦被那些军阀知道,他们恐怕巴不得拔腿就跑,再演一次九一八事变。”校长冷哼一声道。
“校长,这就是卑职接下来要说的,守不住的打法。”
“从战略上来说,虽然日军来势汹涌,但是我军如果一开始就大步后撤,必然导致军心和士气的动摇,民心向背,社会动荡,甚至会影响到抗战全局。”
“所以卑职才提出层层抵抗,逐步后退的策略。但是,层层抵抗并不是以守住城池和国土为目的,而是以杀伤日军有生力量为战役目的。所有的防御战术和作战方式,都围绕如何杀敌,如何更多的杀敌为唯一目标。”
“通过这次长城抗战,卑职也了解到我国北方军队目前的战力和装备情况。虽说东北军的整体表现颇为不堪,但其中也不乏敢战之军。只要国家做通张少帅的工作,肯下功夫整顿和精简,东北军未使不能一用。”
“更何况我们还有29军和32军这种已经在抗日前线立下过功勋,又有对日作战经验的中坚力量。只要战役目的明确,官兵上下一致,必然会让日军付出惨重的代价。”
“我们要求也不要太高,以河北为例,如北平和天津此等大城市的防御战,以杀伤日军千人为目标,周边的各县和各要地,以杀伤百人甚至数十人为目标,只要达到目标,部队就可撤离到下一个防线据守。”
“包括山东和河南的部队,都可以采用这种战术,每支部队都划定各自的防御区域,设置前后纵深达数百公里的十几道防线,每道防线不要求坚守的时间,只要求杀敌的人数。每个防区设置督察队,负责防区内各部队战绩的清查和鉴别。”
“不论官兵,都以杀伤敌数为论功行赏的唯一标准。这样必然会调动基层官兵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大家就会集思广益,寻找更多的杀敌办法和创造出更多的有效战术。”
“校长,卑职认为,既然战争的爆发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日军在战争初期也肯定没有做好全面战争动员的准备。那么,他们初期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只能是现有的17个师团和少量的混成旅团。”
“再考虑到日军必须留守国内以防国内变动的二至三个师团,还有随时准备应对上海和其他中国沿海的兵力,日军进攻北方的兵力不会超过10个师团,也就是30万人左右。”
“如果日军在攻占我们河北和山东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县城,都要付出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人的伤亡,等他们到达山西和河南的时候,他们的兵力损失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