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入寺为尼时怀上了孩子?
李世民死后的武则天可算是处于人生中的最低谷时期,她本以为能跳槽到李治身边,可现实让她很失望,不过好在武则天没有因失望而放弃,相反已经成为尼姑的她选择了忍辱负重,而且利用寺庙这个与世无争的平台狠狠的为自己充电,当然,她从来没有停止对李治的关注,入寺两年后的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李治的孝服已满,武则天终于实现愿望再度入宫,让人惊讶的是入宫前的武则天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
唐代推崇佛学,全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佛学热潮,特别是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归国后,佛学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则天入寺时,玄奘法师已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佛学泰斗。在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影响下,在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下,武则天也热衷佛学。其实,她的母亲也是一个佛学迷,她自幼受过母亲的熏陶。入寺后,她发现这里的学习氛围更浓厚,学习方法更专业,儿时的兴趣爱好一下子被点燃了。
寂寥而落寞的日子需要打发,武则天决定利用这样的日子潜心学佛。这样既可以改善当前的精神状态,也可以提高佛学造诣,真可谓一举两得。
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竟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说明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勇敢、非常坚强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超级强大,特别是她的精神和意志,打不倒,摧不垮!
武则天有着深厚的佛学功底,入寺之前,她的佛学文化程度相当于大学本科,进入感业寺这所专业院校后,她决定先进修研究生,再冲刺一下博士学位。在她看来,事业和前程无法争取,但学历可以争取,她想通过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学历,来弥补事业和前程方面的遗憾。
就当是给人生来一次充电吧,反正艺多不压身,多学一些知识,总比整天在悲叹中老去要好得多。
因为有深厚的佛学功底,加上天资聪慧,武则天在钻研佛学上如鱼得水。她不仅融会贯通了佛学经典,还对玄奘法师的一系列佛学理论有深入研究,这为她执政后推行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理想不灭,伺机复出
随着佛学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武则天的胸怀越来越开阔,思想也越来越开窍。她不再把入寺当尼姑看作是命运的不公,也不再把理想和前程看作一塌糊涂。恰恰相反,她把这段经历看做是人生的潜伏期。她想,人这辈子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大事。潜伏的时候就得屈着,屈着的时候,也不要放弃理想与追求。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奋斗不息;只要奋斗不息,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想到这里,武则天心里就腾地燃起了一股希望之火,那希望由来已久,那就是回到宫廷工作,她想在那里实现人生理想,进而体现人生价值。
但一切都没有可能了,因为她已入寺为尼了,她不可能再回宫工作了。再说,李治这段时间音讯全无,他根本没有接她回宫的意思,甚至连来看她一眼的意思都没有。
但一切又不是绝对没有可能。因为经过12年的职场历练和这段时间的人生洗礼,武则天深深懂得:机会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创造出来的,只要善于创造并利用机会,理想就一定能实现。这既是武则天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高墙森森的寺院,不可能给武则天提供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她只好自己创造机会,她要把创造出来的机会利用在李治身上,这当然要在感情上做文章。
武则天对李治仍然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当然,她思念和期盼李治的终极目的是希望他到寺院来,把她接回宫。对此,她是望眼欲穿!
一定要让李治知道,她是多么的思念和期盼他。只有这样,李治才会动心,才会想起她,才会把她接回宫。于是,她就围绕如何思念和期盼李治这个命题大做文章。
武则天才智过人,很快就做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首题为《如意娘》的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此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在这首诗里,武则天把自己描写成了一个情痴和色盲,痴得憔悴支离,盲得看朱成碧。思念一个人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感动。写了情诗,还捎上一条石榴裙,顺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
有情人终相见
情诗写出来后,是要送给李治看的。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表明李治看到了这首诗,因为他去见武则天了。
李治即位后,在工作上一刻也不敢怠慢。正因为此,他才忽略了武则天。可看了武则天的那首诗(也许看到了那条石榴裙)后,他的心一下揪紧了:她是我深爱的女人啊,我怎么把她忘了呢?如今,她跌进了万丈深渊,我却无动于衷,真是该死!何况我对她曾有过承诺。她在那样的环境中,还这般思念我,真让我感到愧疚!
不能再让她受委屈了,一定要去看看她,把她接回宫!
李治刚刚作出这样的决定,就遭到了现实的无情抨击。因为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我们说过,他当初不敢把武则天留下来有三个原因,如今他不能立刻去见武则天,也有一个重要原因:父亲死了,作为儿子,他要守孝3年(唐代一般为27个月),在这3年期间,只有在父亲忌日这天,他才可以入寺进香,才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见到武则天。但仅有这样的机会还不够,前提条件是需要李治在父亲忌日这天,选择去武则天所在的感业寺进香。
尽管有这么多的前提条件,但李治最终还是到感业寺见了武则天,这足以说明他们在见面之前已互通信息。
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这天是李世民的周年忌日,也是武则天期盼已久的日子。这天,李治要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他约好了要和武则天见面。李治选择到感业寺为父亲进香的机会见武则天,是需要勇气的。因为皇家寺院林林总总,感业寺并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庙,如果李治必须要在这里为他进香的话,那就先得给朝臣们一个理由。
谁也不知李治是如何说服朝臣们的,但皇帝总不是白当的,某些时候,说话一定得管用!
总之,李治拍了板,他决定去感业寺。这次机会对于武则天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她又把这次机会看作救命稻草。只是,一年未见,李治变得风华更茂,她却变得憔悴不堪。忆往昔,两人是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哭泣声,随后便是无穷尽的相思倾诉。史书记载大抵如此:“忌日,上(李治)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这个场面是非常感人的。擦干眼泪之后,他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大家可以深入想象。
但需要提醒一下,想象也要有个尺度,因为李治这次给他父亲进香是组团来的。正事耽误不得。
李治能到寺院看望武则天,说明他并不是薄情寡义、言而无信之人。他的到来,给武则天带来了无限希望。在她看来,黑暗的日子即将结束了,她依稀感到,身后那座熟悉的城池,那个她劳作了十二年的皇宫,正在殷切地向她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