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吕子明
一并州统一,于刘风而言,并没有什么干系,因为地域原因,若非天子和朝廷在晋阳,并州和扬州几乎不会有往来。所以很干脆的,刘风另起一封私人信函,恭贺吕布一番,算是全了之前的情谊,并送上贺礼。相应的,也请吕布赞同自己新置庐陵郡的行为。
这种交换,对吕布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反正就算他不同意,各地诸侯新置郡县的也不少。就比如之前,刘表北归之后,又新置襄阳郡,下辖江陵北部以及自己拥有的南阳之地。刘风新置一郡愿意上报朝廷,愿意和他打招呼,绝对是给他面子,吕布又岂能不接受。
对于刘风来说,并州一统跟他关系不大,但对于吕布和陈宫等人来说就不一样了,这绝对是吕布势力的一大进步。
自从击杀董卓和西凉军决裂,吕布和他的并州集团一直处于四处流浪寄人篱下的状态,手上的并州狼骑也是逐渐消耗,实力日益削弱,以致其不得不强行征募,来扩充实力。就算当初趁乱脱离袁术,回到并州,日子也不怎么好过,直到夺取太原,才稳定下来,有了固定的兵员补充,才不虞被人消灭。后来陈宫来投,带来大量兵力、人力和物资,张扬也逐渐向吕布靠拢,吕布的日子才好过起来,但旋即,在陈宫的建议下,迎天子于晋阳,吞并杨奉等人的军队,占领河东,虽然看似壮大了实力,但掣肘也骤然增大。以吕布的强悍,并州军的能征善战,居然花费数年时间才统一了没什么强敌的并州,由此可见一斑。
吕布击败以张白骑为首的白波军,西河白波基本消失,只有残余力量隐匿起来,待机而出;这年的冬天,又率军将南下的鲜卑部族阻于并州之外,取得大胜,一时间吕布的威望大涨,在朝中的威严更重。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吕布,才有机会参与到天下的争夺中。
当然,也只是有机会而已,相比而言,并州实在太贫瘠了。或许并州狼骑、并州军骁勇善战,但其产出却不足养活太多的军队,只有河套地区粮食产量高一些,但却一直处于异族的威胁下。哪怕如今吕布初步击败南下的鲜卑一部,在未彻底击败鲜卑族之前,并州在北疆的压力都会很大。可以说,能顶着朝廷的掣肘和鲜卑的压力统一并州击败声势浩大的白波军,已经是吕布和陈宫等人超常发挥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理。
并州统一了,周围自然就有人不满意了,尤其是袁绍和刘备,包括孙坚也是如此。
刘备和袁绍不满,是因为对并州有觊觎之心。
原本袁绍的计划,是拥大河之地,向南以争天下,但却一直不顺利。先是出了个刘备以河间国为基地,逐步吞并了幽州,让他的计划破产,后来吕布又趁袁绍无暇顾及时进入了并州,而袁绍本身则是被青州黄巾挡了两年之久,才终于夺下青州。再回过头来,并州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一盘散沙的并州了。尤其是张燕的黑山军还在冀州活跃,不时出来攻略县城,袁绍在三郡交界地带,已经有两个县被玩家收复了,被压制多年的冀州玩家蠢蠢欲动。
幽州的刘备也是一样,在公孙度败走幽州几乎一统的前提下,刘备想要继续扩张,除却草原,就只能是冀州和并州。显然冀州的袁绍不好惹,相对而言,并州是个软柿子,但可惜,现在吕布统一了并州,再想像之前那样捡便宜已经不可能。就算刘备有实力出兵并州,也要小心袁绍随时出兵来犯。
同时,刘备麾下的玩家更是不容小觑,可以说大汉十三州里最强的。因为从一开始,刘备的起家就收到玩家的支持,后来无论是争夺幽州、抵挡冀州还是远征辽东,都有玩家的参与,因此立功而得到一座县城的就有两人,虽然都只是在偏远地带,而且也和异族接壤。虽然刘备已经意识到玩家过多对其控制幽州的危害,但他行的是仁道,不能像其他诸侯那样可以掀桌子,只能缓缓图之。
……
建安五年的大雪没能阻挡诸侯们炽热的心,刘表在逐步反攻南阳,和张济在新野一带厮杀不止,刘表眼见荆南离心,想要夺取南阳全郡以保存实力,张济的势力被压缩,更是不甘心,寸步不让,新野一带血流成河。
孙坚和曹操之间的战事也没有结束,虽然之前两人很有默契的各取豫州一郡,但这并不足以说明两人释怀,陈留作为曹操起家之地,兖州的一个大郡,曹操是绝不甘心放弃陈留的,孙坚自然也不会放弃到口的肉,虽然大战未有,但陈留境内,两军之间的摩擦却连续不断的发生,迟早是有一场大战。
建安六年终于到来,时间也走到了公元202年(游戏中),玩家依旧在积蓄力量,准备一鸣惊人,该发生的战事也在继续进行。刘风只想守着自己的地盘,但终究他的地盘还是要和别人一起共享。
半个庐江加上一个九江,扬州六郡,一个半都还在袁术手上。相比曹操、孙坚轻易夺取袁术一郡的作为,刘风的战绩就差远了。
这两个地方,成了刘风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若是有可能,刘风还想连广陵也夺下,完全把控长江下游地带。
所以他甚至希望现在孙坚和曹操缓和一下,再次联手打压袁术,自己也好趁机浑水摸鱼。
独自对上袁术,就算刘风现在已经不怵,但损失太大了。
这一年,诸葛亮已经21岁,依旧不知所踪,陆逊也有19了,早已离开学霸的学堂,成为刘风势力的一员小吏,过不了多久,刘风就会将其调到地方去历练,着重培养。
但今天,刘风所关注的对象,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在自己手下的陆逊,而是一个从战场上积功而升起来武将。
吕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