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四十九章吐蕃高原的重要性

  逻些城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个人穿着大食衣服的人出现在了城门口便被拦下,谁也不明白为何会有一个大食人来到高原之上的逻些。
  这里虽然是吐蕃的国都,但却并没有多少外族,甚至连汉人都没有,当初角厮罗为了稳定人心,并没有把逻些城中遗留下来的汉人给抓捕起来或是杀掉。
  相反而是让他们继续在逻些城中安居下来,不光如此还给了他们相当不错的保障,只需要多缴纳一些税收就好。
  在角厮罗看来,把这些汉人留在身边能有不错的好处,最少让世人觉得他是一个仁慈的赞普,并且战争是大宋最先挑起来的。
  但大食人的出现就显得有些怪异了,当然这个不可能是大食人,作为精明的商贾,大食人对方向和道路的了解远超吐蕃人。
  这个大食人便是仁钦桑波派往大宋的密谍,此时的他心中极为庆幸,居然能从那么多的宋军围剿之下突出重围,但此时的他也充满了恐惧,近百人的密谍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
  这在吐蕃人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当然他也带回了重要的消息,宋军确实在青海路集结,而且不是操演极有可能是一场对吐蕃的进攻!
  能得到这样的消息,已经是天大的不容易,于是这个名叫刚切的年轻人成为的吐蕃的英雄,他带着邪恶汉家王朝的消息历尽千难万险返回吐蕃,成为所有密谍中唯一一个把消息带回来的人。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欢欣鼓舞,在吐蕃人看来宋军再多也不怕,因为高原的天堑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
  即便是适应了青塘的气候又如何?越是往高原上走,这道无形的天堑越明显,宋人能在青塘游弋却不能深入吐蕃。
  对于高原,吐蕃人有着相当高的自信心,在他们看来,这是汉人不可跨越的屏障,即便是宋军有人能上得了高原,但大部分人都难以适应,战力必会大减。
  便是了解大宋的角厮罗和仁钦桑波两人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他们看来宋军来的越多越好,这样便能做大程度上的削弱宋军的兵力。
  三十万人的大军从青海路出征,必定会沿途散开,分为三路大军,每路十万人的大军还会继续分散开,成为更小的作战力量,这就是汉人的用兵之法。
  但三十万大军最大的问题不在别处,而是在于粮草供给之上,角厮罗在失去青塘之后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宋军追击不出百里便退回去了,其根本原因在角厮罗看来便是粮草补给跟不上。
  到了高原,灶火已经做不熟食物,饼子,馒头,包子,甚至是糙米饭都做不熟,宋军的粮草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自己用土地换取时间自然是明智的,眼瞧着宋军的战线被拉长,角厮罗甚至都能笑出来。
  只要宋军距离逻些城的脚步越近,那宋军的补给线便会变得越长,到时候派出骑兵袭击宋军的运粮车队,宋军在断了粮草的情况下能撑的了多久?
  即便是宋军派出一部分的战力保护运粮的车队,但长路漫漫,大军所需众多,岂能是保护得过来的?
  角厮罗的战术相当成功,他的想法也让赵祯有些难办,毕竟宋军的强大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才能发挥出来。
  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宋军的作用,也正事因为如此,赵祯才放弃从青海路用兵直逼逻些城的打算。
  要想消灭吐蕃,最基础的便是灭掉角厮罗政权,擒贼先擒王,这是汉家祖先毁灭一个文明的最好办法。
  吐蕃人在高原上生活的时间很长,但真正统治的时间却并不久远,大一统的时代甚至只有短短两百余年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是由多个高原民族组成的,这一点和汉家文明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汉家文明中汉人做为了主体,不断的同化和容纳其他外族,使得他们也变成了汉家百姓。
  而吐蕃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之间的隔阂与区别一目了然,互相之间没有归属感,甚至因为高原上资源的问题互相都有矛盾。
  角厮罗建立起的统一王朝使得这些人放下成见,合并在了一起,但这并不是赵祯想要的,纷乱的吐蕃反倒是有利于大宋的统一和管理。
  吐蕃人因为独特的原因无法大规模内迁,这是一件稍显麻烦的事情,只能把吐蕃人留在他们的高原上。
  而这样一来就要增加大宋的管理成本,在吐蕃大规模驻军可不是一件好事,对吐蕃人不利的同时,对大宋管理吐蕃同样不利。
  赵祯从一开始对吐蕃的设想便是利用分而划之的办法,通过思想和贸易,通过中央派遣官员的改造来使得吐蕃安定下来。
  光靠武力是决绝不了所有问题的,除非赵祯能够下手,让大军把高原上的所有吐蕃人驱逐出吐蕃,或是全部屠杀。
  但这样的事情赵祯又做不出来,极端主义的代价便是让大宋的四周出现一群随时打算报复的人。
  这不是明智的选择,赵祯用兵都是一揽子工程,绝不会把战争当作简单的作战来处理,更不是为了宣扬国威来做。
  相反赵祯出兵高原最重要的战略考量便是为了节省大宋在西面的驻守兵力,这不是为了增加大宋的负担,而是在“减负”。
  用兵需要时间,青海路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吐蕃人的巨大压力,无论他们承认与否,大宋对吐蕃用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眼下的一切不过是开始而已,青海路的军队调动已达三十万人,这个数字对与吐蕃人的压力不言自明。
  而另一边身处四川路的赵祯却在和王韶两人面对沙盘进行推演,吐蕃大部分地区的沙盘早早就在黑手的配合下制造出来,格物院的匠人手艺毋庸置疑。
  山川河流,森林湖泊,道路关隘都在沙盘上被呈现出来,插满了各种各样旗帜的沙盘,在赵祯和王韶的眼中便已经是一座战场。
  王韶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何时从成都府出兵,但赵祯却死死的掐住时间不放,在赵祯看来眼下还没到出兵的时候,青海路的动作还不够大,也不知道蔡伯准备的怎样了,正真能够决定出兵时间的人是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