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都是戏骨

  天子对言官的态度,杨廷和挑不出毛病。
  又不是不广开言路,只是让他们奏事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真凭实据再说。
  把“风闻奏事”定性为天子设立此官职用以鼓励的极端态度,这没问题。
  把“闻风而动”定性为言官身上一种不好的德行,这也说不上不对。
  听风就是雨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
  而随后针对这空出来的一大堆好缺,内阁、吏部、袁宗皋这个新进,都照顾到了。
  六科言官被贬的人最多,吏部掌握着最重要的三品以下六品以上官员的部推权,袁宗皋能在礼部选择一个“懂事”的随后拿掉礼部右侍郎的“暂署”二字。
  这一轮“陛下圣明”,毛澄就听不到了。
  “下一个议题,钱宁、江彬之案。罪行由三法司会审,至于其籍没家资的安排,陈金,你上了奏疏,你来说说为什么建议如此安排吧。”
  涉及到这千万两之巨的“横财”安排,六部九卿除了毛澄之外剩余的人全都参与了进来各抒己见。
  陈金是不是杨廷和的人?
  朱厚熜现在否认了这一点,他陈金被弹劾得也很惨。
  那么多钱发往诸边,这是往五军都督府管理者的边镇诸卫嘴里塞银子;其余用来发往各省赈灾等,那各省巡抚及巡按也都掌握着话语权,算是都察院自己内部的事。
  现在皇帝让他们商议这笔钱的处置,那就相当于推翻了陈金的处置方案,对杨廷和他们又是安抚。
  对此,杨廷和及王琼他们当然各有各的意见。
  而与此同时,杨廷和等几個阁臣还都记着皇帝昨日派人到内阁安排的事呢:清宁宫,整不整修?
  严嵩看了一眼皇帝,他现在变成了看热闹的眼神。
  看群臣争吵这么一大笔钱确实很有意思,各部都有自己的难处,五军都督府那边也替边镇叫屈,还提起重设三大营要用钱,说出口的数字却显得很势弱。
  皇帝不动神色,但眼神里有一丝失望。
  也仅仅是刹那,朱厚熜随后继续观察着这些人之间的关系。
  争着辩着,许多人很快发现了这场商议与以往相比的不同之处:这次内臣没有代表皇帝发表关于宫内用度方面的要求,六部也没有提。
  他们也终于领悟到了陈金这道奏疏的不妥之处:数以千万计的一笔“横财”啊,安排得那么粗暴也就罢了,怎么一点都没考虑到大行皇帝的山陵修建用度,新君马上就将临近的大婚用度,还有新的太后,新的适婚长公主嫁妆?
  说明白点:看皇帝年纪小,就不分他一点吗?
  见到群臣的眼神,朱厚熜却在许多人意料之外再次拍了板:“既然到处都要用钱,就都先把今年内需要开支的钱粮都列好条陈奏上来。怎么安排,届时朕到东角门与阁臣共议。这件事,七日之内都理清楚了。”
  又是内阁!
  当然了,各方呈上来的奏疏方案里,自己需要用多少,准备怎么安排银两具体使用在哪些方面而不是只说个总数,账目及后续清查该怎么确保使用到位了,这笔钱的责任负责人、主要经办人都怎么安排,都要写清楚。
  务实,大明这位新的天子就像个眼冒精光的老账房。
  王琼终于敏锐地意识到:陛下不怕谁吵着要用钱,但他既不肯随便答应别人的狮子大开口,也需要别人能拿出让旁人至少有章可循有例可证的复查方略。
  这会是对户部惯常工作方法的改变。
  朱厚熜没有在这里提起整修清宁宫的事,下一个议题则是以朱厚照那些确实无能又懦弱的“义子”请辞爵位等事为由头,仅仅是清查一遍过去那些没有因为军功得到赏赐高升的人。
  这同样是一桩善政,话题又因此顺理成章地转到了宸濠之乱的叙功一事上。
  “等王守仁进京,再论功行赏。”朱厚熜先按下了这件事,随后却说道,“朕继位大统,有功之臣还未论赏。这皇庄皇产日益增多,登基诏书中朕也是应允了管束一下的。这次,就从中拿出一些赏赐有功之臣吧。”
  魏彬他们吐出来的银子成了所谓“密库”与“储备军饷”,他们吐出来的田地、宅第等物,自然也就成了皇产。
  到了此刻,终于是天子对“拥立之功”、“迎立之功”、“从龙之功”诸人示天恩的时候。
  毛澄被押走、杨廷和走下了天子递过去的台阶后,朝会开得如此令群臣感到舒适,这是刚开始时万不敢想象的。
  眼下到了论功行赏环节,陛下的贤明宽仁一览无余:只要忠心用事,他真的不发飙。
  当然了,前面那么强势,后面这么宽和,也算天威莫测了。
  迎立之功,和毛澄一样都是额外赏三年俸粮。
  四位有拥立之功的阁臣,人人赐田百顷,加了三公三孤中的虚衔:这已经算一种很大的安抚了。
  其中,杨廷和获封三公中的太保,吓得他赶紧推辞。
  他妈的,要是不推辞,这就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活着的文臣三公!
  这太师、太傅、太保,一般都是死了的重臣追赠,嘉靖你什么意思?
  “阁老既是四朝元老,又是两朝辅国重臣,兼有拥立之功,这太保,阁老当之无愧!”
  杨廷和心惊胆颤地拉扯:“开国以来未有此例,臣万不敢受!”
  “便是从正德七年阁老得授少师算起,已经年满九年,考功也都够了。”
  “臣忝列台阁,勉强支撑而已,实不敢言功。”
  朱厚熜一脸诚挚:“那这拥立之功总该赏吧?阁老就不要再推辞了。”
  杨廷和坚定摇头:“陛下伦序当立,非臣之功。赐田百顷,臣已愧领。三公之衔,历来只是追赠,陛下厚恩,臣感怀在心。还望陛下收回成命,臣必披肝沥胆以报天恩。”
  好一出君上信重、臣下忠诚的戏!
  毛纪看着之前差点昏厥的杨廷和,又看了看御座上表情为难的少年天子。
  妈的!都是戏骨!
  这场君臣相佐的戏码最后的结局是:杨廷和加左柱国。
  这下,朱厚熜并不打算尽快就把杨廷和赶走的态度倒是也明确了。
  但他也留下了杨廷和等人想赶走的梁储、王琼。
  处置毛澄之后,他后面就在不断地安抚杨廷和与其他文臣:以大家都熟悉的议事、论功方式。
  杨慎心里舒服了不少。
  至于从龙之功的潜邸旧臣,则都是升实官,另外人人赐了一座京城的宅子。
  新的锦衣卫指挥使,暂署的,骆安。
  原王府左长史解昌杰,当场在王琼的举荐下补了一个言官:刚才被贬官为民的某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他升官了,上任就要参与钱宁、江彬等诸多大案的三司会审。而今年后半段,毫无疑问同样会有越来越多的案子。御史言官加上潜邸旧臣的身份,解昌杰会怎么做?
  另一位帝师周诏过不久就会随着兴献王妃一同被崔元迎回京,给他的职务是礼部刚刚缺出来的新官:礼部右侍郎,正三品。
  但周诏将只是领个俸禄,不管事,不妨碍袁宗皋在礼部拉拢谁。
  七十七的人了,又有帝师身份。虽然只是同进士出身这升品幅度浮夸无比,其他人也没话说。
  也就是领一份恩荣离退休罢了。
  再其他的文武百官,也都定下来了各赏财物,等正德皇帝上尊谥议结束后就敕谕天下。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这次登基大赏的不同:除了从龙之功的人升实官,其他人基本都没有得到加官或者荫子的赏赐,而是以实际的财物和虚衔荣誉为主。
  能够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并不缺这一点财物。
  因此综合看来,更显得阁老们只是被敲打一番,但内阁仍受皇帝信重。
  “正如朕之前说的,朕初登大宝,对百官都还不甚了解。当此之时,仅因登基便将哪些朕不了解的人加官进爵,这就像朕因为攻讦就将某些臣子夺职问罪一样不负责任。”朱厚熜叹了口气,“太仓库、常盈库、内承运库都不宽裕,朕也只能给出这样一些赏赐。”
  群臣当然只能跪下谢恩了。
  难道说嫌不够?
  “只不过朕相信,只要君臣同心,国库是一定会宽裕起来的,忠臣、贤臣、干臣也都能在合适的职位上用事。”
  随着后面再讨论,确认了下月初二会开经筵,当日还要罢朝一日以示郑重,皇帝真的越来越有贤明之像。
  只要别逼着他现在大规模换掉朝堂忠臣,别逼着他继嗣就行。
  他说礼要靠钱维持,但他很尊重如今运转着的礼制。
  陛下圣明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