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昭宗良药
【昭宗的良药】
河东惨败,让昭宗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积重难返,短时间难以撼动。特别是这次削藩行动中暴露出一个更加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宦官势力与地方藩镇的互相交织勾结,束缚了昭宗手脚,复兴大业难以施展。
其实在昭宗登基之初,就已经着手布局新的南衙北司之争了,即培植一支效忠于皇家的文官势力,从宦官手中夺取权力,借以巩固皇权。
大力扶持文官集团,这副药方被昭宗视作万金油,无论是铲除宦官还是打击藩镇,不换汤、不换药。
优点是一次投资,两次收益;
缺点是痴心妄想。
因为昭宗的培植目标是没有根基、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文官,他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单纯而易于操控,这是他们只会效忠于皇帝本人的基本前提,是价值所在。
以为可以用几个速成班学员来同时扳倒藩镇和宦官两座大山,昭宗有些异想天开了。
这些政治速成班学员们号准了昭宗的脉,踊跃地在昭宗面前排挤宦官,特别是针对杨复恭,挠昭宗的痒痒肉。
孔纬、张浚就经常建议昭宗效法先帝(宣宗),要对宦官权力加以严格约束。
这俩货太讨厌了,昭宗不是懿宗,更不是僖宗,他不是不想约束,而是力不从心。所以昭宗只能委婉地告诉二位爱卿,不要心急,慢慢来,小不忍则乱大谋。
有些话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别是昭宗目前的处境,更不容许他道破天机,要隐忍低调,韬光养晦,积蓄起足够的力量,更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昭宗新登基时,孔纬就联合多位官员上疏批评宦官(特别是杨复恭)的衣着问题,指出依照祖宗旧制,在祭天的时候,他们不该穿朝服、持笏板,如何如何宦官,就该有个宦官的样子。
奏章交上去,迟迟不见答复。于是再奏一章,暗示皇上不该无底线、无原则地纵容宦官。
最后,昭宗御笔亲书一道手札,告诉他们,爱卿所言极是,但凡事都要讲求融汇变通,不要钻牛角尖嘛,不要因小失大。明显偏袒宦官。
孔纬、张浚二位仁兄忠心可嘉,情商堪忧。他们读不懂帝王心术,他们把昭宗的隐忍当成了窝囊。身为大唐帝国的天子,被阉竖欺负成啥熊样了,还连半个屁都不敢放?
于是,昭宗越是低调隐忍,二位宰相就越要强出头。
杨复恭常坐两人抬的小轿(肩舆),直到太极殿才下轿步行,有违礼制。
某天,昭宗与朝臣们讨论天下大事,言语间流露出对江山社稷的担忧。
孔纬冷笑一声,慢条斯理道:陛下,威胁大唐江山社稷,还用麻烦四面八方的藩镇?您身边就有一个人要造反!
此话一出,现场立刻鸦雀无声,都惊诧地看着孔纬。
昭宗也吓了一跳,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爱卿,你说谁要造反啊?
孔纬抬手点指,众人顺着手指一瞧----杨复恭!
杨复恭如触电一般,浑身一激灵,别别闹
哼!
孔纬浑身上下散发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气,指着杨复恭的鼻子尖,怒斥道:你杨复恭只不过是陛下养的一个家奴而已,却敢‘肩舆上殿’,好大的胆子!你还蓄养了这么多勇士当养子,不仅让他们掌握皇家禁军,还出任地方节度使,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杨复恭的养子杨守立、杨守信均在中央禁军做将领;杨守贞、杨守忠在外做节度使,并且从来不上缴贡赋,目无朝廷;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他养子也多为地方刺史,在当时被统称为外宅郎君;又在宫中挑选了六百多个精明能干的小宦官,都收为养子,然后派驻到各战区、各道做监军宦官。由此织起了一个盘根错节、密不透风的杨派宦官势力网。
杨派宦官势力从中央到地方,内外勾结、遥相呼应,无人敢碰。与此同时,杨复恭与地方藩镇(如李克用)也有秘密勾结。杨派宦官势力绝对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但只有孔纬敢当面挑明。
杨复恭冷汗直冒,辩解道:我的养子的确都是勇士,但他们是为了效忠皇上,保卫国家啊,凭什么说是叛徒?
孔纬正义感爆棚,瞪大了眼睛目瞪口呆,对呀,凭什么说人家是叛徒呢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昭宗赶紧帮他打圆场,质问杨复恭道:既然是要效忠于朕,为何不让他们姓李,却让他们姓杨?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ss="list-inline">
</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