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后唐建立1传国玉玺

  【后唐建立1传国玉玺】
  乾化四年(914)正月,李存勖擒斩刘仁恭、刘守光,威震河北。王镕的幕僚提醒道:大王您拥有‘尚书令’的头衔,那可是后梁政权册封的,如今大王追随河东李存勖而与后梁为敌,就不该再保留后梁的官衔。况且自太宗李世民以来,就没人敢接受‘尚书令’。现在李存勖在河北扛把子,功勋虽然大,职位却很低,您不如顺势把这个头衔转让给他。
  王镕听完,后脊梁直冒冷汗,对对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于是联合定州王处直,分别派使节出访太原,共同拥护李存勖为尚书令。
  老规矩,李存勖推辞三次,然后接受,并援照太宗李世民旧例,设置代表中央的地方权力机构----行台,从此之后,李存勖就可以以唐朝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
  很明显,李存勖接受尚书令、设置行台,都是不合法的。先不说尚书令是否允许转赠,王镕的尚书令是后梁册封,如今李存勖和王镕均不承认后梁政权,那么尚书令也就根本不存在了。然而在王镕的求生欲和李存勖的虚荣心作用下,各方都达成了一种默契,刻意回避了法理上的正确性这一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
  接受尚书令,是李存勖称帝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贞明七年(921),李存勖取得了对后梁战争的节节胜利,控制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全部土地,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于是,早就称帝建国的前蜀、新近称帝建国的南吴(淮南),屡次给李存勖写信,劝他也早日登基称帝,加入皇帝朋友圈。
  李存勖把这些书信转发给左右官员,并评论道:从前,王太师也曾不断地劝先父登基称帝,说唐朝已经灭亡,我们应该各自称帝,各霸一方。先父告诉他,‘当年李茂贞称兵犯阙,昭宗皇帝驾幸石门,我率军诛杀奸贼,那个时候,河东声震天下,我如果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盘踞关中,自己撰写一份九锡禅让诏书,岂不美哉?只因我家世代忠孝,宁死不篡。’先父还教导我,让我将来一定要匡扶唐室,不要学这帮家伙(朱温、王建)!时至今日,这些话语犹在耳畔。说着说着,李存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李存勖说的冠冕堂皇,还不忘含沙射影,影射朱贼篡唐。我们还可以看出来,李存勖对王建的称呼是王太师,是王建在唐王朝的官位,李存勖表面上积极维护唐朝文物制度,所以只承认唐王朝的册封任命。
  同时,还可以看出来,河东集团内部对幸石门之后班师太原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认为当年就应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该听盖寓的妇人之仁。
  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李存勖口口声声要做唐朝忠臣,痛斥朱贼篡权、王建割据,他内心深处果真是这样想的吗?
  答曰呵呵。
  李存勖嘴上说不要,然而身体却很诚实。接受尚书令就是向外界释放的一个强烈信号。
  前文三镇犯阙,在讲王行瑜讨要尚书令时,已经提到过,自从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尚书令就成了唐朝人的一种禁忌,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接受这个荣誉称号,而接受尚书令也就成了心怀篡逆的潜规则。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代宗皇帝赐他尚书令,郭子仪坚辞不受,最后代宗皇帝实在无奈,只能把郭子仪坚辞尚书令的事迹交给史官,命编入国史。
  此后,尚书令就成了大臣忠诚度的试金石,接受就意味着谋反。
  李存勖既然已经坦然接受了尚书令,就等于给手下传递了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如果手下们还无动于衷、装傻充楞的话,那就太不懂人情世故了。
  随着李存勖在对后梁作战中的节节胜利,文武官属及天下各镇(如前蜀、淮南)不断劝进,请求李存勖顺天应民,早日登上皇帝宝座。
  李存勖一边表示拒绝,我是唐臣,不是唐贼,一边却吩咐手下采购名贵玉石,雕刻皇帝玉玺。
  这时候,魏州有位法号叫传真的和尚献出了传说中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自诞生之前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而它的身世也一直充满神秘色彩。其前身是和氏璧,成语完璧归赵的那块儿璧,后由秦国丞相李斯篆刻,日后成为皇帝的营业执照,唯一合法信物。
  本站热门小说推荐
  <ulss="list-inline">
  </ul>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