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三大战役之滹沱河战役6
杜重威出卖了石重贵,出卖了后晋政权,他掌握着后晋几乎全部武装力量,却在最关键的时刻当起了演员。
杜重威有他自己的打算,他不能直接投降,那样的话,他将与石敬瑭一样,坐实了“汉奸”的骂名。所以他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那就是磨洋工,他保证后晋主力不参战,部队契丹大军产生威胁,好让契丹军队抓紧时间“办正事”,一旦石重贵被擒或被杀,那么他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契丹交涉政权交接问题了,不仅不会被骂做汉奸,还会被包装成忍辱负重为了天下黎民苍生而委曲求全,被迫接管后晋烂摊子的民族英雄。
耶律德光对此将信将疑,谁知道你是不是学我诱敌深入,请君入瓮呢?万一契丹大军跳攻汴州,杜重威转而与石重贵来个瓮中捉鳖,怎么办?
好办,既然你想演戏,那咱们恶表演就都要投入一点。
于是,耶律德光既不率军深入,也不对杜重威展开攻击,而是在切断杜重威补给线的基础上与之隔河对峙。
这也是杜重威把李毂这样的人支开的原因。
在南岸扎下营寨之后,杜重威消极应对,既不召开军事会议,也不训练士卒,每日只做两件事,一是寻欢作乐,二是继续向后方写信告急,要求石重贵继续加派兵力。
被蒙在鼓里的石重贵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供应前线,连京师的卫戍部队都被派往前线,随后又下诏征调各州粮草,运往前线。
汴州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连桑维翰都看出了不对劲,于是请求觐见石重贵。
然而石重贵非常忙,忙着在御花园玩儿鹰,实在没有时间接见桑维翰。
桑维翰只得求见冯玉等当权者。
冯玉神情放松,镇定自若,对桑维翰一阵冷嘲热讽,“怎么,离开你,太阳还升不起来了?天下就你一个人懂得治理国家?告诉你,自从没有你指手画脚之后,现在祖国形势一片大好!”
桑维翰退下来后,不禁摇头叹息,对身边人说,“石家人很快就看不到太阳升起了。”
石重贵是打算御驾亲征的,他要亲眼见证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李彦韬提醒道:“陛下要带着宫里的太监们亲征吗?”
京师的兵力已经枯竭了,如果石重贵执意亲征的话,那真的只能率领宦官宫女去前线了。于是亲征之事就此作罢。
在镇州前线,禁军指挥官王清也看出来问题所在,质问杜重威道:“我们距离镇州城只有区区五里,我们辛辛苦苦守在这里干什么?现在我们粮草断绝,即将自行崩溃,我愿率领两千步兵充当前锋,杀开一条血路,大帅您率领主力跟在后面,只要我们能进入镇州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好啊,那你去吧。”
王清于是率领两千步兵的敢死队,向契丹大军发起了突围,竟然真的撕开一道缺口。
诸将大为振奋,纷纷请求率军出击。
杜重威却下令,任何人不准出战!
王清孤军奋战,终于打过了滹沱河,在北岸登陆,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但他们夺回了中度桥的控制权!眼见胜利在望,王清不断请求杜重威派后续部队跟进,抢修浮桥,然而杜重威却紧闭寨门,不出一兵一卒。
王清视死如归,对部下说道:“杜重威手握帝国全部兵力,却隔岸观火袖手旁观,一定是心怀异志。我们今日必死无疑,横竖都是死,就让我们多拉几个垫背,以死报效!”
王清和他部下没有一人后退,没有一人逃亡,义无反顾地冲向契丹主力部队,血战的傍晚。。最终,王清与他的两千敢死队全部阵亡,其副手宋彦筠激战中坠落河中,游回南岸,得以幸免(《辽史》记载说宋彦筠落水而死)。
后晋主力全体将士就这样站在南岸,亲眼目睹自己的战友同胞壮烈殉国。士气极为低落。
12月,契丹主力进逼杜重威营寨,切断了杜重威主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杜重威李守贞经过短暂的商议,一致决定正式向契丹投降,派心腹去契丹军营与耶律德光讨价还价,说我听说陛下您早就许诺让赵延寿当皇帝了,国无二主,您究竟是要立赵延寿呀,还是立我呀?
耶律德光拍胸脯保证道:“赵延寿声望不足,恐怕中原人会心有不服,难以弹压地面。杜大将军是石敬瑭的妹夫,德高望重,这中原之主必然是你杜重威啊!”
杜重威大喜过望,当即摆下一场鸿门宴,埋伏下刀斧手,然后召集全体将领,说有要事相商。
众将来到中军大帐,杜重威拿出一份投降书,要求大家依次签字。
晴天霹雳,诸将全都愣在原地,现场鸦雀无声。最后,在刀斧手的威胁下,诸将极不情愿地在投降书上签字画押。
杜重威立刻派心腹将投降书送到契丹军营,呈阅给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简直不要太高兴,后晋主力部队就这样不战而降了,立刻下诏褒奖杜重威。当天,杜重威下达命令,全军集合。
基层将士们还以为是要发动反击了,兴奋地欢呼雀跃,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聆听大帅的动员训话,然后就冲出牢笼,杀敌立功。
杜重威在万众瞩目下,登上高台,向大家宣布道:“如今,我们粮草断绝,后路被切断,实在是没办法。我也是为了大家好。”
将士们终于听明白了,大帅已经投降了。
随后,杜重威下令全军解除武装,上缴武器铠甲,听候契丹人的发落。
一时间,全军恸哭,声震原野。杜重威李守贞则在军中巡视劝慰,说石重贵昏庸残暴宠信奸臣……
他说的没错,石重贵宠信奸臣,谁是奸臣?不正是您嘛。
将士们恨得咬牙切齿。
耶律德光让赵延寿手捧龙袍,来到杜重威军中,让杜重威穿上龙袍,安抚降兵降将。这又是一个历史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