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5章 张平荐才

  御书房内,李邺负手来回踱步,心情颇为沉重,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河北人口几乎没什么变化,一场黄河大水,席卷四州,居然只有三十万人受灾,说明河北还是一片凋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还是出在粮食问题上,劳动力人口不足,大量土地没有恢复,粮食总产量就少,还有人口比例问题,安史之乱死的几乎是青壮人口,留下来都是老弱人口,指望他们生孩子不现实,所以导致孩子出生太少。
  门口韦皋禀报,“陛下,韦相国来了!”
  “请他进来!”
  不多时,韦见素走了进来,他见李邺忧心忡忡,便笑道:“陛下还在自责吗?”
  李邺摇摇头,“朕是在发愁河北人口太少,安史之乱结束十年了,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受灾三十万人固然是好事,如果受灾百万人,朕会有另一种欣喜!”
  “陛下,安史之乱伤得太深,恢复时间需要更长,尤其人口增长更需要厚积薄发,可喜的是这次受灾的七万户家庭几乎都是青壮,如果再过两三年,微臣相信三十万人会变成六十万人。”
  停一下,韦见素又笑道:“而且人口增长,陛下不能光看河北,还要从整个天下来看,安史之乱结束以来,大唐人口已经恢复到四千二百万,之前可是只有三千六百万左右,这十年间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当然,这和废奴有一定关系,但天宝元年,大唐人口也只有四千五百万,微臣有信心,再过三四年,大唐人口就能恢复到天宝元年的水平,甚至还会超过。”
  李邺点点头笑道:“相国确实会劝人,朕心中舒服多了,朕心中还有根刺,这次黄河决堤又形成了大片黄泛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韦见素微微笑道:“陛下看这个问题需要把目光放到千年的长线上,一千年来,黄河不知道决堤泛滥了多少次,形成了多少次黄泛区,城池、村庄被毁,但又一次次恢复过来,形成了新的农田和城池,又有了新的居民,所以黄泛区恢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陛下倒不用放在心上,关键是这七万人的安置,陛下考虑好了吗?”
  李邺欣然一笑,“朕已经决定了,就利用这次契机,把他们安置在辽东,每户给两百亩土地,免税五十年,让他们子孙能安心定居在辽东,一定要通过他们,一步步把辽东发展起来。”
  “陛下说得对,很多事情往往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黄河泛滥是河北的不幸,却又是辽东的机会,关键还是人。”
  韦见素递给李邺一份报告,“这是刚刚收到的,关于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的种植情况,很不错,连续三年产量稳定,而且产量高,一斤种子能种出十五斤水稻,之前的水稻种子一斤只能产十二斤,增加了两成,这便导致水稻亩产普遍高于五百斤,如果能全面推广,整个南方地区一年的粮食产量就能养活整个大唐人口。
  李邺点点头,“农民都愿意种吗?”
  “陛下,关键在于引导和补贴,朝廷可以用略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交州稻,然后再平价出售种子,受到利益驱使,明年一定会有大量农民种植交州稻,还有剑南道和山南两道,这三处富庶之地。如果交州稻能得到大规模推广,这里一定会成为大唐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
  韦见素退下去了,李邺仔细翻看交州稻在江南东道种植报告,这时,韦皋在门口禀报道:“陛下,岭南道安抚使张使君求见!”
  张平来了,李邺大喜,连忙道:“传他觐见!”
  不多时,身高体胖的张平走进来,躬身行礼,“微臣张平参见陛下!”
  李邺上次还是巡视福建道的时候见过张平,一晃三年过去了。
  李邺笑眯眯问道:“什么时候回长安的?”
  “回禀陛下,微臣昨天刚回来!”
  “听说你生儿子厉害,已经有九个儿子了?”
  张平苦笑道:“其实微臣更想要女儿,但妻妾们不争气,一个女儿都没有生出来。”
  “可能气候热的地方容易生儿子,下次朕调你去辽东,你的女儿就来了。”
  “微臣求之不得!”
  李邺一怔,“怎么,岭南做得不顺心?”
  “不是!微臣是说生女儿。”
  李邺呵呵一笑,摆手道:“请坐吧!”
  “谢陛下!”
  张平坐下,李邺笑道:“刚才朕和韦相国谈到人口问题,岭南道那边人口情况怎么样?”
  “回禀陛下,岭南的汉人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韶州,其他潮州和交州次之,然后就零零星星分布在各州了,总人口大概超过了百万。”
  “汉人有百万人口吗?”
  “有,在先秦时期大概就有四十万汉人,又经过两汉的发展,以及南北朝衣冠南渡,又加上安史之乱引来的移民潮,肯定超过了百万人口,微臣临行前还见到了李岘。”
  “他怎么样?”
  “他在端州带领百姓围泽造田,善待百姓,本来端州人口和粮食产量都不如潮州,现在应该超过了。”
  端州就是今天佛山一带,唐朝以来,珠江三角洲已经初步形成,西江和北江带领的大量泥沙堆积,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由于土地肥沃,从中唐到晚唐,珠江三角洲开始开发,到宋朝以后,珠江三角洲已经渐渐变成了人口稠密区。
  现在正好是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初期,就算朝廷重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李岘原本被贬为端州司马,后来韦见素劝说,李邺又升他为端州刺史。
  李邺沉吟一下道:“泉州建造的蒸汽船,你见到了吗?”
  “微臣在广州见到了,如果补给充足,完全可以航程万里。”
  李邺笑了笑道:“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朕想找能航行万里的官员,你长期在福建和岭南,有推荐的吗?”
  张平想了想道:“有两个人,微臣可以推荐给陛下,一个人是前广州市舶使杨良瑶,京兆云阳县人,他虽然是名宦官,但多次出海去南洋,甚至还去过天竺,他因为阉党案连累,被罢官免职,目前在云阳县老家。
  另一个人是微臣在泉州遇到的,叫做杜环,他去过更遥远的大秦,卑职几年前遇到他,是他刚乘船从大食回来,他们二人现在应该都在长安。”
  李邺大喜,张平若不告诉他,他还不知道长安藏龙卧虎,居然隐藏着两名航海家,杨良瑶他不知道,但杜环他知道,曾经是高仙芝的帐下参军,参加了怛罗斯之战,历史上,唐军在怛罗斯战败,杜环被俘去了大食,但历史已经发生转变,怛罗斯之战唐军取胜,杜环曾作为高仙芝特使,去木鹿和大食人交涉,后来的情况李邺就不知道了。
  又和张平谈了几句,张平起身告退了,再过两天他要正式述职。
  等张平走了,李邺拉了一下绳子,很快韦皋走进来,躬身道:“请陛下吩咐!”
  李邺道:“去把杜佑给朕找来!”
  杜佑现在任中书舍人,负责草拟旨意,很快他将出任贝州刺史,跟随刘晏去河北赈灾。
  韦皋匆匆去了,很快杜佑赶来了,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你什么时候出发?”
  “回禀陛下,明天一早跟随刘尚书出发!”
  “还好,你族人的杜环可在长安?”
  “在长安,听说他准备去日本。”
  “你赶紧回去,下午朕要见他。”
  杜佑一怔,“陛下要召见他?”
  李邺笑问道:“他曾经出任高仙芝账下参军,对不对?”
  “正是!”
  李邺点点头,“那就没错了,朕下午要见他,你现在回去安排。”
  “微臣这就去找他!”
  杜佑匆匆走了,李邺又对韦皋道:“你安排人去云阳县,找一个叫杨良瑶的宦官,他曾是广州市舶使,朕也要见他。”
  韦皋连忙答应,“微臣立刻安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